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小说1.3】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广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1917年到1997年。这里整理了现代文学史小说部分的内容。
编辑于2021-05-18 12:09:26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 五四”新文学
小说
识记
20年代现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中国文学的第一篇真正具现代意义的小说,是鲁迅刊载于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狂人日记》之后,鲁迅紧接着又为新文学奉献了多篇优秀的小说作品,为后来的新文学小说家们的创作树立了一个典范,也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919年间,更多的作家们开始了小说创作
1921年以后,现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作家群聚、流派竟起的繁荣时期。
到20年代中期,“问题小说”逐渐式微,“乡土文学”则走向勃兴
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同时发展的还有创造社和接近创造社的一批作家们表现自我的小说。创造社遵循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小说的取材多为自己个人的经历和身边的琐事,所以有“自叙小说”(或曰“身边小说”)之称
20年代还有一些作家尝试创作了心理分析小说
1925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
《新潮》作家群的小说作品
汪敬熙
《雪夜》《一个勤学的学生》
杨振声
《渔家》《贞女》
叶邵钧(叶圣陶)
《这也是一个人》《春游》
俞伯平
《花匠》
作品体现出艺术“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倾向,揭露显示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身边琐事
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小说作家重要的小说作品
活跃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
主要内容:反映社会重大问题,思考人生,批判社会
历史地位: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开端
代表作家:冰心、卢隐、王统照、许地山、叶邵钧
“问题小说”
冰心
《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超人》
“爱”
卢隐
《海滨故人》
“打破假面”
许地山
《缀网劳蛛》《商人妇》
宗教意识
王统照
《沉思》《微笑》
“美”和“爱”
叶邵钧(成就最大)
《火灾》《线下》《城中》
冷静客观描写灰色人生
特点:涉及广泛,人生意义最受关注;关心社会现实,探索人生社会,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强
创造社主要小说作家重要的小说创作
郁达夫
《沉沦》
郭沫若
《漂流三部曲》
叶绍钧的散文和童话作品创作
散文:《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
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20年代台湾已开始出现的新文学的小说创作
早期:追风《她要往何处去》(1922.4发表,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无知《神秘的自制岛》、柳裳君《犬羊祸》、云萍生《月下》
1926年,台湾新文学中的一些奠基性的作品开始出现,小说方面主要有赖和的《斗热闹》《一杆“称仔”》、杨云萍的《光临》、张我军的《买彩票》等
领会
“问题小说”
1921年以后,一些作家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创作的一批反应社会问题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
来由:文学研究会以“为人生”为基本创作宗旨。要“为人生”,就势必引起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广泛思考,这反映在当时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造上,出现了“问题小说”的兴盛期
代表性作品: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超人》;卢隐的《海滨故人》;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商人妇》;王统照的《沉思》《微笑》;叶邵钧的《这也是一个人》
以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特征,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为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生的问题。(其思想特征在于揭示社会问题,批判社会黑暗,并试图提出解决办法)
”问题小说“表达了作者们一定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寓含着作者们对生活的努力探寻与思考,同时,作品也多融杂着作者们较强的主管情感投射,所表现的主题多呈现出哲理性和象征性的趋向
”问题小说“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文学形象性和生动性欠缺是它的主要不足
真正能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是叶邵钧。1922后转向现实生活,写下了《火灾》《线下》《城中》三个短篇集。其中最成功的是对小市民和中下层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描写
“乡土文学” 视域下的小说
“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当时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要关注人生、表现人生,自然就不能忽视广大乡村人民的人生。
“乡土文学”作家群崛起于1923年左右,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小说作家们为中国现代文学奉献了 一批优秀的小说,真切地展现了“中国农村 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 对现实民众的悲惨命运也做了真实深刻的描绘, 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明确的批判。
彭家煌的《陈四爹的牛》叙述了一个因丢了地主家的牛而无奈自杀的普通农民的悲惨故事
台静农的《红灯》以深刻同情的笔调叙写了一位乡村母亲的痛苦命运
许钦文的《石宕》则将笔触伸向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为生计所迫,他们被迫离开土地外出做工,尽管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但他们仍只有无奈的做下去。此外,许杰的《赌徒吉顺》、王仁叔的《疲惫者》,以及废名的《浣衣母》,都表现了同样的主题
许钦文的《鼻涕阿二》就塑造了一位像阿Q一样不觉醒的乡村妇女形象,她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但却没有任何觉醒的表现,永远在黑暗中沉沦。
蹇先艾的《水葬》以沉重的写实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作者家乡贵州偏远乡村的水葬陋习,展示批判了乡村民众的愚昧与麻木
许杰的《惨雾》冷峻而沉重,为人们描述了一场乡村械斗的惨酷场景,作者的情感蕴于客观的描述之中
彭家煌的《怂恿》揭示了一个乡村地头蛇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活鬼》以讽刺的笔调嘲讽了就中国乡村的小孩子娶大媳妇的风俗习惯,其浓烈的喜剧氛围下寓含着强烈的讽刺意味
乡土小说作家们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地方风俗画,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画廊。由于作家们来自中国各地农村,他们又注重客观描述地方生活,所以,他们展现的社会风俗画是各具地方特色,不论是在地方景物上描写上,还是在语言上,都体现出浓郁的地域风貌特征。这些都为以后的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乡土文学作品现实主义色彩浓烈,其创作方法基本是写实的,但由于作家们与乡村社会的紧密联系,其小说创作又不同程度地带有作者的主体情感投射,作品常呈现出含泪的批判的特征。
乡土文学作品多样的艺术表现风格和表现手法,为中国现代小说的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
1925年前后出现的无产级阶革命文学的观念和创作
1925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
在小说创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赤,他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少年漂泊者》《短裤党》等。
《少年漂泊者》写了一个参加革命前的少年的漂流的过程,作品既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有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短裤党》直接反映革命者的现实斗争与生活,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塑造了革命者的形象,但形象存在较强的概念化缺陷。《短裤党》可视作是20年代与下一阶段3文学的过渡期作品,在它的身上,已明显体现出下一阶段左翼文学的优点和缺失
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
题材
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如《一杆“称仔”》描写的是日本警察压迫台湾民众,台湾民众奋起反抗的故事
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如《不如意的过年》等
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昧。如《可怜她死了》这篇作品就反映出赖和反封建思想和批判传统旧势力的现代精神
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
赖和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坚持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直面现实,反映人生,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赖和自己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现代台湾知识分子的情怀。
在艺术上,赖和的小说体现出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在语言运用上,更是以口语化、生动性著称。特别是对台湾方言的成功运用,使赖和成为台湾新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并代表了台湾新文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8年,叶邵钧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这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阶段性意义的重要作品。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叶邵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
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从作品中不但可以观阅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历史画卷,体会时代历史的波澜壮阔,而且还可以体察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人生探求轨迹,洞悉他们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艺术表现上,虽然作品的结构安排还略嫌沉闷,各篇章的写作上也不太均衡,但由于作者所表现的教育题材有着丰厚的生活基础,对知识分子的生活也相当熟稔,所以,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郁达夫的“自叙小说”
郁达夫和他的创造社同道们选择的是以内心情感的表现作为主要的写作手法
他们的作品主要多以作家的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表现出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而作品的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形象也多有作者的强烈投影,从而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所以,一般文学史论者把这种小说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者“身边小说”
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开创者与成就最卓著者。”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端,是与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风格的一种文学风格
郁达夫早年创作的《沉沦》就是这种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它的强烈突出的个性解放思想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
在《沉沦》之后,郁达夫继续他的“自叙传”小说的创作,如《茫茫夜》《秋柳》《空虚》等作品就是其中的几篇。
郭沫若20年代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
20年代还有一些作家尝试创作了心理分析小说。例如郭沫若的《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等,就是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运用
叶绍钧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
在小说创作上,叶邵钧经历了从“问题小说”向更广泛的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在他创作的初期是以对普泛的“爱”的人道主义的追求,作为他写作的题旨的,在参加文学研究会以后,他的创作受到文学研究会,“为人生和”写实主义的文学主张的强烈影响,创作思想有了一定的改变。
叶绍均拥有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在创作题材上,叶绍钧多取材于教育界的人和事,如小说《饭》描写了一个穷愁寒苦的乡村教师的生活场景,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同时也在作品中反映了凋敝破败的乡村教育,现实对现实社会有所揭露和批判。叶邵钧在同一创作题材领域中,更侧重的是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进行描摹与揭示,这些作品所塑造的一系列在现实生活压力下变得委琐可怜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既真实生动,又寓含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除了教育界知识分子题材,叶邵钧还曾取农村生活题材,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生活进行了表现。1925年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的向前发展,叶邵钧的创作也表现出了新的趋向,他的创作题材已不仅局限在描写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上,除了前述的农村题材的《多收了三五斗》外,《野》《某城纪事》等作品也进入到时代革命的领域中,表现了叶邵钧在题材和思想上的突破。
1928年,叶邵钧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这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阶段性意义的重要作品。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叶邵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爱+人生+写实+教育界+农村+时代革命
叶绍钧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在总体艺术风格上,叶邵钧以厚重朴实见长。
他遵循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的写实笔调严谨而扎实,将深沉的个人情感蕴涵于客观叙述中,使作品具备冷隽含蓄、蕴藉深沉的艺术特点
叶邵钧小说的篇章结构安排,也体现着严密细致的基本特征,尽管他的小说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围绕着主题与生活进行切实的周密的编排布局,是叶邵钧所有小说共同的一个特点
在叙述语言上,叶邵钧也是从生活本身出发,注重炼字炼句,语言精炼准确、纯正规范,这对于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沉沦》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叙传”小说是以作家的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表现出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而作品的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形象也多有作者的强烈投影,从而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郁达夫早年创作的《沉沦》就是这种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小说以大胆直率的表现方法,真诚而充分地袒露了主人公隐秘的“性”心理世界;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道德的反抗与批判以及对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作者强烈的主体情感融注在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所标示的郁达夫 创作风格的变化
1923年前后,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有所改变。 他的创作题材不再局限于知识分子领域, 创作的情感基调也有所改变
《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两篇就将题材领域进入到普通劳动者阶层,表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塑造了劳动者人物的形象。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的主观表现色彩与抒情艺术特征仍然相当突出,但生活表现面的扩大、写实成分的增大,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发展与艺术风格上的改变。
《春风沉醉的晚上》叙述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与一名青年女邻居之间发生的故事。虽然作品的重心是放在主人公的情感抒发上,但作品叙述的故事清晰完整,青年女工勤劳善良、朴实真诚的性格特征也很鲜明,他们共同的悲惨命运折射着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的不满与控诉,女主人公的善良美好则成为这黑暗社会的一线微弱的光明。
《薄奠》的主旨也大体相近,作品主人公是一位人力车夫,他的高尚品德不但博得了“我”的尊敬,还使“我”产生了与他的深厚友情。他的不幸命运是黑暗社会摧残的结果,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沉重控诉。
30年代,郁达夫的创作 风格又有新的转变。
首先是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宽广,关注中心由早期的“性”的苦闷的描写转移到了“生”的苦闷与思考,对于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有更多的表现。
与思想内容的变异,相应在艺术风格上郁达夫也呈现了新的发展,作品客观再现的成分进一步强化,自我表现的成分转弱。
在思想和题材转变上表现最突出的作品是《她是一个弱女子》。在鲜明的政治背景下展示了三个女性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作品以客观描写的表现方法为主,同时,作品对于主人公的人生价值观表示了明确的取舍与评判。
艺术风格转变最显著的作品是他创作于1932年的短篇小说《迟桂花》。作品的视野进入了中国的乡村生活,这里所有的是远离喧嚣的山间的幽静,纯洁无邪的山村女性,亲切和睦的山村人际关系,在这种恬静的环境中,人物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回归了安谧与宁静。虽然作品仍带有较浓的主观抒情色彩,也有较细致的心理描述,但作品总的趋向是少了青春的躁动多了中年人的沉稳,对生活的深层感受代替了青春期单纯的性苦闷,恬淡平和的艺术旨趣代替了热烈与感伤的情绪袒露,这标志着郁达夫创作风格的一种转型,也是他创作更成熟的一个表现。
郁达夫的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
多取材于自我的经历,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不强调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也不是凭依人物命运的复杂变迁而取胜,他创作的最显著特点,事实上也构成着他小说创作的基本方式,就是以作者真挚强烈的情感投射而感染读者,引起大众的共鸣。同时作者也有意识的将主体情感的抒发与作品的情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二者得到很好的融合。
郁达夫小说的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的特点。作者不是把情感的抒发融于客观事物的叙写中,而是以情感流动为线索,将客观现实的描摹融入人物巨大的情感之流中,作品不着意对于情节、结构的安排与提炼,人物情绪的波动就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后期的《迟桂花》《薄奠》等作品,虽然加强了故事性和人物塑造,结构安排已变得缜密严谨,但其以人物情绪作为小说结构安排基础的原则依然基本未变。
此外,在具体郁达夫也突出了它的散文化特点,如他晚期的《迟桂花》等作品,特别注意对小说意境的营造,小说环境氛围与作品情调往往达到一种诗意的融合。
郁达夫的文字清隽幽婉,感情色彩浓烈。无论状物写人都既传神真切,又颇具抒情的韵味。尤其是他写景的文字,确实达到了情景交融、栩栩如生的境界,深刻体现出郁达夫所受到的中国古代小品文的影响,具有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强大感染力。
自我写真、散文化结构、文笔清新流丽、感伤抒情
另附
乡土文学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基本宗旨
源于鲁迅的《故乡》
活跃时间:20世纪20年代中期,崛起在1923年左右
内容:对农民悲惨生活的描写、对现实的社会的批判,对民众愚昧的讽刺、对乡村风景的描绘
特点:浓郁的地域风貌特征、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含泪的批判
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冯文炳)、许钦文、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等
创造社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内容:取材于自己个人经历或身边琐事,“自叙小说”、“身边小说”、“自叙传小说”
特征:浓郁的抒情性、感情色彩强烈
代表作家作品
郁达夫《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郭沫若《漂流三部曲》
创作特点: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题材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主,叙事状物都是为表达个人内心情怀,主题情感色彩投射强烈
心理分析小说
郭沫若的《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
叶灵凤:《昙花庵的春风》
鲁迅的《不周山》《补天》: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郁达夫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在日本成立创造社。1922年回国
在日期间,创作《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等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其他著名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采石矶》等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绩又独具风格的优秀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