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理解与表达
下图汇总了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知识点,有中心理解、行文脉络、细节判断、语句排序、语句填空、接语选择、词的辨析、语境分析等。
编辑于2021-11-15 15:39:27言语
片段阅读
中心理解(三词)
提问方式
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主旨、主题、观点 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态度是 适合做这段文字的关键字是
关联词
转折
标志词:虽然…但是;…不过…;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可是、殊不知、另一个研究表明、
转折之后是重点
略读
例子;原因;背景
错误选项
I、转折前内容;2、围绕例子的表述; 3、无中生有;4、绝对表述;5、与文意违背
因果
标志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引导结论的标志词
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故
导致、致使、使得、造成
文段结构
尾句出现结论词,大部分情况是对前文的总结
结论句出现在文段开头/中间
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解释说明,中心句为结论句
之后又出现因果、并列、转折、对策等,需要结合前后文论述的主题、关联词进行共同分析
解释说明里的关联词不重要
注意
选项形式:1、观点(结论) 2、为什么、为何、何以是+观点 (…的原因) 3、观点+原因
何为:什么是 何以是:为什么
必要条件
典型格式:只有……才……
对策标志词
应当、应该、应、需要、要、必须+做法
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法/渠道,才能……
前提、基础、保障、亟须、……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负有……的义务/……的必由之路/……的法门之一/要领之一/势在必行
行文脉络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说说明(意义效果)
对策+正反论证/或原因论证
正面论述
文章直接提对策,选项直接选
反面论述
反推对策,选项有则选择,选项没有可以解决文中问题,则可选择问题表述不能选择无效对策!!!
反面论证
形式: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选项中只需要把……中不好的做法反着说即为对策
文段只有问题表述
选项找解决这个问题的表述
纠结时用选项对策反推文章的脉络,以及叙述内容 文中有对策中的问题//文中有这个对策
对策要有针对性,能解决文段问题
错误选项
非重点
无关对策表述
围绕问题表述(没有对策,或者选项对策无效,则可选择问题表述)
围绕意义效果的表述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注意
选项中问题与对策出现——选择对策
选项中对策与对策意义出现——选择对策
并列
理论要点:选项要概括全面
文章结构
标志词:此外、还、及、与、和、顿号、与此同时、
句式相近或相同:从……角度来说;整体……部分;宏观……微观
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无其他关联词,则考虑并列
注意
一个主题词要找准
两个主题词要找全
正确答案要包含主题词
主题词
定义:文段围绕其展开,是文章的核心话题
判断方法
中心句围绕的核心话题,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主题词出现频率会降低 文章脉络:分-总、总-分、分-总-分
每句话都围绕相同的话题——出现频次相对较高
正确答案中要包含主题词,多个主题词的情况要都包含(出现纠结多对比文段)
错误特征:1、非重点,转折前、原因; 2、例子内容表述; 3、无中生有; 4、偷换概念,主题词偷换/范围扩 大或缩小/缺失/片面
程度词
标志词
更、尤其、甚至、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核心、最突出、
理论要点
程度词可提示重点位置
行文脉络(两句)
理论要点
把握中心句和分述句的特征
中心句
形式特征:总-分、分-总
句子为结论、对策
代词引导的尾句:对此、这、有鉴于此、在这个意义上、从这个/某个角度来说
最后一句话用“换而言之、简而言之、换句话说”结尾,前文表述晦涩,只看尾句即可
分述句
比如、例如、……就是例子
数据资料
正反论证
原因解释
细节判断
提问方式:对文段理解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 符合/不符合 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是
可以先验证
对比项:A与B
表述相对绝对项
表述与实际不符合的选项
错误选项特征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替换。混搭
偷换逻辑:强加因果、因果倒置
偷换时态
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
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
进行时:正在、正……中,着
语句表达
语句排序 句子连接前后话题一致
I、根据选项,对比首句(形式上符合看内容)
下定义
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在……背景下/环境下)
观点(有人说,研究表明)
非首句特征
指代词不明确
关联词后半部分单独出现(完整的关联词句子可以作为首句)
2,确定文段先后-捆绑
指代词捆绑
这、那、其、此、该 每一次、每一类型——可以起到多个指代作用 eg:365天,每一天都很精彩
关联词捆绑
单独一个,分析语境
转折:前后语意相反,找主题词一致但意思相反的句子(但是、却、可是、殊不知)
并列:语意相近(都,也,还,同时)
成对出现: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无论……都
确定尾句
一般为结论: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可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此类推、 对策:文段表述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验证(秒杀一定要验证) 用方法做题,理解逻辑
时间顺序
具体年份
具体朝代
表示时间的词语(过去、现在、未来)
通过时间问题来解题,前后话题需保持一致
逻辑顺序
观点+解释说明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和B:出现这种情况只能判断先说A,再说B。 不能判断AB之间是否有其他内容,也不能判断“A和B”这句总结的话在前还是在后
日常逻辑
语句填空
横线在文段前
文段逻辑:总分结构,对后文进行概括
横线在中间
文段逻辑:总结前文,引出后文。把握好主题词,保证与文段话题一致
横线在结尾 要注意主题词
总结前文
提出对策
接语选择
提问方式:接下来最有可能/最不可能讲述的话题是什么(要看清楚提问方式)
方法
关注文段最后一句,找不到主题,再往前找一句
干扰:文章论述过的、与文章违背的、无关选项、主题词扩大或缩小范围
不确定主题词时,通读一下文段
逻辑填空
词的辨析
固定搭配
找准搭配对象,注意-搭多的情况 瞻前顾后找搭配
程度轻重
所填词语的轻重程度要与文段保持一致
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前轻后重
转折
前后语意相反
并列
程度轻
大相径庭
程度重
截然不同:完全相反
找准搭配对象(瞻前顾后)
方法:两分法
人/物;积极/消极
上对下/下对上(尊称)
具体/抽象(eg.界线/界限)
主动/被动(压制/受制);主观/客观(可怕/致命)
一搭多
横线所填词语搭配由“和、及、与”引导的并列结构所填词语所需与并列结构搭配恰当
词义侧重
折字组词:1.用不一样的字组词 2.整体进行搭配组词 生僻词作为正确答案的概率小
语境分析
关联关系:转折、递进(乃至、遑论)、并列
对应关系
解释说明
题干特点:分句,____,分句
标志词:是、就是、即、无异于、无疑是、比如、例如、因此、可以说、也就是说…
标点::、——
重点词句
形象化表达
标志词:比如、犹如、有如、就像、类似
要点:所填的词语与形象化表达的词语行程对立
重点词
指代词
标志词—这、那、彼、他、她
要点:指代词与要指代的东西行程对应
主题词
注意文章脉络
所填词语与形象表达词语对应
重点句:中心句、完整语句有提示
注意文段中的整句话;冒号后边的解释;
“ ”双引号作用
感情色彩的变化(起到反讽的作用)
形象化表达(搭配范围的变化)拟人、比喻
重点强调(上下文对应)-词语的意思不会变,不是比喻象征意,更多的是文字本身的意思
注意:单空题的逻辑填空,要先排除语意相近的词语
特殊题型
标题填入
提问方式:最适合这段文字的标题是
原则:主题符合,短小精悍,吸引读者。纠结就看谁有吸引力,巧用“”形象化表达。
词句理解
词句出现在文段首尾,需整体把握文段内容 词句出现在中间,需联系前后文语境把握词语含义
代词指代
先定位,再分析(分析代词之前的内容,找准)
重点关注代词前的内容,如果纠结再看其后内容
选项结构、表意相近,一定要看清楚哪有差别,并跟文段进行比较。不要粗心
篇章阅读
考查方式
一篇5小题
包含题型:细节判断题(最多)、中心理解题(至少一道)、词句理解题、标题填入题(变形的中心理解)、语句填空题、逻辑填空题
做题时间:5-7分钟,保三争四
命题思路
重点考原文重现
题目难度与阅读难度成反比
题目顺序与文段顺序一致
解题思路
1、段落标号
2、阅读提问方式,判断题型,标注关键词、句、段
常见关键词:第X段、全篇、关于、“…”、不正确
3、按文段顺序做题
边读边做的题型:语句填空题、逻辑填空、词语理解、段落中心理解、易定位的细节题
最后做的题型:全文的中心理解、全文的细节判断(2分钟,做不出就放弃)
解题技巧
明确阅读顺序:题干—文段
利用关键词定位原文
关键词
特色词
“”、《》、()
专家、外国人、地名、国家
数字、时间
核心名词
合理调整做题顺序
依托重点提示把握文段结构
文章首尾段、段落首尾句
文段内部关联词:转折词、结论词
特殊标点符号
专有名词
忠于文段对比择优
要有对比思维
先正确,再明确
明确
明确👌
不明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不明确👌
错误
通俗来说
尾句出现
针对上述问题的总结
中间出现
解释说明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