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泰山旅游文化资源
泰山旅游文化资源总结,包括近些年泰山的开发与保护、未来加大保护自然景区的方法、泰山的历史地位、泰山特色旅游资源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02 22:33:17泰山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建议报告
泰山特色旅游资源
泰山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以断裂为主, 其构造特点为断块掀斜抬升。 既有前寒武纪形成的构造, 又有中新生代发育的构造。 泰山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发育以多期的褶皱、 断裂以及韧性剪切带为其主要特征。 它们彼此叠加相互改造, 构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面貌, 对它们的成因机制研究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区域构造看, 太平洋板块以近东西方向对欧亚板块的强烈俯冲, 使泰山地区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 北东东向泰前断裂发生强烈掀斜活动, 泰山大幅度抬升, 致使泰山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得十分普遍和强烈。 它们对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用。 泰山周围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动构造 也与新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泰山的历史地位
五岳为群山之尊, 泰山为五岳之长。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一般指东岳泰山(位于山东)、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 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 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 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 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 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 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 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 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 在五岳中次于华山、恒山,仅占第三位。但就历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 全国的许多大山与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
近些年泰山的开发与保护
“神哉彼泰山,五岳专其名。上有涌醴泉,玉石扬华英。”因太古界岩层裂隙作用,泰山及泰山地区自古泉系发达,泉水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从岱顶到山麓,泉溪争流、山高水长,形成山泉密布、河溪纵横的灵秀景观。泰山山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泰山景区管委会对泰山名泉进行全面摸底,加快推进名泉保护修缮工作,目前已完成13处泉井的开发保护利用。
修缮后的龙泉
泰山名泉文化底蕴丰富,历代文人墨客围绕泰山泉水留下大量诗篇。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中说“处处有朱水,目辄为之明”;《水经注》中记载王母泉“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唐代诗人李白《游泰山六首》中云“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元代赵孟《玉帘泉吟》中写道“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展现了泰山泉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泰山名泉的保护。《旧唐书·礼仪志》载,唐玄宗东封泰山后下令“环山十里,禁其樵采”,既保护了泰山植被,又涵养了泉水水源。为保护王母池泉水不受污染,元代泰安州、县两级衙门发出“禁约”:“诸人不得于池上下作秽,如违,决杖八十。”
立法保障,泰山名泉走上依法保护轨道
从清末至民国,由于社会动荡,加之地质、气候的变化,部分山泉相继断流,许多泉眼、泉池、泉渠、泉名碑遭到毁坏。近年来,泰安市重视泰山名泉的挖掘保护传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强化管理”的原则,结合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不断加大泉水保护力度
2018年,泰安市首部地方性法规《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颁布,将保护泰山名泉及泉瀑、泉潭形成的自然景观列为重要内容,保泉护泉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一大批历史名泉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得到恢复和治理,泰山名泉走上了依法保护的轨道。 泰山景区还注重名泉文化的挖掘,编纂了泰山名泉历史沿革、传说故事的书籍《泰山故事·名泉篇》,书中记录了100多处名泉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传说故事等,知识性、可读性、存史性强,已于今年5月出版发行,对促进历史名泉保护和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泰山景区还推动了名泉专业志书《泰山名泉志》的编纂,围绕泰安名泉故事、传说、诗歌等进行挖掘整理汇总,志书辑录了231处泉水的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状,历代对泰山泉的保护与利用情况,历代有关泰山山泉的诗词、散文、游记、碑文、传说故事等艺文,预计今年年底发行。
启动名泉工程,已完成13处泉井开发保护 记者从泰山景区了解到,景区将“历史名泉恢复”列为旅游品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启动泰山名泉保护工程,对泰山景区内所有名泉逐一进行实地调查,摸清了景区内53处名泉的具体位置、保护现状、周边交通、配套设施、水源、水质等要素,对每处名泉进行了拍照、测量,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开发的原则,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一泉一策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
飞泉如玉帘,泰山景区内现有泉水81处据统计
飞泉如玉帘,泰山景区内现有泉水81处据统计 泰安市行政区划内现有泉水171处(部分泉水尚未命名),其中泰山风景名胜区81处、泰山南麓及徂徕山等地42处、泰山周边四县市载入地方史志的山泉48处。泰山泉水是国内罕见的低钠中性矿泉水,含有锶、锌、铁、钴、钼、镍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达到了国家天然饮用矿泉水的标准要求。泰山名泉记载历史悠久,从元代编修第一部《泰安志》起,至新中国成立,泰安市境内共编修府、州、县志及泰山志、乡土志等60余部,每部志书都有关于泰山名泉的记载。明代汪子卿《泰山志》记载“水以泉名者三十七”;清代徐宗干、蒋大庆《泰安县志》记载泰山及当时泰安县范围内有名泉115眼;199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记载的泰山72名泉中有42处在泰安市境内,其中天外泉、广生泉、王母泉、玉液泉、明堂泉等28处泉水至今依然喷涌旺盛。
修缮后的王母泉
景区对文化底蕴厚、保存现状好、过往游客量大、开发条件较成熟的名泉,迅速进行了维修、改善、提升,先后完成涤尘泉、灵泉、龙泉、五松泉、玉液泉、万福泉、灵异泉、石乳泉、仙泉、圣水井、修德井、王母泉、玉泉等13处泉井的开发保护利用,打造成古朴自然、奇特靓丽的旅游文化新景点。其中,今年5月修缮完善的涤尘泉泉眼上方新加井沿,修建了涤尘泉亭,立“涤尘泉亭记”碑,并将周边区域整修为公园,此处开放后已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今年8月挖掘保护的斗母宫龙泉泉口于20世纪末被淤平,今年借雨水充沛开展保护修复,并修葺了龙泉亭,将泉水引至斗母宫院内,恢复了“导泉入宫”的旧貌,目前“龙泉”焕然一新,成为一景。对已修缮的泉井,景区结合泰山茶产业,推出了“品茗赏泉”服务,设立茶亭茶棚,为游客提供茶水茶叶,做足“泰山水泡泰山茶”的文章。 此外,对具有一定维修保护价值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30处泉井,泰山景区制定了分期综合改造提升计划,结合传说故事,打造品泉、赏泉、嬉泉、听泉、咏泉等情景体验式旅游线路,真正将名泉景点打造成可游、可品、可讲、可传播的新型旅游产品。
未来加大保护自然景区的方法
一,生物环境保护措施 1、营造风景林。为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森林景观~拟进行林相改造~营造风景林。2、景区公路绿化。选用抗污、吸尘、固土能力强的绿化植物和加快公路沿线植被的恢复~建成绿色旅游通3、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景区范围内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4、 景区内的珍贵树种建立档案~实行编号挂牌说明介绍~对游人活动频繁处的珍贵树木设护栏保护。5、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设护栏围圈保护~未经允许不准入内进行任何活动。6、 强化区域内绿化美化工作~增加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的生存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空气环境保护措施 1、调整燃料结构~生活燃料尽量采用液化气、电能、太阳能和沼气等标准才能排放。2、 景区内严禁除环保电瓶车外其他机动车辆出入。3、 认真做好区域内空气环境监测工作~做好定期动态分析~一-旦发现有超标指数出现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治。4、合理布局建筑设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污染源附近栽种抗菌性植物
三、水环境污染措施 1、景区内水资源是重要的景观资源~也是产生空气负离子和饮用水的资源~景区内的一切生活污水都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2、严禁在景区内采矿、取石~新辟的公路、步道应及时栽种花草树木~恢复植被~防止水土冲刷引起水质污染。3、河流两岸不得堆放易被雨水冲刷淋溶的物体~做好各种废弃物的处押,不得将垃圾里皮纸屉竿九物丢入河~以免污染水质。
四、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1、景区内的土壤环境质量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一级标准~固体废弃物要集中处理~不可任意丢弃~不可直接埋入土壤。 2、 保护景区内的自然地貌不受破坏~严禁在景区内开山取石、采砂取土~不得在景区周边大兴土木~建设大型建筑物。 3、要控制景区周边农田的化肥农 4,不许超标灌溉~以免造成农业污染型土壤污染。
五、噪声防治措施 1、 景区内各种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2、消除、减少和减弱噪声~从根本上要对声源加以控制。禁止在景区内鸣放高音喇叭~要求使用隔音或低音设施以及营造隔音带防治噪声。 3,景区内各景点、游乐说他安台理布局~不同功能区域要有一-定距离间隔或利用林木相隔~以免相互干扰。
六、旅游综合环境保护措施 1、景区要制定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条例。2、 合理测算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和游客规模~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保持景观资源的完整性和观赏性~在“黄金周”游人高峰期要加强管理~做好游人疏导工作~避免造成景区景点的超负3、景区的建筑布局要合理~在体量、高度、色彩和造型等方面要相互协调~力求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严禁大兴土木、建设大兴设施。4、景区内行车道、游步道的建设~要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不得破坏古树名木~不得大规模建路~尽量避免森林植被的破坏。、加强巡逻和安全保卫工作~对危险地段要设立护栏和警示牌~定期检修~积极消除危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