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变异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包括变异学(定义、研究范围)、形象学(历史与现状、定义、性质、形象种类、内容与方法)、接受学(定义、研究类型、研究对象、前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变异研究
变异学
定义
变异学是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研究重点在求“异”
研究范围
跨语际变异研究
语言的异质性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个性化翻译
归化
异化
误译与漏译
节译与编译
转译与改编
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廊桥遗梦》
环境的创造性叛逆——《牛虻》
跨文化变异
实质
跨文化研究的提出和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实践和知识资源密切相关。 法国学派跨越了国家界线,沟通了各国之间的影响关系; 美国学派跨越了学科界线,并且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关系的各国文学; 中国学派必将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墙。 比较文学研究突破了西方文化的界限,彼此之间差异大于类同。
文化过滤
接受者是文化构成
接受过程的主体性和选择性
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
含义
造成误读的原因
跨国变异研究
文学他国化
何谓他国化
中西话语规则的异质性
西方文论他国化——《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
变异学的理论核心——异质性、可比性
形象学
历史与现状
定义——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形象学把“异国形象”置于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关联中,研究一个民族对“他者”的各种诠释及其原因。
注视者
被注视者
关系
狂热
憎恶
亲善
性质——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
形象种类
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社会集体想象物
异国形象
认同
背离
强加
研究对象
“异国形象”的创造者,即主体、自我、注视者等等
“异国形象”创作所依赖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所依赖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
“异国形象”的方法论研究
“异国形象”本身——最重要的研究
内容与方法
理论构建方面
形象学的性质与特点
形象学的功能与目的
特点与功能
主体欲望的投射性 :反映了本民族对异族的了解和认识;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求和心理。
他者与自我的互动性 :自我在言说他者时也在言说着自己。
总体研究的跨学科性: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汇。
变异性: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异国现实的客观呈现。
乌托邦形态的功能 ,在于质疑现存秩序,具有颠覆、构建社会的功能。
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认同现存秩序,具有维护和保持现实及现实秩序的功能。
形象本身
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
在文学事实联系脉络下延伸出来的相关成果
词汇与“套话”研究
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反思
接受学
以一国作家为主体的读者对异国文学的接受和反应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文化背景、文学原理与批评、原作与译本的比较、发行调查、一般舆论反响等多重视角来审视和探究接受过程中对于异国文学和文化的过滤、误解、变形乃至扭曲等各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和变异机制,同时也可更加清楚地反观与认知本民族文学与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类型
研究某一作家对国外某一作家或某些作家的接受与反应,如鲁迅与果戈里。
研究某个外国作家在中国的接受与反应,如泰戈尔在中国。
研究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接受和反应,特别是不同时代流传与接受所表现出的差异和变化,如《赵氏孤儿》在18世纪欧洲的流传与接受——《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
研究某个国家或民族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反应,如印度文学在中国——《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
研究某一文学理论、思潮、流派在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接受与反应,如中国诗 歌与英美意象派。
诗歌的技巧:意象的组合方式
意象的并置
意象的叠加
拆字法作诗
采用中国古诗意象
形式上的短小精美
研究某一母题或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接受与变异,如:天鹅处女。
主体——“接受者”,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
时间——接受者所处的年代
空间——接受者的民族或国家之社会现实环境
文本——接受者遭受的“客体世界”
“接受”现象的各种差异性表现及其深层原因和变异机制
前景
透过民族文学在异国语境中的传递和接受,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
接受学的方法论有待丰富与多样化
加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
应当重视变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