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生心理
关于学生心理的思维导图。包含心理现象、个人具有的或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群体心里、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等。
编辑于2021-10-18 19:46:31学生心理
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学生心理
个体心理:个人具有的或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心理动力:个体的选择与偏向。
动机(内部动力)
需要(基本动力)
兴趣
世界观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注意
记忆
想象
思维
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
态度
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
创造与智力
气质
性格
人格
气质
性格
认知风格
自我调控系统
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包含的各方面密切联系。
简答: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互相作用的。人没有无缘无故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他们的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心理过程。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第三,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既稳定又可变,是介于流动的心理过程与稳固的心理特征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群体心理
性别
文化
年龄
第一节 心理过程
定义
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知过程
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
㈠认知过程
⒈感觉
①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党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类型
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肤觉
味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
运动觉(关节肌肉)
平衡觉(静态&姿势)
③特性
发生条件
主体感觉能力
刺激
④感受性&感受阀限
A.感受性:感觉能力
B.感觉阀限: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C.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阀限
绝感: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绝阀:引起感觉最小刺激量
D.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阀限
差感:觉察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阀(最小可觉差):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反比关系
⑤形式
A.统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后像
B.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补偿
联觉
⒉知觉
①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分类
按分析器划分
视知觉
听知觉
嗅知觉
触知觉
按人脑反映对象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形状
大小
方位
运动
时间知觉
估计时间
季节
运动知觉
是否发生位移
真动
拟动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
对别人的知觉
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
按反映的结果(正误)
错觉: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③特性
理解性
个体差异——理解差异
选择性
理解差异——选择差异
整体性
主体对客体认知的痛已(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
恒常性
客观事物属性的恒常
⒊注意
①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②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③功能
选择
保持
调节与监控
④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凝视、倾听)
无关运动停止
呼吸运动变化(屏息)
有事外部线现象与真是情况不相符
⑤分类(以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A.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
B.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发生注意)
C.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⑥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A.定义:同一时间,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B.影响因素
Ⅰ注意对象的特点(排列越集中或有规则,注意范围越大,反之、)
Ⅱ活动的任务(编辑和校对的两人注意广度不同)
Ⅲ个体的知识经验
⑦注意的稳定性
A.定义:注意力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B.影响因素
对象的特点
主体意志力水平
个体的主观状态
C.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短时间不随意跳跃
D.注意的分散(分心)
离开所指对象,被无关对象吸引
⑧注意的转移
A.一个对象(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活动)上
B.影响因素
1)对原活动的注意强度;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3)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个体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C.注意的分配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3)几种不同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⒋记忆
①定义: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见(再认/回忆)的过程。
②分类标准
内容和经验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时间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差异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先……后……再……)
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③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
A.识记: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1)分类
A.认识有无目的
无意识记忆
有意识记忆
识记材料性质和方法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在理解基础上,根据材料内在联系,运用 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识记。(理解记忆/逻辑 记忆)
B.保持
1)保持:巩固
2)遗忘:不能回忆&错误的回忆(保持的信息不能再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
3)遗忘过程
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Ⅱ遗忘规律
遗忘进程的不均衡
先快后慢
负加速
Ⅲ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A.学习材料的性质-种类、长度、难度、意义性
B.系列位置效应-首因、尾因效应
C.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150%)
D.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E.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F.时间因素-遗忘曲线
G.情绪和动机
Ⅳ遗忘的原因理论
1)消退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
2)干扰(学习策略)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
4)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正确的线索
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再现
再认
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
回忆
记忆的高级表现形式
1)种类
是否有预定目的、任务和意志努力的程度
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
回忆时的条件和方式
直接回忆
间接回忆
2)记忆系统:三个子系统密切配合,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传输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信息极短时间内的保存
主要编码方式
图象记忆(主)
声象记忆
特点
1)时间极短:感受0.25-2s,图像0.25-1s,声像2-4s,需注意
2)容量较大:均能被登记
3)形象鲜明
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
主要编码方式
听觉编码
视觉编码
特点
1)时间很短, 1min内
2)容量有限,单位为组块
3)意识清晰
4)操作性强:注意+加工+提取
5)易受干扰
长时记忆)(图尔文:语义记忆、情景记忆)
编码方式
意义编码(信息的双重编码)
表象编码
语义编码
语义成分间的联系
特点
1)容量无限
2)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追忆
需要一定努力,克服困难、有意回忆。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有效学习?(教资材料分析常考点)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
7)适当过度学习
8)重视学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1)要保证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防止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
2)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意志力的锻炼,克服内部干扰。
此外,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是提高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2)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学生进行注意的转移,在两种活动之间一定的信号或言语提示是必要的,在低年级课堂中甚至要给予命令式的要求。灵药,活动安排也要力求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