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教学
这是一篇关于中学教学的思维导图,包含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等内容。
编辑于2021-10-06 19:17:39本书的作者将这 6 条原则总结为六个字:简、奇、具、信、情、事,分别对应简单(Simplicity)、意外(Unexpectedness)、具体(Concreteness)、可信(Credibility)、情感(Emotions)、故事(Stories),即让创意具有「黏性」的必备 6 元素。
广告投放概念、流程、技巧、注意事项。广告投放简单理解:设置好了定向和创意,然后开始投放;投放的时候实时盯着数据,主要是盯成本和消耗,如果觉得量少了,就让它多花点钱(提预算、提出价、开计划);如果成本高了,就让它少花点钱(降预算、降出价、关计划),调整的核心思路是“成本高的少花钱,成本低的多花钱”
这是一篇关于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思维导图,包含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书的作者将这 6 条原则总结为六个字:简、奇、具、信、情、事,分别对应简单(Simplicity)、意外(Unexpectedness)、具体(Concreteness)、可信(Credibility)、情感(Emotions)、故事(Stories),即让创意具有「黏性」的必备 6 元素。
广告投放概念、流程、技巧、注意事项。广告投放简单理解:设置好了定向和创意,然后开始投放;投放的时候实时盯着数据,主要是盯成本和消耗,如果觉得量少了,就让它多花点钱(提预算、提出价、开计划);如果成本高了,就让它少花点钱(降预算、降出价、关计划),调整的核心思路是“成本高的少花钱,成本低的多花钱”
这是一篇关于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思维导图,包含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等。
中学教学
1.1教学的概念
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1.2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1.3教学的任务
形式教育论 (重能力轻知识)
重点在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记忆 或思维,不必在意知识掌握多少
促进人的形式 能力的发展
悟性(理性能力)
思维能力
重点开设古典人文课程: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文法
代表人物:洛克、斐斯泰洛齐
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
实质教育论 (重知识轻能力)
重点在于传授学生实用知识
重点开设自然学科和现代语言等课程:物理、 化学地理、天文
实科课程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促进了学校课程结构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职业学校
中专
技术学校
代表人物: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
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科学的 世界观奠定基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1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间接经验
引导性:教师指导
简捷性:效率高
教育性:知识+品德
2.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与学要相长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要相结合
口诀:看和做,知识和能力 ,老师和学生,学知识有道德
2.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发学习动机
地位:首要环节、起始阶段
领会知识
地位:中心环节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3.1教学原则
口诀:冯巩找因量 ,循思理直发
巩固性原则
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贯彻要求
在理解基础上巩固知识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练习和复习已有的知识
因材施教原则
概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
贯彻要求
教师要坚持课程计划与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 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量力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
概念: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能接受)
贯彻要求
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循序渐进原则/ 系统性原则
概念: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教学
贯彻要求
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右易到难, 由简到繁的教学
口诀:有系统,注矛盾,按顺序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概念: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贯彻要求
书本知识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口诀:在村里实际运用知识和技能
直观性原则
概念:利用多种感官,获得感性认识
种类
实物直观
实物、标本、实地观测、现场参观
模象直观
图片、录像、电影、幻灯片等
言语直观
形象化的语言
贯彻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口诀:选择语言不滥用
启发性原则
概念: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贯彻要求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口诀:主动独立动手得民主
科学与思想相统一原则
概念:知识+品德
贯彻要求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4.1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运用最多,最广的方法
概念: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
分类: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优点: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效率高, 能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大量知识
缺点: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不利于因材施教
谈话法
概念:也叫问答法,向学生提问,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 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分类
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优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材施教
缺点:需要较多时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讨论法
概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 获取知识的方法
优点:集思广益、激发兴趣
缺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讨论容易脱离主题
读书指导法
概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参观法
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地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
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或设备进行观察和分析
实习作业法
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
实践活动法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知道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真实场景
情境教学法
教师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虚拟场景
4.2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课程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
2、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口诀:一课程二师生三教学
4.3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教学法
依据具体材料,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纲要图式教学法
通过字母、数字、图表、表格、思维导图等简明扼要 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暗示教学法
又叫启发教学法
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教学效果
范例教学法
瓦根舍因
将事实范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典型事例,掌握一般的知识和概念
5.1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
个别教学制
一个一个轮流教,最古老的形式
现代
班级授课制
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使用最广泛)
特点:班(年龄相仿、成绩接近、人数固定)、课、时
产生:1632年《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优缺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不利于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
个别辅导
现场教学
现代教学的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
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 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外部分组:编班
打破年龄,按能力或成绩分班
内部分组:编组
在按年龄分班的班级内, 按能力或成绩编组
设计教学法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
自己决定学习内容,主张 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
道尔顿制
美国教育家伯克赫斯特提出
教师致电给参考书目,学生自学
反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
特朗普制
“灵活的课程表”
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
新型教学形式
小班教学
翻转课堂
微课
微格教学
慕课
5.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地位
前提
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
三计划
学期计划
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 (教案)
备课的基本要求
1、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 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 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 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上课
地位
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程类型
按教学任务分
新授课
巩固课
技能课(培养技能技巧课)
检查课(检查知识课)
按一节课完成任务数分
单一课(只完成一种任务)
结合课(完成两种以上任务)
按教学方法分
讲授课
演示课
练习课
实验课
复习课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本要求)
课外作业的布置 与批改
地位
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布置作业的要求
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
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
口诀:合标准、量适宜、 有逻辑、启思维、明要求 、理论要联实际
课外辅导
上课的必要补充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方式
考查
口头提问、书面作业、书面测试
考试
评价方法
观察法
测验法
测验指标
信度:稳定、可靠
效度:有效性、正确性
难度:试题难易程度
区分度:区分不同水平
调查法
自我评价法
5.3教学评价
概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种类
按评价功能分
诊断性评价
指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所进行的评价
各种摸底考试,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
形成性评价
指在教学进程中进行的评价
教学中进行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等
总结性评价
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的全面性评价
学期或学科结束时进行的期末考试、终结考试
按评价标准分
相对性评价
又叫常模参照性评价
选拔人才
与其他人比
绝对性评价
又叫目标参照评价
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
个体内差异评价
对个体的过去和现在或个体 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了解个体表现
与标准比
6.1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国外的主要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
学生主动探究
抛锚式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班级教学+个别辅导,为学生提供其需要的 个别帮助和额外学习时间
布鲁姆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以学习者为中心
罗杰斯
程序教学模式
斯金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直接教学(指导教学)
接受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发现教学(发现学习)
情绪教学
合作学习
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掌握学习
中学教学
1.1教学的概念
1.2教学的意义
1.3教学的任务
2.1教学过程的本质
2.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3.1教学原则
4.1教学方法
4.2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4.3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5.1教学组织形式
5.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3教学评价
6.1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