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物化学第六章笔记
第六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解热镇痛药
水杨酸类药物:阿匹司林
理化性质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缓水解
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同时分解
体内代谢
代谢主产物:与葡萄醛酸或甘氨酸的结合物,并以此种形式排出体外
用途及副作用
临床用于感冒发烧,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和痛经等,是风湿热及活动型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还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副作用:长期服用引起胃肠道出血;过敏性哮喘的发生
苯胺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
理化性质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在热水或乙醇中易溶,丙酮中溶解,水中略溶
本品水溶液与三氯化铁反应→蓝紫色;其稀盐酸溶液与亚硝酸钠反应后,再与B-萘酚反应→红色
对氨基酚可与亚硝酰铁氰化钠试液作用显色
体内代谢
口服易吸收,在体内绝大部分95%与葡萄醛酸或硫酸结合而失活
儿童:硫酸酯
成人:葡萄醛酸酯
用途
解热镇痛及抗炎。若本品中毒可用含巯基药物解毒
非甾体抗炎药
吡唑酮类:保泰松:羟布宗的前药
邻氨基苯甲酸类药物:氟芬那酸
芳基烷酸类药物
芳基乙酸类药物
吲哚乙酸类:吲哚美辛
理化性质
类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无味
溶于丙酮,略溶于乙醚,乙醇,三氯甲烷及甲醇,微溶于苯,极微溶于甲苯,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室温空气下稳定,但对光敏感。可被强酸水解,水解产物可被氧化为有色物质
体内代谢
口服吸收迅速,血药浓度2~3h达峰值,半衰期2.6~11.2h
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
吲哚美辛代谢失活
大约50%被代谢为去甲基衍生物
10%与葡萄醛酸结合
只有10%~20%以原药形式经尿液排出
用途及副作用
用于急性痛风和发热的治疗
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精神抑郁,幻觉和精神错乱
肝脏功能和造血系统也有影响
也常见过敏和胃肠道不适
其他芳基乙酸类:双氯芬酸钠
理化性质
淡黄色结晶,无臭。易溶于水和乙醇
体内代谢
主要代谢物有4个,口服吸收迅速,服用后1~2h血浓度达峰值,排泄快,长期应用无积蓄作用
用途
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红斑狼疮及癌症和术后疼痛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
作用机制:双重抑制
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和血小板的生成
抑制脂环氧合酶,减少白三烯的生成,尤其是抑制LTB4
还能一直花生四烯酸释放并刺激其再摄取
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理化性质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无味。
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氢氧化钠及碳酸钠溶液中,乙醚,三氯甲烷及丙酮
体内代谢
代谢主要发生在异丁基的w-1和w-2氧化。首先氧化为醇→酸。所有代谢物都失活
1,2-苯并噻嗪类:吡罗昔康
理化性质
类白色或微黄绿色的结晶粉末;无臭无味
在三氯甲烷中易溶,丙酮中略溶,乙醇或乙醚中微溶,水中几乎不溶;酸中溶解,碱中略溶
体内代谢:物种不同而有差异。人狗猴鼠基本相似(无活性)
主要代谢为吡啶核上羟基化产物及与葡萄醛酸结合物
小部分为苯核上的羟基化,还有水解,脱羧等产物
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
理化性质
无臭的白色或近白色晶体粉末,微溶于水,溶解性随碱性的增加而增加
体内代谢
空腹给药吸收良好,约2~3h达到血浆峰浓度
代谢主要发生在肝,由细胞色素CYP2C9代谢
过程包括4-位甲基的羟基化,进一步氧化最后得到羧酸形式的主要代谢产物
所有代谢产物对COX-1和COX-2均没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环氧化酶COX-1:一种结构酶,通过促进PG及血栓烷A2合成,保护胃肠道黏膜,调节肾脏血流和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内环境稳定
环氧化酶COX-2:一种诱导酶,正常组织中检测不到,主要在炎症部位由炎症介质诱导产生活性,通过对PG合成的作用,介导疼痛发热和炎症等反应
抗痛风药
痛风定义: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疾病
作用机制
缓解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炎症:吲哚美辛,阿匹司林和托美汀钙
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苯磺唑酮和丙磺舒
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药物:别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