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共产党历史脑图
一张思维导图带你了解共产党历史的知识内容,包括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中共四大、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9-28 12:45:50党史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 上海)
建立中国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中共二大(1922年七月 上海)
制定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中共三大(1923年六月 广州)
确定国共合作,保持政治、组织独立性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 广州)—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
中共四大(1925年1月 上海)
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中共五大(1927年4月 汉口)
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汉口)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
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
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对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
中共六大(1928年6月莫斯科)
古田会议(1929年12月)
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起义,定型于古田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结束了王明”左倾“的错误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
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洛川会议(1937年8月)
党的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共七大(1945年4月)
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首次提出执政党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面八方“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中共八大(1956年9月)
我国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九大(1969年4月)
中共十大(1973年8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批评”两个凡是“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党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与时俱进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
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式确立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
系统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南方谈话(1992年10月)
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重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依法治国确定为党的基本方略
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个尊重“:尊重劳动(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
中共十七大(2007年10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建重要思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8日)
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个一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双翻番: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个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新概念:建设美丽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题;民族时代是精髓;八荣八耻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国之魂
首次论述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主体:全面深化改革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年11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十八届五中全会(2015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三五期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6.5%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加强党建和反腐
十八届六中全会(2016年10月)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一个主题:全面从严治党 两个板块: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
关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
大会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的历史方位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根本动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两个阶段:
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九届二中全会(2018年1月)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和奋斗目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全面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机构编制法定化;首要任务——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强健有力
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三步走的总体目标:
1.党成立100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2.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新中国成立成立100年,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10月26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设》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碳排放达峰后峰中有降,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协调推进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