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肿瘤病人的护理
肿瘤病人的护理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09-28 20:11:37肿瘤病人的护理
概念及分类
概念:是机体正常细胞在不同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受正常机体生理调节,也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增生,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
分类
良性肿瘤:无浸润和转移能力;通常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细胞分化较成熟,细胞形态变异较少,彻底切除后少有复发,对机体危害小。一般称为“瘤”
恶性肿瘤:具有浸润和转移能力,通常无包膜、边界不清,向周围浸润性生长,生长速度快。细胞分化不成熟,对机体危害大。常因肿瘤复发、转移导致病人死亡。来自上皮组织者称“癌”,来自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交界性肿瘤:介于两者之间,切除后易复发,可出现转移。
病因
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病毒/细菌/寄生虫)
机体因素:遗传、内分泌、免疫力、心理——社会
病理生理
发生发展
癌前期:约经十年左右癌前阶段可恶变为原位癌
原位癌:而细胞仅限于上皮层,为突破基膜的早期癌;在促癌因素作用下,经3~5年可发展成浸润癌
浸润癌:突破基膜后向周围浸润,破坏周围正常组织
细胞分化
高分化:细胞形态接近正常,恶性程度低,预后良好
低分化:细胞核分裂较多,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中分化:恶性程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生长方式:主要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局部切除后易复发
生长速度: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发展迅速、病程较短
转移方式:直接蔓延,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种植转移
肿瘤分期
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法:T—原发肿瘤,N—淋巴结,M—远处转移
根据肿瘤的大小及浸润深度以0-4表示:无远处转移—M0,有远处转移—M1,无淋巴结转移—N0,有较多淋巴结转移—N3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肿块:浅表肿瘤的首要表现,深部者出现脏器受压/梗阻
疼痛:生长迅速使局部神经受压所致,夜间疼痛更明显
溃疡:因生长迅速使血供不足继发坏死或感染导致溃疡
出血:侵及血管使之破裂出现呕血、黑便、咯血、血尿
梗阻:空腔脏器或其邻近器官的肿瘤可压迫导致梗阻。
浸润/转移:区域淋巴结肿大、病理性骨折、腹水等
全身表现:早期多无明显的全身表现或仅有非特异性表现如消瘦、乏力、低热、体重下降、贫血等,晚期可出现全身衰竭、呈现恶病质。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肿瘤诊断具有特异性及灵敏性的免疫学检测如甲胎蛋白、前列腺特异抗原等。
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肿块的大小、部位及转移情况
内镜检查: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做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检查:包括细胞学和组织学,是诊断的可靠依据。手术切除活检或术中快速冷冻切片送检,是目前外科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
处理原则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是指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降低病发率。保护环境,改变生活方式
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主要手段是对人群进行定期普查、进行性筛选等。
三级预防:指治疗后的康复,包括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重在对症治疗
治疗
手术治疗
预防性手术:切除癌前病变,防止癌变
诊断性手术:活检或探查术后行病理组织检查
根治性手术:要求得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姑息性手术:解除/减轻症状的手术如大肠癌晚期。
减瘤手术:大部切除后残余肿瘤用其他方法控制
复发或转移灶手术:凡能手术者应再行手术
重建和康复手术:乳房重建术、颅骨缺损修补术
化学治疗
药物分类:根据化学结构、来源、作用机制分类:细胞毒素类,抗代谢类,抗生素类,生物碱类,激素类,分子靶向类。
给药方式
全身性用药:静脉、口服、肌内注射。
局部用药:肿瘤内注射、腔内注射等
介入治疗:动脉插管局部化疗栓塞
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的电离辐射作用破坏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放疗过程对肿瘤和正常组织器官产生同样的破坏作用。根据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分为3类
高度敏感: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性腺肿瘤等。
中度敏感:鼻炎癌、乳癌、肺癌、食管癌等
低度敏感:胃肠道腺瘤、软组织、骨肉瘤等。
生物治疗:用生物技术改善个体对肿瘤的应答反应及直接效应的一种治疗。包括免疫治疗与基因治疗。
内分泌治疗:某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体内激素水平有关,可采用内分泌治疗。如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中医药治疗:配合手术、化疗、放疗,可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
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
护理评估
治疗前评估
健康史:一般情况、病因、发病过程、既往史
身体状况:全身、局部、辅助检查
心理与社会:认知程度、心理反应、社会支持
治疗后评估
术后评估:麻醉手术方式、术后康复及心理变化
放疗后评估:骨髓抑制、皮肤黏膜改变等反应。
化疗后评估:评估是否出现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静脉炎或药物外渗,年起皮肤软组织损伤
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等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现象
肝、肾功能损害及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免疫功能降低导致细菌或真菌感染
其他如脱发,色素沉着,过敏反应等
护理诊断
恐惧/焦虑:与担心治疗、预后、经济状况有关
慢性疼痛:与肿瘤侵犯神经、手术创伤及心理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肿瘤导致高代谢摄入、减少吸收障碍、化疗、放疗等有关
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静脉炎、皮肤粘膜受损、脏器功能障碍、肠粘连等。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减轻焦虑和恐惧:根据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消除负性情绪,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肿瘤病人心理变化可分为5个期:震惊否认—愤怒—磋商—抑郁—接受
纠正营养失调:通过肠内和肠外途径营养支持
减轻/缓解疼痛
观察并评估疼痛的程度、部位、持续时间
提供舒适环境,指导用双持疗法减轻疼痛
动员社会支持系统,必要时给予心理干预
术后护理
饮食与营养支持
术后早期根据病情经管饲或肠外途径提供能量和营养素,以促进创伤组织的恢复
胃肠功能恢复后鼓励经口进食,以减少并发症
指导术后恢复经口饮食应循序渐进,少量多餐
有效缓解疼痛
心理干预:麻醉清醒后给予心理支持,以提高痛域
药物止痛:术后可用自控镇痛泵以有效减轻痛苦
疼痛较甚者可实施WHO三级阶梯镇痛疗法
第一阶梯:轻度镇痛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为主
第二阶梯:中度镇痛药——弱阿片类药为主如曲马多
第三阶梯:重度镇痛药——强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早期直到翻身、深呼吸、咳痰,防肺部感染
观察生命体征,切口渗血、渗液及引流情况
做好引流管、导尿管、口腔护理,预防感染
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预防肠粘连
化疗护理
加强营养支持,严重呕吐者给予静脉营养
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静脉炎/栓塞:选择合适静脉,必要时深静脉置管给药
脏器功能障碍:鼓励多饮水,碱化尿液,监测肝肾功能
控制感染:做好保护性隔离,减少探视,加强营养支持
观察出血:避免外出受伤及静脉穿刺、肌注引起出血
放疗护理
防止皮肤粘膜损伤
保护照射区皮肤,外出避免阳光暴晒
局部出现红斑瘙痒时,禁忌抓挠、禁用酒精或碘酒涂擦
禁用肥皂、粗毛巾擦洗,清洗后用软毛巾吸干水分
预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放疗期间加强营养支持,增加机体抗感染能力
注意保护性隔离,预防呼吸道、尿道、口腔感染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及良好心态
动员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术后及综合治疗后康复
遵医嘱做好后续综合治疗,降低复发/转移
定期随访:术后3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3~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5年之后每年随访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