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清政府统治阶级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革自救运动
这是一篇关于清政府统治阶级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革自救运动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10-22 19:36:02清政府统治阶级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革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洋务运动
概述:旧称“同光新政”。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发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改革运动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中学是”三纲五常“,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西学是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和文明复兴以来创造的精神文明。
”中体西用“。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主要事迹
兴办近代企业(军事和民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技成果,兴建了近代工业,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军用工业
1861 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军械所 1865 李鸿章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 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政局 1867 崇厚创设天津机器局 1890 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1872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民用企业
1878 开平矿务局;兰州织布局 1880 天津电报局;机器织布局
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外国轮船公司损失白银1300万两
开平煤矿产的煤取代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使江汉关洋布每年进口减少10万匹
卢汉铁路的铁轨由汉阳厂制造
创建新式海军
19世纪60年代,成立洋枪队
19世纪70-90年代,简称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其中主力是北洋水师,由李鸿章管辖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种类
外交人才
军事人才
科技人才
方式
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创办报刊,翻译书籍
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作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人们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洋务运动的失败标志是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的覆灭而结束,以中国的失败而结束,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1895.4.17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
1.清政府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2.清政府赔偿给日本军费两亿两 3.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拓展
清政府丧失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洋务运动是片面改革 中央无力控制地方,改革措施推进不力 守旧势力的阻挠与干扰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榨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行不通
戊戌变法的三个阶段
酝酿阶段
1895.5.2 公车上书
变法阶段
1898.6.11 明定国是诏
失败阶段
1898.9.21 慈禧政变
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
向皇帝上书
著书立说
介绍外国的变法的经验教训
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思想差别)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戊戌变法的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方面:奖励工农商,开办实业
军事方面:兴建新式陆海军
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提倡西学,鼓励留学等
戊戌变法的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估计的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己的阶级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主观原因:不管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拓展
光绪帝无权 变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实现中国的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不同
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戊戌变法宣传自由平等和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
戊戌变法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清末新政的失败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是从1901到1911年清政府主导的一场由上到下带有进步色彩的改革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作用
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促进了经济的工业化 促进了城市化 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促进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失败的原因
政治阶级内部的问题 清末新政超出财政能力 百姓成为新政的牺牲品 立宪改革为时已晚且无诚意 废除科举导致失去中坚力量 清政府对军队失去控制
清末新政的失败说明什么
清政府的通知无法持续下去 革命成为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