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什么是“真实”?
什么是“真实”?数字媒体时代受众对假新闻的认知与辨识分析,包括文献综述、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发现、讨论与结语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什么是“真实” ——数字媒体时代受众对假新闻的认知与辨识
一、引言
①提出在新的时代环境和条件下,受众对真假新闻的认识愈加复杂,辨识也愈发困难。
②在数字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假新闻的理解相较过去已大有不同。
③分析中西方新闻学界和业界对假新闻所呈现出的新形态做分析与探讨时存在局限的原因:
一是相关研究大多基于西方语境,但假新闻现象既是全球性的,又具备语境敏感性。
二是在数字传播时代下,不同于以往假新闻的探讨由主流媒体等所主导,受众也积极融入到新闻生产中,因此,从受众视角切入的实证资料相对缺乏。
④简要概述了研究方法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①假新闻与变化的传播图景
一、引用“混杂系统”概念来描绘传播图景的系统性变革。
二、注意传播中的技术因素。
②假新闻的概念化界定
一、“假新闻”概念在特定情境、不同国家和媒介制度下有不同的含义。
二、通过文献梳理,Tandoc等人归纳出既有研究对假新闻这一概念的六种操作化定义。
三、假新闻的认知是十分个人化的。
③假新闻的辨识
一、个人判断和知识储备是基本手段
二、消息内容特征及其来源是重要途径
三、查询参阅更多信息源、与他人沟通交流(外部渠道)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考察对象:国内在校大学生
原因:首先;大学生群体能够较为熟练的使用不同电子设备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是社交媒体用户中的主力人群,对新兴信息传播技术也更为敏感; 其次,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中国大学生往往具备多样化的新闻阅读与信息摄入习惯,这使得他们对于新闻和新闻业能够形成复杂且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方法: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方法收集经验资料。 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抽取来自广州和深圳5所高校的4组共20名大学生参与访谈。另外,设计了假新闻认知的网络问卷。
四、研究发现
①由真及假:受众认知中假新闻的四类生产情境;一、刻意引导甚至误导,以吸引关注或赚取商业利益为目的;二、片面报道,对新闻细节进行选择性披露;三、新闻策划;即为了某种目的,特别是政治或商业需求而制造甚至编造新闻;四、由于新闻工作者的失误或行为不当而造成的假新闻。
②事实、呈现与动机:假新闻的一个认知框架:事实维度的推定虽为基本量度,但在现实中常与另外两个认知维度彼此交织,共同影响着受众对新闻真伪及可信度的感知与判断。这种复杂交织的模式,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当下传播图景的混杂性。
③文本内外、反转之间:受众辨识假新闻的三种路径
第一:依靠自身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从相关报道内容本身寻找可信度凭据
第二:在文本之外搜寻相关信息
第三:在新闻事件的反转中辨识
五、讨论与结语
本研究从受众视角切入,通过对焦点小组访 谈与网络问卷所收集经验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 语境下受众认知中假新闻的四类生产情境,初拟了 一个假新闻认知的三维框架,并且识别出受众辨识 新闻真伪的三种路径。这些发现事实上构成了中国 语境下新闻受众理解新闻真实的俗民理论。这一理 论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可信度的判别,也反映出 受众对公共传播的期待。同时,考察这一理论的内 在多元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假新闻这一传 播现象的复杂构面
不足之处:最后需要说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本 研究的研究对象限定在大学生群体,研究的外部效 度会受到影响。我们提出的框架或许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中国青年群体对假新闻的理解,但这一框 架能否适用于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则有待进一步检 验。其次,基于西方语境的文献频繁提及政治认同 (political identity)对受众所感知的新闻可信度的影响。 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我们未能在研究框架中充分 考虑到政治认同的影响。但政治认同,以及其他的 社会心理因素会如何影响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 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最后,我们的考察局 限在受众的认知层面,对于实际的行为则未给予关 注。未来的研究可以借助实验法或计算传播学方法, 来考察行为维度的变量,如受众对假新闻的确证或 更正。对行为层面的考察将帮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 假新闻及其背后的传播机制,亦可为专业媒体和其 他机构介入对假新闻的干预提供实践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