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农村社会学
本思维导图是对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农村社会学各章节大小标题的整理,主要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第三章农村社会学理论和第四章人地关系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02 10:53:09农村社会学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一、两种不同的意见
二、本书的意见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围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农村社会学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三)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二、实地调查与社区研究
(一)实地调查
(二)作为调查单位的社区
(三)亲密接触的实地调查
(四)类型比较法
(五)社区追踪调查
三、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概述
(二)问卷调查和农村研究
(三)问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节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与要求
一、早期农村社会学家的认识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三、学习农村社会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史略
第一节 国外的农村社会学
一、美国农村社会学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当今美国农村社会学
二、欧洲农村社会学
三、亚洲农村社会学
(一)印度农村社会学
(二)日本农村社会学
四、拉丁美洲农村社会学
五、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
六、亚洲农村社会学大会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学
一、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
二、中国学者早期的农村调查
三、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四、乡村建设运动
五、农村社区研究
(一)吴文藻倡导的农村社区研究
(二)费孝通创造性的农村社区研究
(三)“魁阁”的学术成就
(四)抗战时期内地的其他研究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研究
一、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研究
三、抗战时期延安的农村调查
四、中国农村社会学的恢复重建
(一)起落
(二)恢复重建
第三章 农村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农民、农业和农村
一、农民
(一)农民的概念
(二)农民的“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
二、农业
(一)农业的含义
(二)农业生产的特性
(三)农业经营的形式
三、农村
(一)农村和农村社区
(二)农村与城镇的联系与区别
(三)资本主义经济扩展下农村的前途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一、小农与小农理论
(一)什么是小农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的论述
(三)中国的小农与小农经济
二、小农理论的三个研究传统
三、农户理论的不同流派
(一)恰亚诺夫的“劳动消费均衡”理论
(二)舒尔茨和波普金的“利润最大化”理论
(三)黄宗智的“农业内卷化”理论
(四)斯科特和利普顿的“风险厌恶”理论
第三节 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的危机与农业社会学
(一)农村社会学的“危机”与农业社会学的兴起
(二)农业社会学相关理论的争论
二、乡村建设运动理论
(一)乡村建设运动概述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
(三)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
三、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
第四章 人地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及主要理论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
二、现代西方人地关系研究理论
(一)环境决定论
(二)可能论与或然论
(三)生态论
(四)文化景观论
三、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与变化
一、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一)中国人口增长的特性
(二)和平时期的人口增长
(三)战争时期的人口波动
二、历史上的土地变化
(一)耕地增加
(二)耕地减少
三、历史上的耕地增减循环与人口循环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发展阶段
二、当今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一)人多地少的矛盾
(二)土壤污染问题
(三)农村耕地抛荒问题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三、缓解农村人地关系的途径
(一)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基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四)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
四、全球变暖与人地关系
(一)全球变暖的共识
(二)全球变暖对世界的影响
(三)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影响
农村社会学 第二编 农村社会构成
第五章 农村人口
第一节 农村人口数量
一、什么是人口
二、世界人口中的农村人口
三、中国人口中的农村人口
(一)中国农村人口总量
(二)中国农村人口地区分布
第二节 农村人口结构
一、人口结构的含义
二、农村人口的自然结构
(一)性别结构
(二)人口年龄结构
三、农村职业结构
四、家庭人口规模
第三节 中国农村人口素质
一、人口素质与农村教育
二、新中国农村教育取得的成就
三、“读书无用论”与“知识改变命运”
四、城乡教育差距与均衡发展问题
第六章 农村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农村婚姻
一、婚姻
(一)什么是婚姻
(二)婚姻制度的主要形式
(三)婚姻过程
二、农村择偶标准与方式
(一)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
(二)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
三、农村婚俗
(一)农村传统的婚嫁习俗
(二)现代农村的婚嫁时尚
四、婚姻观念和生育文化
(一)婚姻观
(二)农村生育文化
第二节 农村家庭
一、家庭、家族、宗族
(一)家庭
(二)家族和家族主义
(三)宗族
二、家庭与户
三、家庭类型
四、中国农村家庭类型的变化
第三节 农村家庭的嬗变
一、家庭功能的变化
(一)生产经营功能的变化
(二)生活消费功能的变化
(三)生育功能的变化
(四)社会化功能的变化
(五)赡养功能的变化
二、家庭关系的变化
(一)家庭网络
(二)家庭权威
(三)夫妻关系
(四)亲子关系
三、家庭文化的变化
第四节 农村婚姻家庭问题与家庭建设
一、农村婚姻家庭的几个问题
(一)离婚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女性地位问题
(四)家庭暴力问题
(五)农村“三留守”问题
二、农村家庭建设的意义与内容
(一)家庭建设的意义
(二)家庭建设的内容
第七章 农村经济
第一节 农村经济概述
一、什么是农村经济
二、农村经济的基本状况
三、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
(一)“三农”视野下的农村经济
(二)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农村经济制度
一、什么是农村经济制度
(一)农村经济制度的概念及类型
(二)农村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三)农村经济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二、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制度
(一)旧中国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二)新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形成的原因
(三)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制度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三节 国营农场
一、国营农场的性质
二、国营农场的概况
三、国营农场的地位与作用
四、国营林场体制改革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
(一)合作社的国际经验
(二)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代表性模式
二、中国的农民专业合合作社
第五节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农民金融问题
(一)农村金融及其作用
(二)农村金融制度与政策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
二、农业补贴问题
(一)农业补贴的概念
(二)农业补贴实施的国际经验
(三)中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取向
三、农村土地流转
(一)土地流转以及意义
(二)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创新
四、农村税费改革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农业税费改革的进程
第八章 农村政治
第一节 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
二、新政治经济学视角
三、新制度主义视角
四、过程——事件分析
第二节 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
一、传统农村政治权力结构
二、近代农村政治权力结构转型
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治权力结构的变革
四、撤社建乡与乡镇基层政权
第三节 村民自治
一、村民自治的概念、内容及目标
(一)村民自治的概念
(二)村民自治的内容
二、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及历史意义
(一)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二)村民自治的历史意义
三、村民自治中的乱象及治理
(一)村民自治中的乱象
(二)治理的对策及制度建设
第四节 农民维权
一、农民维权的概念及特点
二、农民维权的兴起及演变
三、农民维权的困境及越轨
(一)农民维权的困境
(二)农民维权中的越轨行为
四、农民维权的制度安排及创新
(一)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
(二)完善司法制度
(三)改革信访制度
(四)改革干部考核制度
(五)以农民维权为向导,创新农村制度
五、农民维权与基层稳度
(一)基层稳度的困境
(二)新思维:维权就是维稳
第九章 农村文化
第一节 农村文化概述
一、什么是农村文化
(一)农村文化的概念
(二)农村文化的特征
(三)大传统和小传统
(四)民俗
二、中国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
(一)乡土性
(二)封闭性
(三)相对静态性
(四)多样性
三、农村文化变迁
(一)农村文化变迁的含义
(二)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
(三)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二节 民间信仰
一、什么是民间信仰
二、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
(一)功利性与世俗性
(二)多神性和包容性
(三)蒙昧性和神秘主义
(四)地方性和统一性
三、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
四、农村民间信仰的变迁
第三节 中国农村的宗族文化
一、宗族的概念
二、宗族的主要结构
三、传统宗族的社会功能
(一)宗教信仰功能
(二)道德规范功能
(三)基层自治功能
(四)社会保障功能
四、宗族文化的历史变迁
(一)传统社会的宗族文化的形成和确立
(二)近代以来宗族文化的衰弱和假体
(三)改革开放后宗族文化的复兴
五、宗族文化复兴的原因和影响
第十章 农村卫生
第一节 农村健康问题
一、什么是健康
(一)健康的含义
(二)人口健康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二、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一)传染病
(二)地方病
(三)高发病
三、儿童健康
(一)计划免疫
(二)营养和体重
(三)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第二节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的农村卫生
(一)什么是农村卫生
(二)农村卫生状况
(三)农村卫生组织
二、农村卫生教育的实验
(一)定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
(二)邹平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
三、农村传染病的防治
(一)传染病流行状况
(二)建立传染病防治机构
(三)传染病防治的成就
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立
(二)世界卫生保障的唯一范例
五、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国际合作
第三节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与意义
二、卫生下乡
(一)什么是卫生下乡
(二)卫生下乡活动的内容
第四节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一、什么是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一)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含义
(二)健康保障类别
二、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功能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一)什么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三)农村医疗救助的救助对象
(四)农村医疗救助的救助办法
(五)医疗救助服务
五、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
农村社会学 第三编 农村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 农村工业化
第一节 农村工业化概述
一、什么是农村工业化
(一)工业化的概念
(二)农村工业化的概念
(三)“原始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的农村工业化
二、农村工业化的意义
(一)农村工业化是国家工业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农村工业化有利于农业现代化
(三)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四)农村工业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城镇化
三、我国农村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农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二)费孝通农村工业化思想及其发展脉络
四、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
(一)毛泽东农村工业化的观点
(二)毛泽东农村工业化思想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农村工业化历程与特征
一、中国的乡村手工业传统
二、1949年以来的农村工业化历程
三、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历程
(一)酝酿阶段(1978-1983年)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阶段(1984-1988年)
(三)治理整顿阶段(1989-1991年)
(四)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6年)
(五)改制与创新阶段(1997年以后)
四、乡镇企业崛起及其成功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模式
一、农村工业化的不同发展模式
(一)外生型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
(二)内生型农村工业发展模式
(三)综合型农村工业发展模式
二、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的产生
三、只中国农村工业化的三大模式
(一)苏南模式
(二)温州模式
(三)珠江模式
四、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一)启动或发展方式:内发型与外发型
(二)启动或主导产业
(三)主要发展力量:个人发动、政府发动及政府与个人共同发动
第十二章 农村城镇化
第一节 农村城镇化概述
一、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二、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二)农村城镇化是吸纳农村人口的“蓄水池”
(三)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
(四)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推动器
(五)农村城镇化是把农民塑造成现代人的“催化剂”
三、农村城镇化的机制
(一)内生型机制
(二)外生性机制
四、关于中国城镇化道路的争论
(一)大城市论
(二)中等城镇论
(三)小城镇论
(四)大中小城镇并举论
(五)市场论
第二节 农村城镇化历程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二、发展中国家的称呼怎话
三、中国城镇化的历程
(一)城镇化起步时期:以乡村供给为主的农村城镇化
(二)起伏波动缓慢发展时期:自上而下的农村城镇化
(三)持续快速发展时期:非农化加速的农村城镇化
(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小城镇建设
一、小城镇与小城镇建设
二、小城镇建设研究概述
(一)小城镇建设研究的总体状况
(二)费孝通的小城镇建设思想
三、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四、小城镇建设的几个问题
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分层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概述
一、阶层与阶级
二、社会分层的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标准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
(三)社会分层的职业标准
三、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历史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的阶级与阶层
(二)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阶级、阶层分析
(三)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阶层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的历史演变
一、改革开放与农民的分化
(一)农民的分化与农村社会阶层的初步形成
(二)农民的职业分化与身份限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分层及其演变
(一)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社会阶层
(二)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社会阶层
(三)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
三、农村社会分层变迁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三节 农民工阶层
一、农民工阶层的概念
二、农民工的规模及其特征
(一)农民工规模
(二)农民工的特征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困境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
(三)引导和服务
第十四章 农村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与流动机制
三、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与经验
(一)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二)发达国家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与现状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回顾
(一)1949-1977年的农村社会流动
(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社会流动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与渠道
(一)农村社会流动发生的原因
(二)农村社会流动发生的机制
三、农村社会流动的趋势与展望
第三节 农村社会流动中的i几个问题
一、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一)“民工潮”及其意义
(二)“民工荒”
二、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
三、“公民权的差序格局”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四、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十五章 农村扶贫
第一节 贫困概述
一、贫困概念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二)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二、农村贫困理论
(一)“三M”理论
(二)贫困文化论
(三)人口过剩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
(五)贫困功能论
(六)贫困结构论
(七)贫困环境论
(八)低水平循环论
第二节 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及原因
一、中国农村贫困的标准
(一)贫困线的划定
(二)中国贫困县的判定
二、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和特点
(一)中国农村贫困状况
(二)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结构特点
三、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二)制度因素
(三)个人因素
第三节 中国农村的扶贫实践
一、中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演进
(一)救济扶贫
(二)开发扶贫
(三)文化扶贫
二、中国农村扶贫的经验
(一)积极推进开发扶贫和文化扶贫
(二)以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坚强依托
(三)东西扶贫协作
(四)突出科教扶贫的地位
(五)因地制宜开拓扶贫新路
(六)扶贫到村、户
三、借鉴国际社会扶贫经验
(一)非政府组织扶贫
(二)小额贷款扶贫
(三)参与式扶贫
四、中国农村扶贫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与民间力量结合问题
(二)扶贫对象的确定与动态管理问题
(三)返贫问题
(四)贫困人口的教育与专业培训问题
五、中国农村扶贫展望
第十六章 农村社会保障概述
第一节 农村社会保障概述
一、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
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二节 农村社会救助
一、什么是农村社会救助
二、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
三、农村社会救助的对象
四、社会救助的内容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农村社会福利
(三)紧急生活救助
五、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传统“救助”观念的消极影响
(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对策
第三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征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一)探索阶段(1986-1990年)
(二)试点阶段(1991-1992年)
(三)推广阶段(1993-1995年)
(四)制度化阶段(1996-1997年)
(五)整顿规范阶段(1998-2008年)
(六)新农保试点推行阶段(2009年至今)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第四节 农村优抚安置
一、什么是农村优抚安置
二、优抚安置的意义
(一)从社会保障角度看优抚安置
(二)从“社会交换”角度看优抚安置
三、优抚安置资金的筹集与给付
(一)优抚安置的资金
(二)优抚安置的给付方式
四、优抚安置工作的发展
五、农村优抚安置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农村优抚安置的问题
(二)解决农村优抚安置问题的对策
第十七章 城乡统筹
第一节 城乡统筹概述
一、城乡统筹的含义
(一)城乡统筹的概念
(二)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统筹的根本目标
(一)马克思关于城乡融合的论述
(二)毛泽东的城乡统筹思想
(三)党和国家当前关于城乡统筹的论述
三、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五)城乡统筹的意义
第二节 城乡统筹的背景和现有模式
一、城乡关系的演进历程
(一)国外城乡关系的演变和启示
(二)中国城乡关系的几个阶段
二、城乡统筹的解释理论
(一)二元结构论
(二)核心边缘论
(三)传统农业改造论
(四)新兴古典城镇化理论
(五)网络开发论
三、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
(一)城镇工业导向模式
(二)小城镇发展模式
(三)城乡边缘区模式
(四)农村综合发展模式
(五)佩鲁增长极模式
第三节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
一、体制和制度创新
(一)土地制度
(二)户籍制度
(三)社会保障制度
(四)劳动就业制度
(五)财税制度
二、县域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