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思维导图,包括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1-12-09 18:43: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得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 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立国之基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面临的挑战 能不能包保卫住革命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主权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能不能经受住全国执政的新考验,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成立之初,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证明正义必将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抗美援朝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忠诚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
“三反”运动 1951年底——1952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1953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工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应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首要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探索途径概述
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纠正“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1956年,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反右派斗争:1957年夏至1958年夏 大跃进:1958—1960 人民公社:1958年建立以乡为单位、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合一的农村社会基本组织 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
“文化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发动文化的革命的原因 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 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和国家政治状况做出了错误估计 林彪、江青、康生等人的煽动、利用。
正确分析犯错误的原因 党和毛泽东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接连胜利,“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产生了骄傲情绪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长期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斗争阶级扩大化的错误思想继续发展 中国的领导体制。组织制度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破坏 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加剧了个人迷信、个人崇拜
岁“文革”十年评价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由于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的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原则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成绩
1.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4.形成的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5.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来往创建了前提 弘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这些时代精神包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阶段,1978,2 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2 改革开放起步时期 第二阶段,1992 邓小平南方讲话—2001 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第三阶段,2001—2012.11 党的十八大,科学发展时期 第四阶段,2012.11—2020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的出路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径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共产党继续奋斗得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维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