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区域经济学教程
区域经济学教程思维导图,内容有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政策、区域产业布局、区域贸易、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合作等。
编辑于2021-10-01 20:44:39区域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开发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二)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三)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二、区位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古典区位论
(二)现代区位论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新制度学派
(三)区域管理学派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区域经济政策
(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第二章 区域资源环境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一)纯自然资源型
(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三)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四)资源缺乏型
三、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三)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
(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
(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
(三)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
三、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一、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
(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二)制度安排中的组织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
(一)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第四节 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
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的人口与资源的基本观念
(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二、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
三、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概述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三)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三)新增长理论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区域经济开发概述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构建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二)增长极模式
(三)发展轴模式
(四)网络模式
三、区域开发中的产业部门更替
(一)区域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
(二)判定产业部门兴旺或衰退的方法
四、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
(一)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理论
(二)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理优势得以发挥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四)开放合作深入开展,“4+3”战略谋划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得到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
(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二、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第三节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一、地区生产专业化
(一)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定义
(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
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过程
(一)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二)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
三、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
二、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三、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
四、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成败得失
五、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与中心城市转型
(一)转型
(二)产业转型
(三)城市转型及其与产业转型的关系
第五章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一、产业布局的区位论
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三)科技因素对区位选择 的因素
三、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
一、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
二、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三、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一、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二、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三、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第四节 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一、新产业区
(一)新产业区的概念和作用
(二)新产业区的分类
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一)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二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
第六章 区域贸易
第一节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一、地区差异引起贸易
二、比较优势决定的贸易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区域比较贸易利益的实现过程
三、由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决定的区域贸易格局
(一)基本概念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现代贸易理论
一、贸易条件及其对区域贸易的影响
二、偏好与需求的差异产生贸易
三、规模经济效益是生产并获取区域贸易利益的重要原因
四、产业内贸易及中间产品的贸易与区域贸易利益
五、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贸易模式
六、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及其决定的区域贸易模式
七、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贸易模式
第三节 中国的区域贸易
一、中国国际贸易增长的态势及产品结构
(一)中国国际贸易增长的态势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
(三)中国出口产品生产的地区结构
二、中国国内区际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与对策思路
(一)地区贸易总格局
(二)地区贸易冲突及其生成机制
(三)美国处理州际贸易关系、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经验
(四)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 区域经济合作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与内涵
(一)概念与实质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
(二)新要素学说
(三)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四)新贸易理论
(五)钻石体系模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一、产业合作
(一)生产合作
(二)加工贸易合作
(三)产业链合作与总部经济
二、资金合作
(一)直接投资合作
(二)间接投资合作
三、劳务合作
(一)纯粹的劳务贸易
(二)咨询
(三)旅游
四、科学技术合作
(一)科技研发合作
(二)技术贸易
(三)技术转让
(四)技术援助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态势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一、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二、城市与城市化的测度以及相关概念
(一)城市的测度
(二)城市化的测度
(三)城市化地区及其他几个相关概念
三、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
(一)城市的设置标准
(二)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三)城乡划分标准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一)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二)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础性关系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阶段性特征
(三)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一、城市化规律概述
(一)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二、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中国城乡结构转换的经济分析
(一)中国正在实现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换
(二)城乡结构转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与规模结构
第一节 中心地理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假设条件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与分布模式
二、廖什与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
(一)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二)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一、区域城镇体系特征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类型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
(二)双中心型城镇体系
第三节 中国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析
一、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一)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变动
(二)2004年版本与1984年版本划分标准的区别
二、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前城市规模结构变化
(二)改革开放后城市规模结构变化
三、对中国城市规模及发展方针的讨论
(一)学术界对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讨论
(二)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沿革
四、中日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及启迪
(一)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结构的比较及讨论
(二)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下居住区规模结构的比较及讨论
第十章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
二、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外比较
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轨迹
二、中外基础设施发展绝对量的比较
三、中外基础设施相对量的比较
第三节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一、世界交通运输业的走势
二、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动力、特征与问题
三、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未来走势
第四节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一、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与构成
二、世界信息基础设施变化趋势
三、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四、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与未来走势
第五节 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一、能源生产与能源结构
二、电力生产与电力结构
三、电网建设
四、可再生能源
第十一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经济重心的判断
一、我国区域重心的推移
(一)区域重心空间位置的推移
(二)区域重心移动距离
二、重心偏离程度的研究
(一)人口重心、工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对地理重心的偏离程度分析
(二)工业重心、经济重心对人口重心偏离程度的分析
第二节 区域经济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
一、核心-外围理论的内涵及其演变
(一)概念
(二)理论演变
二、区域经济视角的核心区与外围区计算方法
三、中国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变迁
第三节 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经济区及经济区划的一般理论问题
(一)经济区
(二)经济区划
二、中国经济区划简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区划方案
(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经济区划的探讨
三、新时代我国区域划分方法与区域发展战略
(一)新时代四大区域发展
(二)四大区域人口变化的格局与特征
(三)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的格局与特征
(四)新时代国家重点战略区域发展
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
(一)综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部门(产业)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一)区域性
(二)预见性
(三)综合性
(四)可操作性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二)进口产品替代战略
(三)出口替代战略
(四)工业赶超战略
(五)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区域定位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分阶段、分区域和分产业发展目标
三、区域资源和环境条件评价
(一)绝对量评价
(二)平均量评价
(三)需求量评价
(四)综合评价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确定与重点产业的选择
(一)产业结构的确定
(二)重点产业的选择
五、政策建议与战略设计
六、案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
(一)处于待开发阶段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处于成长阶段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三)处于成熟或发达阶段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三节 区域经济规划
一、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规划的性质与特点
(二)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三)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编制区域规划的一般程序
(一)编制规划阶段
(二)编制规划的方法
三、案例:区域规划方案报告的写作体例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与作用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一)调节资源配置
(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四)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五)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适用地区
(一)重点发展区域
(二)问题区域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
一、区域财政金融政策
(一)区域财政政策
(二)区域货币政策
(三)区域转移支付政策
二、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
(一)产业政策
(二)投资政策
三、区域协调发展与合作政策
(一)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二)区域合作政策
四、区域创新政策
(一)区域创新政策的作用领域
(二)区域创新政策的主要手段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地位
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一)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开发自然资源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第十四章 区域投资环境与地区形象塑造
第一节 区域投资环境
一、区域投资环境的含义
(一)投资
(二)投资环境
二、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内容
(一)经济环境
(二)政治法律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
三、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
(一)投资环境因素分析法(因素打分法)
(二)投资环境系统评价法
第二节 地区形象塑造
一、地区形象与地区形象塑造
(一)地区形象概述
(二)地区形象塑造概述
二、地区形象塑造的性质与内涵
(一)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
(二)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与延伸
(三)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
(四)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
三、地区形象塑造的功能与地位
(一)地区形象塑造的功能
(二)地区形象塑造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中的地位
四、地区形象塑造的基本原则
五、地区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定位
(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设计
(三)地区意识的确立
(四)区域信息标志的确立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学发展展望
第一节 21世纪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一、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为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赢得又一个春天
二、21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第二节 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综合与分化
一、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将进一步加强
二、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分化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运行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一、区域经济理论对产业新选择的作用
(一)经济增长源泉的变化
(二)区域经济产业部门的新选择
二、区域经济理论对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发展新经济的优势
(二)对区域国有企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
三、区域经济理论对解决地区就业问题的作用
(一)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二)劳动力部门转移的国际经验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