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本图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包含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政治制度特点等。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政治必修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等。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
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总结,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最早奴隶制国家夏
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
商
内外服制:全国的松散性,外服具有独立性
较为系统的国家机构、官吏
西周
政体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宗法制度最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家国同构
大宗小宗具有独立性
森严的社会等级
分封制特点:神权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分封制影响
拱卫王室,扩大势力范围
天下共主,实行有效统治
密切民族关系,推动经济开发
诸侯有其独立性,分裂割据
分封制、宗法制关系
两大基本制度,相辅相成,维护政局稳定
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
分封制、宗法制作用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性、稳定
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展疆域
有利于扩大周文化影响范围,文化认同
其政治制度特点
贵族政治:部族色彩、血缘关系、家国一体
神秘色彩:神权、王权结合
等级森严:等级序列,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
地方分权:在部族联合或分封制的基础上,各诸侯国有其独立性
秦朝的政治制度
转变: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血缘政治组织
转变历史作用:政治上,巩固统一,抵御外来入侵,维护中原农耕经济;经济上,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大一统基础
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分散性
思想基础:法家理论
社会基础:国家统一社会需要
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文书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初为三公九卿,后设中朝;东汉刘秀设尚书台
西汉:郡县二级制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内轻外重,干弱枝强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执行);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隋:州县二级制
唐:道州县三级制
宋
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三级制
元
中书省:相权反弹
省路府州县
明
废除中书省与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省府县三级制
清
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汉唐以来中枢机构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主线: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宰相职位由实位转向虚位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地方行政机构演变规律性
中央集权制度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主因
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由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特点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级管理
地方权力分散
中央控制地方官吏
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君权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人治高于法治,官僚政治
对官吏控制监督强化
君权相权、中央地方矛盾贯穿始终
如何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
经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有利于国家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建设
政治:利于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思想文化:明朝前促进文化发展
消极
经济:封建社会后期,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强化君主专制,形成长期的人治传统,易出现政治腐败,形成暴政
思想文化: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思想愚昧与落后,阻碍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