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戏曲导图笔记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下图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到各年代的发展,收藏下图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戏曲的发展
起源
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
西周末年
出现“优”:专供贵族娱乐的艺人。也称“倡优”,“俳优”全部由男性充任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优孟衣冠”,展现了戏剧艺术的萌芽
汉代
“百戏”极为盛行
盛唐时期
“参军戏”成为最主要的戏剧样式
唐代宫廷还设有专门训练艺人的组织场所——梨园,成为教授歌舞戏曲的学校
唐玄宗选“乐部技”子弟三百人,号“黄帝梨园弟子”
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唐玄宗奉为梨园行的祖师爷
宋代
宋金时期产生了“宋杂剧”,包括各种滑稽表演和歌舞
南宋时分为北方杂剧和南方杂剧
到12世纪,南方杂剧逐渐演变为南戏,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
南宋时期在浙江温州产生了“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南戏是一种歌、念、诵、舞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其《王魁》《赵贞女蔡二郎》剧目家喻户晓。
元代
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戏曲艺术形式基本成熟。出现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折子戏,称为元曲或杂剧。文学成就突出的是元曲(散曲和杂剧)
元曲反应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以后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曲一般是四折一楔,角色有旦、末、净、外、杂五大类。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
王实甫《西厢记》
南戏的曲调原出自南方民间小调,通过人物的表演来表现复杂而完整的故事,成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样式。
明代
南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剧种:传奇
四大声腔
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
不断演变,形成新的 地方声腔,“雅部”逐渐衰弱,“花部”掀起中国戏曲发展的新高潮。
昆山腔
经魏良辅改革加工,流向全国。
清代
各地声腔争奇斗艳,号称“三百声腔”。
形成了五大声腔体系:昆腔、高腔、柳子腔、梆子腔、皮黄腔。
清代中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形成了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京剧
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
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以演历史故事为主,传统剧目1300多种,广为流传《四郎探母》、《武家坡》、《群英会》、《三岔口》。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传统京剧进行改编《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