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工程宪法学 第二版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1
已根据最新版修改过,放心食用
编辑于2022-03-05 10:56:08《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所收的这两篇论文,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学家、政治思想家西耶斯的代表作。《论特权》集中揭露了特权阶级的垄断性和寄生性,以及特权的弊端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等级是什么?》着重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是整个国家;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什么也不是;第三等级要求什么?要求取得某种地位。这本书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论自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论思想言论自由、论作为幸福因素之一的个性自由、论社会权力之于个人的限度、论自由原则的应用。
作者:马克斯韦伯 学术与政治的思维导图,从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交流 QQ邮箱:1249441040@qq.com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所收的这两篇论文,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学家、政治思想家西耶斯的代表作。《论特权》集中揭露了特权阶级的垄断性和寄生性,以及特权的弊端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等级是什么?》着重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是整个国家;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什么也不是;第三等级要求什么?要求取得某种地位。这本书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论自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论思想言论自由、论作为幸福因素之一的个性自由、论社会权力之于个人的限度、论自由原则的应用。
作者:马克斯韦伯 学术与政治的思维导图,从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交流 QQ邮箱:1249441040@qq.com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53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53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53
社会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关系的确立
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思想条件 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法治等思想
法律条件 法律制度本身的发展,形式的分化
代表国家
美 、英、法等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英国宪法
近代宪法的发源地;最早产生议会政治,建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1215年《自由大宪章》—最早的宪法性文件
自由大宪章➕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英国的不成文宪法
通过逐步限制王权发展;被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仿效
美国宪法
内容:联邦主义和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1766年《独立宣言》(为了摆脱英国统治;第一次宣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777年《联邦条例》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国家结构不能适合美资发展需要)
美利坚合众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1791年《权利法案》(前宪法受政治斗争影响,未规定公民权利)
法国宪法
1789年《人权宣言》(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较全面地提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纲领和法制原则) (是法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法律制度的纲领行文件)确立了主权在民 天赋人权 权力分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1791年法国制定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步成文宪法 (人权宣言是其中的序言)、宪法典,确立君主立宪制)(废除了一切封建制度,取消一切特权)
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
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
日本
189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军国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宪法上的条件)
1946年《日本国宪法》(议会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和平主义)
德国
1919年《魏玛宪法》(联邦主义原则、二元议会制、共和政体) (资产阶级宪法的新发展)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突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分权体制、国家元首虚位)
基本特征
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啊
确立资本主义根本政治原则(三权分立)
确立主权在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发展趋势
形式上重视人权保障
加强对宪法的实施的监督
增强国际协作方面的内容
总结:仍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为根本目的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60
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17年“十月法令”
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 (1918年苏俄宪法)对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宪法 提供了借鉴
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24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
为 巩固成果,推动过渡时期革命和建设
1936年宪法(苏联)
为继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 标志着社会主义宪法已经巩固并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社会主义宪法的主要特征
明确规定了国家性质
确立并维护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
直接确认了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无产阶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保证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63
一、清末预备立宪6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初,中国同盟会力图革命,清被迫“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清为自救,公布《大清帝国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十九 信条》)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4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捍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制约袁世凯)
(1) 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2) 规定人民享有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三、北洋军阁和国民政府的宪法65
北洋军阀时期
1913年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天坛宪草”) (坚持内阁制,国会牵制总统)
1914年 《中华民国约法》 (实际上否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确认封建军阀专制)
1923年 《中华民国宪法》 (“贿选宪法”)
1925年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8年《训政纲领》
1931年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实际上确认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专制统治)
1936年“五五宪草”(主旨是设立一个大权独揽的总统,把国民党专政和个人独裁合法化。因时局变化,始终未正式生效)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确立专制政体体制,代表和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四、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68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肯定了中国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取得的民主成果,体现了反帝反封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1942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施政纲领》) (对于实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6年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宪法原则》) (对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争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70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70
【 背景】解放战争仍在继续;土改在新解放区尚未开始;国民经济有待恢复;人民群众组织度有待提高; 全民选举尚无法实现。
【 主要内容】(1)规定我国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2)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职权由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暂代(3)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改(5)规定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4)规定军事制度及经济/ 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 意义】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人民大宪章,是一部立足中国实际、且是符合人民需要的行动纲领,它为1954年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新中国制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1954年宪法71
【背景】通过《共同纲领》的有效实施,国家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秩序逐步好转,人民安定团结的局面已经形成,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宪法的条件趋于成熟,制定意不正是宪法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的合法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内容】(1)把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为基本原则(2)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作了规定 (3)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五年来 国家机关工作经验基础上,对国家政治制度作了更加完备的规定(4)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特点】(1)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2)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并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3)反映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特点
【 意义】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三、1975年宪法74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57年后国家政治生活脱离正轨;人大制度被削弱;“文化大革命”
【内容】(1)把“以阶级斗争为刚”的党的基本路线作为修改宪法 的指导思想(2)规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以“工农兵代表为主体 ”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取消国家主席和人民检察院(3)大幅减少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4)增加对个体劳动者的限制,强化单一公 有制;人民公社相关规定
【历史评价】虽然保留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但在指导思想和内容上 存在严重的错误,是一部极不完善的宪法
四、1978年宪法75
【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纠正极“左”错误,恢复民主法制原则,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实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任务
【内容】(1)指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规定了国家在新时期的总任务 (2)删去“全面专政”规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原则(3)恢复检察机关的设置(4)增加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历史评价】未能完全摆脱“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
【两次修改】1.第一次修改 (1)在县以上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2) 革命委员会改称人民政府(3)县以下人大直接由选民选举产生(4)上下级检察院改为领导关系(5)扩大人大职权 2.第二次修改取消原文中 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五、1982年宪法76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党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
【内容】(1)确立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根本任务(2)完善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3)总结历史经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4)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一国两制”提供了宪法依据(5)完善国家机构体系
【意义】全面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认真贯彻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和法制精神,切实保障公民 权利和自由,依法规范国家权力,充分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到要求,明确提出 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
六、1982年宪法的五次修改 78
1988年的宪法修改
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宪法地位
修改了土地政策
1993年的宪法修改
【背景】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
明确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明确规定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规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 规定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
将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由3年改为5年
1999年的宪法修改
【背景】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明确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地位;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认“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规定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明确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
将“反革命活动”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004年的宪法修改
【背景】根据新形势新经验
确认三个代表的指导地位;明确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列为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私有财产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明确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在公民权利保障方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国家主席可进行国事活动;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延长为5年
将有关戒严的规定修改为紧急状态;规定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2018年宪法修改
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
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内容
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主关系内容
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
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
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的内容
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
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