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级会计实务第二章 资产
初级会计第二章资产思维导图,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等内容。
编辑于2022-01-21 10:13:38第二章 资产
分类
流动资产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
非流动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包括:坏账准备、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存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查、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
货币资金
库存现金
概念
存放于企业财会部门、由出纳人员经管的货币
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现金的管理制度
现金使用范围
1、职工工资、津贴
2、个人劳务报酬
3、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比赛等各种奖金
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
6、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7、结算起点(1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
8、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现金使用限额
为了保证单位日常零星开支的需要,允许单位留存现金的最高数额
一般3-5天,边远或交通不便地区可按多于5天,但不得超过15天
现金收支的规定
开户单位现金收入应当于当日送存开户银行,当日送存确有困难的,由开户银行确定送存时间
开户单位支付现金,可以从本单位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从开户银行提取,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坐支)
现金的账务处理
现金的清查
定期和不定期清查
一般采用实地盘点法
对清查结果编制现金盘点报告单(原始凭证)
银行存款
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
拓展职能
银行存款的账务处理
银行存款的核对
定期核对,至少每月一次
其他货币资金
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汇票
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本票
两票
信用卡存款
企业为取得信用卡而存入银行信用卡专户的款项
信用保证金存款
信用证只限于转账结算,不得支取现金
两信
存出投资款
企业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根据有关规定存入在证券公司指定银行开立的投资款专户的款项
外埠存款
一外一投
应收及预付款项
应收款项
应收票据
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付款人承兑)
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
应收账款
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服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不是其他应收款!)等
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
应收取的现金股利或应收取其他单位分配的利润
其他应收款
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主要包括:
①应收的赔款、罚款;
②应收的出租包装物租金;
③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如水电费、房租费;
④存出保证金,如押金;
⑤备用金
应收款项减值
有两种核算方法,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我国采用备抵法。
计提坏账准备
借: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贷:坏账准备
转销坏账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实际发生坏账,使得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坏账准备↓),账面价值不变。
收回已确认坏账并转销应收款项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收回已转销的坏账,不影响应收账款的余额,但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应收账面余额-坏账准备)
预付款项
预付账款
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
如:预付的材料、商品采购款、在建工程价款等。
交易性金融资产
分类依据
根据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
分类
①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②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③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
定义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是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特点
①近期内出售(赚取差价为目的)
②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③股票、债券等
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交易性金融资产(资产类科目)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损益类科目)
投资收益(损益类科目)
为了反映和监督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收取现金股利或利息、出售等情况
账务处理
取得
持有
出售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将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借:其他货币资金等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可在借) 投资收益(可在借)
转让金融商品应交增值税
存货
概述
内容
原材料→科目:原材料
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
半成品→科目:生产成本
产成品→科目:库存商品
商品→科目:库存商品
包装物→科目:周转材料
低值易耗品→科目:周转材料
委托代销商品→科目:发生商品
存货成本的确定
原则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存货的来源不同,成本的构成内容也不同
成本内容
采购成本
购买价款
价款,不包括可抵扣的增值税进行税额
相关税费
进口关税、消费税、资源税、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相应的教育附加费
3税1费不抵扣
运杂费
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仓储费、包装费
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自然散落、自然挥发
入库前挑选整理费
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6费1耗损,又叫进货费用
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先进行归集,期末进行分摊已售商品→计入当期损益未售商品→计入存货成本
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
加工成本
自制存货的加工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制造费用
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
其他成本
存货的来源不同其成本构成也不同
购入的存货-成本
买价、运杂费(包括:运输、装卸、保险、包装、仓储)、运输中合理耗损、入库前挑选整理费、计入存货成本的税费、其他费用。
自制的存货-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后两项之和即为加工费用)
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成本
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费、装卸费、保险费、往返运输费、相关计入成本的税费
直接进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的情况
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2、存货采购入库后发生的储存费用,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生产阶段所必需的仓储费除外
3、不能归属于时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设计产品发生的设计费用,但为特定客户设计可直接确定的设计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实际成本法
个别计价法
优点: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情况,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基础
缺点:在存货收发频繁的情况下,其发生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较大
适用条件: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先进先出法
优点:可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
缺点:烦琐,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优点: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缺点: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生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移动加权平均法
优点: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
缺点: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工作量大,对收发比较频繁的企业不太适用。
计划成本法
原材料
实际成本核算
适用条件:材料收发业务较少的企业
科目设置
原材料
在途物资
实际成本法专用科目
账务处理
购入材料
材料已验收入库,收到发票账单(货到单到)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预付账款
材料未验收入库,收到发票账单(单到货未到)
借:在途物次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预付账款
材料已验收入库,发票账单未收到(货到单未到)
等
估
冲
发出材料
计划成本核算
适用条件: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
科目设置
材料采购
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
账务处理
第一步:确定实际成本第二步:确定差异
购入材料
发票账单已到
材料入库时
发票账单已到
材料已验收入库,发票账单未收到(货到单未到)
等
估
冲
发出材料
周转材料
特点
多次使用
不符合固定资产定义
保持原有形态的材料物品
包括
包装物
定义
为了包装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袋等
包括
①用于包装产品作为产品组成部分的包装物
②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③随同商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④出租或出借给购买单位使用的包装物
科目设置
周转材料——包装物
借方:包装物的增加
贷方:包装物的减少
余额在借方
账务处理
①生产领用包装物
实际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②随同商品出售包装物
不单独计价
实际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单独计价
实际成本法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计划成本法
借:其他业务成本(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结转节约差异)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结转超支差异)
③出租和出借包装物;
多次使用的包装物应当根据使用次数分次进行摊销
低值易耗品
内容
一般工具、专用工具、替换设备、管理工具、劳动保护用具、其他用具
科目设置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
账务处理
按使用次数分次计入成本费用
金额较小的,可在领用时一次计入成本费用,但应在备查簿中进行登记。
分次摊销法:适用于可供多次反复使用的低值易耗品。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用”“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库”“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
委托加工物资
内容
加工中实际耗用物资的成本
支付的加工费用
应负担的运杂费
支付的税费
科目设置
委托加工物资
账务处理
库存商品
内容
库存产成品、外购商品、存放在门市部准备出售的商品、发出展览的商品、寄存在外的商品、接受来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等
科目设置
库存商品
账务处理
生产型企业
验收入库商品(实际成本法)
发出商品(按规定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商品流通企业
毛利率法
售价金额核算法
差额=售价-进价
存货清查
存货盘盈
批准处理前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批准处理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管理费用
存货盘亏及毁损
处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原材料/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批准后
残料→“原材料”
保险公司和过失人的赔款→“其他应收款”
(扣除上2项)一般经营经营损失→“管理费用”
非常损失的部分→“营业外支出”
借: 其他应收款 管理费用(经营性损失:收发计量差错;管理不善,人祸)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天灾) 贷: 待处理财产损溢
管理不善造成的,需要做进项税额转出
存货减值
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量
成本: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
材料存货期末通常按成本计量,除非企业用其生产的产成品发生了跌价,且该跌价是由材料本身的跌价引起的,才需要考虑计算材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然后将该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与成本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材料存货是否发生了跌价问题
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估计的相关税费
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存货成本<可变现净值:无减值,存货按成本计价
存货成本>可变现净值:减值,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科目设置
存货跌价准备(存货类备抵科目)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概述
概念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特征
1、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对外出售2、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期限较长,使用寿命一般超过一个会计年度。(非流动资产)
分类
接经济用途分类
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厂房)
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职工宿舍)
综合分类(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3、不需用固定资产
4、未使用固定资产(备胎)
5、租出固定资产(经营租赁方式出租)
6、租入固定资产(除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使用权资产
7、过去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
科目设置
固定资产
目的: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原价借方:增加的固定资产原价贷方:减少的固定资产原价借方余额: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累计折旧
目的:固定资产的调整科目(备抵科目)借方:处置固定资产转出的累计折旧贷方: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贷方余额: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额
在建工程
目的:核算企业基建、更新改造等在建工程发生的支出借方:企业各项在建工程的实际支出贷方:完工工程转出的成本借方余额:企业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的成本
工程物资
目的:核算企业为在建工程而准备的各种物资的实际成本(买来就是盖楼的)借方:购入工程物资的成本贷方:领用工程物资的成本借方余额: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的成本
固定资产清理
目的:核算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以及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益 借方:登记转出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清理过程中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 贷方:登记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 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其借方登记转出的清理净收益,贷方登记转出的清理净 损失,清理净损益结转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无余额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目的: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值金额 借方:登记因减值而增加的损失金额 贷方:登记处置固定资产转出的累计减值金额 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累计减值金额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工程物资减值准备
取得固定资产
外购固定资产
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不包括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作为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
1、员工培训费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2、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的,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账务处理
不需要安装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需要安装
购入时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发生安装调试成本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耗用的原材料、库存商品和人工等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库存商品 应付职工薪酬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建造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成本 = 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
成本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
方式
自营
出包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概述
企业应当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
应计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 - 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预计净残值
每计提一次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后续期间都应按最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重新计算折旧
影响因素
原价
预计净残值
减值准备
使用寿命
折旧范围
唯二不折旧
①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②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
注意
①应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下月计提;当月减少的,当月仍计提,从下月起不计提。
②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 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③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按估价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竣工决算之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折旧方法
年限平均法
特点: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每期折旧额是相等的
年折旧率 =(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月折旧率 = 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工作量法
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固定资产每期应计提折旧额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 = 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年折旧额 =每个折旧年度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月折旧额 = 年折旧额÷12
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到期前的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 =尚可使用的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年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记入“累计折旧”科目,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借:制造费用(用于生产车间) 管理费用(用于行政管理部门,不需用、未使用的固定资产) 销售费用(用于专设销售部门) 在建工程(用于工程建设) 研发支出(用于项目研发) 其他业务成本等(用于经营出租) 贷: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
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予以资本化
更新改造
满足条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不满足条件:计入当期损益
资本化
修理费用
符合条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不符合条件:计入当期损益
费用化
处置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结算清理费用等
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留价值、变价收入等
确认应收责任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
结转清理净损益
报废
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正常原因)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非正常原因) 贷:固定资产清理
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出售、转让
净损失
借:资产处置损益 贷:固定资产清理
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资产处置损益
固定资产清查
固定资产盘盈
借:固定资产(重置成本确定其入账价值)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结转为留存收益时: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固定资产盘亏
请查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盘亏时的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报批后
借:其他应收款 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固定资产减值
资产负债表日
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可能低于账面价值,在期末必须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
发生减值时,年末先计提折旧,再对比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金额
减值时,固定资产按期可回收金额确认账面价值
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提示
企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
无形资产
概述
概念
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特征
1、不具有实物形态
2、具有可辨认性
商誉不具有可辨认性,不算无形资产
3、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内容
专利权、 非专利技术 、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等
账务处理
设置科目
无形资产
目的:核算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成本 借方:登记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 贷方:处置无形资产转出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 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成本
按照无形资产的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累计摊销
目的:核算企业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 货方:登记企业计提的无形资产摊销借方:登记处置无形资产转出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 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额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目的:核算企业无形资产的减值金额 借方:登记处置无形资产时转出的累计减值额 贷方:登记因减值而增加的损失金额 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累计减值额
取得无形资产
①外购
②自行研究开发
研究
开发
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
提示
期(月)末应将“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归集的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如无法可靠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将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的借方
摊销无形资产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按月摊销
残值一般为0
自可用时当月起开始摊销,处置当月不摊销
摊销方法:年限平均法(即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
如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采用年限平均法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
借: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指出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累计摊销(是无形资产的备抵科目)
出售和报废无形资产
出售
企业出售无形资产,应当将取得的价款与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及出售的相关税费的差额作为资产处置损益进行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P+I)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资产处置损益
报废
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应将其报废并予以转销,其账面价值转入当期损益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长期待摊费用
概念
指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如:以租赁方式租入的使用权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等
科目设置
长期待摊费用
目的:反映长期待摊费用的发生、摊销情况
借方:登记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贷方:登记摊销的长期待摊费用
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摊销完毕的长期待摊费用
按待摊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账务处理
发生时
借:长期待摊费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等
摊销时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贷:长期待摊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