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40年代文学,第一节概述
大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学史科目,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第一节概述的,根据考纲整理的详细知识导图。内容详细基本无遗漏,但不适合最后复习用
编辑于2021-10-22 14:04:52现代文学史第四章,以轻松的笔调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夙愿,加上在有限条件下对人物进行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他们毕竟产生于“大跃进”时代,不可避免打上了“左”的胎记。
本图汇总了现代文学史中30年代文学的内容,包括30年代戏剧运动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上海艺术剧社、无产阶级戏剧、农民戏剧实验等。
大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学史科目,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第一节概述的,根据考纲整理的详细知识导图。内容详细基本无遗漏,但不适合最后复习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现代文学史第四章,以轻松的笔调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夙愿,加上在有限条件下对人物进行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他们毕竟产生于“大跃进”时代,不可避免打上了“左”的胎记。
本图汇总了现代文学史中30年代文学的内容,包括30年代戏剧运动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上海艺术剧社、无产阶级戏剧、农民戏剧实验等。
大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学史科目,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第一节概述的,根据考纲整理的详细知识导图。内容详细基本无遗漏,但不适合最后复习用
40年代文学
概述
识记
4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
时间:1937.7.7(卢沟桥事变)—1949.10.1(新中国成立)
包括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因抗日战争暴发,全国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时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三大部分,(中间还包括1937.11—1941.2的上海“孤岛文学”时期),文学也因此形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
三个区域的文学都受到现实政治文化的强烈影响,较自觉地将文学与现实政治环境结合起来,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事业作出努力
三个区域受战争形式影响,范围不断变动,各区域的文学形态也呈现一定的交错局面
40年代文学形成的三个区域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
40年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抗战初期(1937.7—1938.10)
整个国家体现出高昂的抗战热情,文学也呈现出团结、奋发的面貌
1938.3.27,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形成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家们普遍表现出对战争的关心,积极地反映战争,歌颂战争英雄
文协
共同特征:以文学为抗战服务
主导风格:积极的英雄主义和昂扬乐观的气息
文学体裁:往通俗化、小型化、轻型化方向发展
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单诗、街头剧、活报剧风行一时,报告文学和朗诵诗犹为繁荣
抗战中期(1938.10—1944.9)
1938.10武汉失守,1941.1爆发皖南事变。战争局势和政治茅盾促进了作家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一步的思考,使这时的文学表现出历史文化反思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反思历史和文化为民族的振兴寻找新的出路,通过作品表达对时代、民族、个人的重新认识,一些作家于郁积心态下创作了具有时代总结和心路探索意义的史诗性作品
创作题材: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得到恢复和强化,小说、戏剧、诗歌中的知识分子题材出现了一个高潮
作品色调:多偏重于忧郁和沉重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9—1949.9)
主色调:讽刺。喜剧品格在小说、戏剧、诗歌、杂文等领域中得到了积极的发展,显示了文学的现实品格
1944年湘桂战役大溃败。抗日战争于1945.8取得胜利,但国民党的腐败并没有使人们生活得到本质的改变,反而加剧了生活的动荡,这使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普遍高涨,与此同时,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40年代重要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想论争情况
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1939—1941年展开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1945—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
1938年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引起的关于抗战文学“讽刺和暴露”问题的探讨;10940年前后对“战国策派”的批评;1945年前后围绕戏剧《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而展开的关于“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对萧军思想和香港左翼批评家对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等
1942.5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次年公开发表,是抗战文艺运动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
领会
40年代文学独特的创作现象和文学体裁现象
当时文学受现实政治文化的强烈影响,自觉地将文学与显示政治环境结合起来
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气息,积极的英雄主义,文学体裁通俗化、轻型化、小型化。报告文学,朗诵诗犹为繁荣
抗战中期:表现出历史文化反思的特点,作品色调多偏重于忧郁和沉重。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得到恢复和强化,小说戏剧诗歌
抗战后期+解放战争时期:讽刺,喜剧品格,现实品格。小说诗歌戏剧杂文
“孤岛文学”
1937.11—1941.12 上海
1937.11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之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12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梁实秋、沈从文→与抗战无关
梁实秋:希望文学能够表达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主题
沈从文:也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以从更长远的思想建设角度为民族未来服务
左翼作家、孔罗荪、张天翼
孔罗荪:批评梁实秋“抹杀了今日全国文艺界的一个共同目标:抗战的文艺”
张天翼:文艺创作中的“差不多”“八股”要反对,但目的恰恰是为了更紧、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和现实
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1939—1941年
抗战初期,围绕旧形式的利用问题曾经出现过“旧瓶装新酒”的讨论
1938年,毛泽东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向林冰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认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偏狭的认为“五四”一来的新文学是不健康的
葛一虹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中则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继承的合理成分,认为应该走“五四”新文学的西方化倾向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和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 将讨论推向深入
郭沫若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
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1945—1949年
源于:胡风文艺思想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
直接导火索:深受胡风影响的舒芜的长篇论文《论主观》
胡风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强调“主观”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并曾著文批评当时创作中的“客观主义”
邵荃麟、冯雪峰、何其芳等发表文章批评他们的论点。胡风也发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等文章支持舒芜,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
论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结束,双方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对有关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诸如创作的主观与客观、政治性与艺术性、作家与生活、歌颂与暴露等进行了探讨,影响较深远
40年代台湾文学社团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
银铃会
1943—1949
是台湾新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诗人团体。
主要成员和重要作品:张彦勋《葬列》《蟋蟀》;林亨泰《灵魂の产声》;詹冰《五月》《思慕》;锦连《挖掘》;萧金堆《山的诱惑》《凤凰木的花》;
刊物:《缘草》(也译《岸边草》),后改为《潮流》,共出20期
1937—1945:随着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台湾的殖民当局也在台湾实行军事统治,1936年9月,日本殖民当局开始推动“皇民化“”运动,在文学领域,于1937年4月强令废止台湾报刊的汉文栏,中文文艺刊物全遭摧残,台湾新文学运动陷入低谷,这一时期,台湾作家只能用日文进行创作,发表作品的园地主要有《文艺台湾》《台湾艺术》《台湾文艺》《台湾新报》《台湾文学》等
1945.10: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台湾本省籍作家的集体“失声”和大陆作家大批来台两个方面
由于日据时期殖民当局的“皇民化”运动造成了许多台湾作家只能用日语创作,而不能用汉语书写,因此,这些跨越日据时代的作家在光复后,反而在创作上难以为继,出现了一种群体性的沉寂
与此同时,台湾光复之后有许多大陆作家来到台湾,如许寿裳,李何林、台静农、梁实秋、胡秋原、苏雪林等,再加上一些曾在大陆生活过的台湾省籍作家,如张我军,王诗琅、林海音、钟理和等,也在这时回到台湾,这些作家的到来,改变了台湾文学中的作家队伍构成,对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40年代香港文学的基本情况
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批大陆作家两次南来香港,促进了香港新文学的繁荣。前一次大陆南来的作家除许地山外,还有郭沫若、茅盾、巴金、郁达夫夏衍、戴望舒、林语堂、萧红、端木蕻良、施蛰存、叶灵凤等
他们一方面创办了许多文艺刊物和报纸副刊,如茅盾《文艺阵地》,茅盾、叶灵凤先后主编《立报·言林》、戴望舒的《星岛日报·星座》
另一方面也对香港本地作家如侣伦、舒巷城、李育中、夏易、阿宁等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使香港在抗战暴发后曾短暂地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
后一次大陆南来的作家则包括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臧克家、胡风、邵荃麟、袁水拍、欧阳予倩、林默涵、周而复等在内的作家,他们的到来在香港文坛掀起了“左翼”浪潮
运用
40年代各区域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在当时战争环境和政治格局的影响下,出现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等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就其主流来说,三个区域的文学创作都受到现实政治文化的强烈影响,较自觉地将文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作出努力
抗战初期(1937.7—1938.10)。抗战初期,整个国家体现糊高昂的抗战热情,文学也呈现出团结、奋发的面貌。以文学为抗战服务,是这时期文学的共同特征,积极的英雄主义和昂扬乐观的气息是这时期文学的主导风格。文学体裁则往通俗化、小型化、轻型化方向发展: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单诗、街头剧、活报剧风行一时,报告文学和朗诵诗犹为繁荣
抗战中期(1938.10—1944.9)。战争局势和政治矛盾促进了作家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一步的思考,使这时的文学表现出历史文化反思的特点。作家们通过反思历史和文化为振兴寻找新的出路,通过作品表达对时代、民族、个人的重新认识,一些作家于郁积心态下创作了具有时代总结和心路探索意义的史诗性作品,这一阶段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得到恢复和强化,小说、戏剧、诗歌中的知识分子题材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作品的色调多偏重于忧郁和沉重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9—1949.9)。作为时代政治的反应,讽刺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色调,喜剧品格在小说、戏剧、诗歌、杂文等领域中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它们在中国弃旧迎新的前夜,显示了文学的现实品格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抗战以来整个文艺界的创作和 理论批评产生的影响
中心:解决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
①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②从解放区的实际出发,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从而为作家世界观的转变和创作源泉的获得指明了根本途径
③指明“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基础上的普及”的辩证关系
④指出文艺源于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由此就更带普遍性”
⑤指出要借鉴吸收中外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同时也说明这是“流”而不是“源”
所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客观上统一了解放区的文学思想,积聚了解放区所有的文学力量为抗战服务
另附
《讲话》的历史局限性
《讲话》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中,明确以政治标准为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对文艺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脱离了战争环境后,这一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名词解释
《讲话》是毛泽东1942.5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5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召开和毛泽东《讲话》在次年公开发表,是抗日文艺运动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
《讲话》是解放区文艺思潮的核心内容
《讲话》明确以政治标准为第一,艺术标准为第二,具有思想上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