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欧美文学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包含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文学基本特征、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等。
编辑于2021-09-29 13:55:4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
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基贺教文化经过激烈的冲突和相互融合,
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肯定现世生活、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为主体精神的新的近代文化传统。
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17世纪初)
概况
14至17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欧洲兴起的以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为指导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第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变革运动的总称。
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成就遍自然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诸领域。为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扩大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巩固了正在形成与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探索并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作为一种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或对宗教的精神依附),重视人性,成为冲破中世纪精神禁锢的动力,为其后深入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巨人:达·芬奇、伽利略、哥白尼、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
消极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追求物质享受和奢靡泛滥
代表人物
艺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文学巨匠: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宗教改革德领袖
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一个服从本国世俗政权的廉价教会”。运动的主旨是: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鼓吹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否认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教会相通,反对须由神父做中介;简化宗教仪礼,废除教会法则中的繁苛刑罚。
法国加尔文宗教改革(1509-1564)
受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表现更为激进。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
人文主义
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上的代表用世俗的现实欲求、用对世界的明朗乐观的看法和古代文化素有的人类之爱,同宗教的狂热相抗衡。这一卓越时期的先进人物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指与当时教会人士所研究的经院哲学、神学等相对立的一种世俗学问。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武器。
其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人性论。
思想特征
(1)在人神关系上
人文主义反对用神性否定人性、用神权否定人权,主张以人为中心(不是以神为中心),以人为本。 如莎士比亚赞扬人,颂扬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但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宗教的蒙昧主义,而不反对宗教本身。所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宗教题材的创作也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颇能体现新时代的气象。
(2)在人生目的(现世与来世的关系)上
基督教教会: 现世—罪恶和苦难——实行禁欲主义 幸福—来世的天国
人文主义者提出新的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 反对神的权威,赞美人性的美好,提倡尊重人、爱护人、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生目的在于追求现世自由与幸福,以个性解放对抗禁欲主义。 “我不想变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一彼特拉克
(3)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上
人文主义者以“人智”反对“神智”,提倡理性,反对教会宣扬的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和经院哲学;主张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提倡追求知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4)人文主义者在政治上
反对封建割据和暴政,主张政教分离,拥护开明君主(拥护中央集权),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并基于圣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贫富都是上帝的选民、讲求仁慈、宽恕、博爱的思想,反对等级观念,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局限
(1)在真理观上,主张二重真理,既承认经验得来的真理,也承认信仰得来的真理。
(2)把利己主义和纵欲的享乐主义作为人生追求。
(3)强调英雄史观、巨人的作用和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自然观。
总之,人文主义在反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体系方面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也有消极影响,如过分强调人的主宰地位和科学主义,忽视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
小结: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
人文主义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提倡以人为本,以别于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即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1.以人性反对神性。
2.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3.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文化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人文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在内容上
以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为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色彩。
2.在创作方法上
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学及中世纪民间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注重写实;抛弃了中世纪过分神秘的象征、寓意、梦幻等表现手法,深化并发展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如继承古代的摹仿说,把文学比作镜子,力求真实地反映生活。同时又不排斥浪漫主义。
3.文学体裁多样化
古代文学体裁以诗歌和戏剧为主,这一时期出现了长、短篇小说、现代形式的悲剧、喜剧和风格多样的散文,开创了欧洲近代文学的各种体裁。
4.语言上打破了教会拉丁语的陈规,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
1.彼特拉克(1304-1374)人文主义之父,最早收集并研究古代文化,意大利文学语言的奠基人之一。
抒情诗人,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1330-1374),共300多首,主要歌咏诗人对女友劳拉的爱情。内容多为描写劳拉形体和精神之美,表现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和人文主义的新型爱情观,冲破了教会的禁欲主义
革新了14行诗,确立了14行诗在欧洲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开创了欧洲近代抒情诗之先河。
2.薄伽丘(1313-1375)诗人、小说家。
出生商人家庭,生活于佛罗伦萨,父亲是银行界富商。与彼特拉克是挚友。早期作品多描写爱情,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后加强了社会现实的描写,现实主义倾向加强代表作是短篇故事集《十日谈》。
《十日谈》
《十日谈》( 1348-1353)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文主义作品。小说采用“天方夜谭”式的框型结构。
作品写1348年佛罗伦萨爆发瘟疫,3男7女躲避瘟疫到郊外避难。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10人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
主题:歌颂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尘世的欢娱。
创作意义
(1)肯定人性,宣扬女人文主义,反对楚欲主反封建,批判教会的阴暗面,认为“幸福在人间“。如第四天讲述的母鹅"的故事。
(2)揭露教会的罪恶。第三天第八个故襄修道院长霸占民女。
(3)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维护女权。指出这部书主要是为女性而创作的,认为“法律应当对男女一视同仁”第四天第一个故事讲述烈女绮思梦达为爱情而献身的观念,批判了门第观念。
(4)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集,开创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勾勒了广阔的社会图景。
作品的局限性: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庸俗表现。
艺术特点
(1)发展了中古短篇小说传统,采用幽默和讽刺对比的手法,语言丰富,洋溢着浓厚的轻快明朗、生动活泼的时代生活气息。
(2)摒弃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等艺术手法和远离现实的宗教故事、骑士的冒险等,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概括生活,描写了新兴资产阶级和一般市民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生活,人物是真实的,有些故事发生的场合也有确切的地名这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采用框形艺术结构。起源于古印度《五卷书》
(4)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
特点
(1)在民族语言统一、诗歌形式革新、小说、散文等体裁的开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把文艺复兴运动推向新的高度。
(2)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和小说。
(3)人文主义文学表现出两种倾向:贵族倾向和民主倾向。前者以16世纪龙沙为首的贵族派人文主义团体—七星诗社为代表;后者以拉伯雷、蒙田、那伐尔等为代表。
拉伯雷《巨人传》
思想内容
(1)展示出理想的人的形象一巨人形象。才智超群,知识渊博
(2)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巨人思想。重视知识,重视全面的教育,批判禁欲主义、经院哲学、神学、和为封建主服务的法律等。
(3)肯定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小说描写巨人家族三代国王高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代胜过一代,最后庞大固埃和朋友巴汝奇远涉重洋,导访到神瓶,神瓶的启示是“喝”,即到智慧之泉,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这是全书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总结
艺术特点
把语言和广博的知识相融合,结构表面松散,但正是基于这种自由的结构形成了人文主义第部百科全书式的杰作,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长篇小说,扩大了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容量,为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散文
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思想家、散文家。欧洲近代散文体裁的创始人。作品《随笔集》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散文集。"思想的宝库"。
七星诗社
是16世纪中期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代表人物龙沙。他们主张运用本民族语言法语代替希腊、拉丁语进行创作,推崇古代诗歌格律和14行诗,倡导朴实、清新、自然的诗风,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诗歌理论的建立有积极作用;但有迎合宫廷需要、轻视民间文学的贵族倾向。 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
一是开创了流浪汉小说的先河;二是产生了塞万提斯(专讲)、维伽等文学巨匠。
名词解释:流浪汉小说
16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的小说形式。一种以流浪汉为主人公的自述体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的漂泊见闻和世事经历揭露现实、针砭时弊。主人公的经历往往与广阔的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对后世欧洲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但结构松散,插曲较多,情节缺乏因果联系。最早的流浪汉小说是《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中译名《小癞子》)。
戏剧
洛卜·维伽(1562-1635)是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西班牙戏剧之父”。 表作是反映农民起义的《羊泉村》。
英国文学
诗歌
乔叟,英国诗歌之父,《坎特伯雷故事集》
斯宾塞,诗人中的诗人,《仙后》,斯宾塞诗节
散文
培根,论说文创始人,唯物主义反对中古经院哲学和神学,知识是力量之源,《论说文集》/《随笔集》
小说
托马斯·莫尔,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第一部社会主义小说
戏剧
莎士比亚
名词解释:大学才子派
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剧作家群体。因皆受过大学教育而得名。他们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在戏剧创作上也颇多创新。其剧作多以历史和传说为题材,借古喻今,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主要成员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克里斯托弗·马洛等。其中马洛成就最高,代表作是《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大学才子派的创作为莎士比亚戏剧高峰的出现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