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这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 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描述了现代人处于自由与孤独的两难状态的困境,指出现代人生存处于无意义的异化状态,并指出克服这种状态的积极途径,读这本书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人、社会都会有全新的认识!
编辑于2021-11-15 15:40:57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这本书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到,论述缜密,体系完整,堪称国内首部“舆论世界的哲学”。寄望每一个通过舆论改变人生或摆脱困境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是一本管理类的书。作者艾伦范恩在书中提供了帮助企业员工提升表现的教练方法——GROW模型。此模型由四个步骤组成,每个步骤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了GROW这个词:目标(Goal):我们想做的事;现状(Reality):我们所面对的状况;方案(Options):我们如何从现状到目标;行动(WayForward):我们想采取的行动。作为管理者,想要提升员工的绩效表现,首先需要确立目标,然后反观现状,为员工消除干扰,创造能够让他们专注的环境,只有这样,员工的绩效才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很多人虽然多年坚持学习,却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读书 、记忆、写作······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本书层层深入,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学习高手的观察,结合心理学及脑科学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学习理论分享给我们,配合操作性很强的学习建议,帮助我们成为更有 章法、更有智慧、真正的学习者!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这本书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到,论述缜密,体系完整,堪称国内首部“舆论世界的哲学”。寄望每一个通过舆论改变人生或摆脱困境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是一本管理类的书。作者艾伦范恩在书中提供了帮助企业员工提升表现的教练方法——GROW模型。此模型由四个步骤组成,每个步骤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了GROW这个词:目标(Goal):我们想做的事;现状(Reality):我们所面对的状况;方案(Options):我们如何从现状到目标;行动(WayForward):我们想采取的行动。作为管理者,想要提升员工的绩效表现,首先需要确立目标,然后反观现状,为员工消除干扰,创造能够让他们专注的环境,只有这样,员工的绩效才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很多人虽然多年坚持学习,却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读书 、记忆、写作······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本书层层深入,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学习高手的观察,结合心理学及脑科学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学习理论分享给我们,配合操作性很强的学习建议,帮助我们成为更有 章法、更有智慧、真正的学习者!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一些思考及感悟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认识你自己”是人获得力量和幸福的根本要求之一
教育没有达到的目的常常在后来的生活中由社会压力来完成
现代人为之而拼命奋斗的那个「自我」是社会的自我
知道一个人真正需要什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是件人们必须解决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个人必须积极活动,以克服他的怀疑感和无能为力感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人格也决定每个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
人的人格结构,不但可以左右思想和感觉,而且也可以左右人的行为
观念具有一个情绪母体,这项事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想要了解一种文化精神的关键
一个社会中许多不同的社团或阶级,各有一种特殊的个性,以此特性为基础,许多观念才得以发展和成为有力量的
关于教育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以后在社会中可以发生功能,即是,使个人的人格变得最接近社会人格,使个人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
固然教育方法并不是引起某一种特殊社会人格的致因,但是,教育方法却是形成人格的方法之一
个人的心理学,究其根本就是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对本能欲望的满足或失望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个体之错觉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我们的愿望、思想及感觉并不真是我们自己的,而是外界加于我们的
自由与自发
积极自由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自发活动就是自我的自由活动
积极自由就是实现自我,意味着充分肯定个人的独一无二性
只有人主宰了社会并使经济机器从属于人类幸福的目的,只有人积极地参与社会进程,才能克服目前正把人逼入绝境的孤独及无能为力感
自我的丧失使得人们更迫切想要与别人一样
生命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自发自动地生活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纳粹意识形态,盲目崇拜领袖,仇恨少数种族和政治派别,渴望征服和支配,抬高日耳曼人和“北欧人”
纳粹主义的唯一原则就是激进的机会主义
纳粹等级制度
每一个人上面都有一个他要臣服的人,下面则是他有权支配的人
高层顶端的领袖则把自己淹没在高高在上的命运、历史、自然之类的权利中
纳粹意识形态和实践就满足了从部分人的性格结构中生发的欲望,也给哪些虽不愿意支配和臣服,但已退缩并放弃了对生活、对自己的决定甚至对一切的信念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第五章 逃避机制
权威主义
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预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即渴望臣服或主宰
心理学角度来看,渴求权利并不根植与力量而是根植与软弱
独裁者喜欢限制人们的自由,他愿意别人委诸命运
破坏欲
破坏欲的目的不在主动或被动的共生,而在于消灭其对象
破坏欲是生命未能得到实现的后果
那些使人的生命受到压抑的个人和社会条件滋生了破坏冲动,而这些破坏冲动又是人对自己或他人怀有特殊敌视的根源
机械趋同
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这正是其他人对他的期望
人放弃个人自我,成为一个机器人,与周围的机器人绝无二致 ,再也不必觉得孤独,也用不着焦虑了,但失去了自我
人类的行为有时是被某种无法忍受的心理状况所推动的
一个人放弃了他独有的个性,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模一样,便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
第四章 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
我们为人在生命活动中摆脱了外在权威而自豪,却忽略了公众舆论及“常识”之类无名权威的作用,我们急于与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保持一致,非常害怕与众不同
资本主义
把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积极意义上的自由的增长,促进了积极进取、爱批评、有责任心的自我的成长
同时使个人更孤独、更孤立,并使个人深深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无能为力
现代社会的形态对于人们的影响同时产生了两种现象
他变得更自立自主,而且不满现实,喜爱批评
他也同时觉得更孤单无依,并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的心理
虽有了信仰的自由,却无所适从
书籍信息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
代表作
《逃避自由》
《爱的艺术》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02-8
第一章 自由——个心理学的问题?
制度的本质便是除了一小撮人外,所有人都必须臣服于一个他们无法约束的权威
对于民主的威胁,并不在于外部的集权国家,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个人态度和环境的法律习俗
静态适应
指模式上的适应,整个性格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不过采纳一种新习惯
动态适应
指在自我适应环境需要时,发生了某些内在变化
经济制度的特性决定了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模式变成为决定整个性格结构的首要因素
人性
既非一个生物上固定不变的天生欲望冲动的集合体,亦非文化模式的毫无生机的影子,可以轻松自如地适应它
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也有某些固有的机制和规则
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避免孤立与精神孤独
人类史就是冲突与奋斗的历史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其含义会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个体化进程
儿童在肉体、情感和精神上越发强壮,在个人意志和理性的引导下,完整的人格发展起来称为自我
个体化增长与自我的局限部分地受制于个人的条件,但主要受制于社会条件
虽然个人之间差异很大,但每个社会的个体化水平程度有一定限度,一般的正常个人无法逾越
孤独日益加深,与世界相比,个人觉得世界强大务必,能压倒一切,而且危险重重,由此个人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
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体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
于人和自然的自发联系,是避免孤独和焦虑的另一种方式,也就是爱与劳动
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恰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条件
人的行为不受固定的先天本能决定,不得不在内心里权衡可能的行为模式,开始思考
人改变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从完全被动的消极适应变为积极的主动适应,开始生产
发明了工具,并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越来越远
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
竭力幻想否定死亡,但死亡仍是最终归宿
自由的模棱两可的含义
人摆脱外在权威,日益独立
个人日益觉得孤独,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无能为力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中世纪的背景和文艺复兴
和现代社会相比,封建社会是缺乏个人自由的
自降生起人便在社会体系中有了一个确定的、不可变更而有毋庸置疑的位置,扎根于一个有机整体中,没必要也无需还以生命的意义
人与其社会角色是一致的,社会等级便是一种自然等级,也是给人以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明确部分
虽然没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但在实际生活中确有诸多具体的个人主义
中世纪并未剥夺个人的自由,因为“个人”尚不存在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便是“现代欧洲的长子”,是第一个“个人”
文艺复兴时期,自由与僭政,个性与混乱交织,是一种富有的贵族和市民的文化
他们的经济活动和财富给他们一种自由感,一个个性感,却失去了中世纪社会结构提供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个人陷入强烈的自我中心里,贪求权利和财富
宗教改革时代
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派
宗教利用教义加强了人的新自由感、独立感及无能为力、焦虑感,并提出了化解对策,使个人能对付不堪忍受的不安全感
从心理角度讲,信仰可能是内心与人类相连并肯定生命的表示
也可能是对那种根本的个人怀疑情绪的一种反应构成,这种怀疑情绪植根于个人的孤立与对生活的消极态度中
新教教义高杰个人,只要完全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承认自己本性的邪恶,把毕生视为一个赎罪的过程完全贬抑自己,不懈努力,就能克服自己的怀疑与焦虑
只要彻底臣服,就能为上帝所爱,至少能有希望跻身上帝预救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