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本思维导图是对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的整理,主要包括: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三章:中学教学;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七章:中学德育;第八章: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编辑于2021-09-17 11:01:43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含义
首次将教和育连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单选
教育的概念
单选、辨析
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单选
教育者(主导)
受教育者(主体)
最基本
教育影响(纽带、中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3、教育的属性
单选、辨析
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继承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4、教育的功能
单选、辨析
按作用对象划分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个体个性化、个体社会化、谋生、享用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社会流动功能
按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
隐形功能
5、教育的起源
单选
神话说:宗教(教育是神创造的)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 能),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口诀: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口诀:心理仿梦露
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口诀:米凯爱劳动
6、教育的发展
单选
原始社会
简单、劳动、无阶级
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近现代社会
近代社会
现代(20世纪以后):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单选
萌芽阶段
中国:
《学记》
地位: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理论于观点
道而弗牵——启发性
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孔子:
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世界上最具有启发性的教育家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问答法):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柏拉图
《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古希腊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法的著作
古罗马
创立阶段
独立派
培根
首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夸美纽斯
来实现;;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教学方法:直观性——教育学的”金科玉律“
康德
首讲授: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
来规范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规范的学科正式诞生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做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在课堂上教教材)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
真现代
进步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代表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是改组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会
五步教学法
其他派
卢梭
卢的爱儿很自然
《爱弥尔》
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
洛克
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教育漫画》
提出白板说
倡导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奇
裴斯心理重劳动
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西方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斯宾塞
教育预备、学科知识
教育预备生活说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特点
出现众多的教育学派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
马卡连柯
集体教育、平行教育
克鲁普斯卡娅
凯洛夫
《教育学》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布鲁纳、布鲁姆、瓦根舍因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单选、简答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龟速构防守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经济功能)
劳动力再生产的途径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两再一新促生产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单选、简答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人鱼公主促政治
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单选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影响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功能)
传递、保存文化
传播、交流文化
选择、提升文化
更新、创造文化
两传选新促文化
人口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单选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
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的作用(人口功能)
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和流动合理化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单选
生理发展
身高、体重
心理发展
记忆、思维
生理是心理的基础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单选、简答
顺序性
循序渐进: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量到质(整体上方向不可逆)
阶段性
分阶段:年龄阶段不同,任务不同——特征、任务
不平衡性
关键期:发展速度有快慢(同一方面不同速度,不同方面不同步)
互补性
扬长避短:身心互补,身身互补
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群体和群体,个体和个体
个体身形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来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弗洛伊德、格赛尔、霍尔、威尔逊、高尔登(孟子复活逊高歌)
外铄论
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洛克、华生(外婆寻找落花生)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前提性和可能性
可塑性
环境
现实性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表现
单选、简单、辨析材料
原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表现: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人主观能动性
决定性因素
内在动力
第五节: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概念
单选、辨析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
制度确立的依据
社会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文化传统
人口
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学制本身的依据
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实体化教育,教育形态趋于稳定
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
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
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欧洲:双规(学术轨、职业轨)
美国:单轨
前苏联、我国:分支型
我国学制沿革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
概念
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1986年颁布(我国多种学制并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颁布,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终身教育
概念:人们在一生中都应该和需要收到各种教育培养
产生与发展:三本书四大支柱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概念化和体系化: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体系最终形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第六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概念
广义:人们的期望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学科)课程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社会发展需要、公民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那社会恐吓图图)
个人本位论
个体发展需要、自然人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培斯泰洛齐(啰嗦一路无人陪)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杜威
我国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根本性质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们的教育思想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全面发展教育
德智体美劳
第七节: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最基本):最基本、最广泛
调查法:关键词:问卷、访谈
历史法
关键词: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
实验法
关键词:控制或创设条件
教育行动研究
关键词:一线教师、研究雨活动一体化
教育叙事研究
关键词:叙事、讲故事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课程”一词最早源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广义: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包括各类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间接经验)
活动课程(直接经验)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内容合并起来的课程)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共性)
选修课程(个性)
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意志)
地方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
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培养基础能力)
扩展性课程(扩展视野,发展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培养研究态度和能力)
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直接、明显,具有计划性)
隐形课程(间接、内隐,校风、班风、学风、校园环境等)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
赫尔巴特: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主张分科教学
活动中心课程
杜威: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社会中心课程
社会问题为中心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第二节:课程组织
课程设计的概念
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合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
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
确定目标(目标)
选择经验(内容)
组织经验(方法)
评价结果(评价)
过程模式(斯滕豪斯)
关注过程、鼓励探索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纵向组织、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心理顺序
直线式、螺旋式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概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1.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2.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
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试听材料
作用: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首要原则)
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
关注计划、关注预期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关注实际,关注非预期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标改革的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新课标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程内容
生活化。时代化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课程评价
甄别——发展
课程管理
三级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新课标改革的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的衣物教育课程:小学(综合);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分科)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新课标改革的职业理念
学生观
教学观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标准分层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注发展过程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
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任务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洛克、培斯泰洛奇(重能力)
实质教育:赫尔巴特、斯宾塞(重知识)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首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维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双基+德智体美
第二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辅相成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发学习动机
地位:首要环节、起始阶段
领会知识
地位:中心环节
中心: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
直观性
多种感官、感性认识
启发性
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循序渐进(系统性)
学科+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
巩固性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
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知识技能中蕴含德育
理论联系实际
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语言传递
讲授法、谈话法 、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直观感知
演示法、参观法
实际训练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情感陶冶
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额点
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
地位:最早、最古老
关键词:一个一个轮流施教
班级授课制
地位:最基本、应用最广泛
特点:班、课、时
辅助形式
个别辅导
现场教学
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五节:教学评价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
第二节:学习概述
第三节:学习理论
第四节:学习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情绪与意志发展
第三节:中学生人格发展
第四节:中学生能力发展
第五节: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第三节:压力和挫折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德育工作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
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六节: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第八章: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群体与群体规范
第二节: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三节:课堂管理
第四节:人际关系
第五节:教师心理
17%
5%
13%
24%
11%
14%
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