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生化 关于信号转导的重点总结,注重图形讲解
编辑于2021-11-17 19:45:49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细胞外的化学信号分子
可溶性
水溶性分子
脂溶性分子
膜结合型
通过膜表面分子(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糖蛋白)接触通讯
如: 相邻细胞间的黏附因子的作用 T/B细胞的表面分子的作用
特异性受体接受化学信号
细胞内受体(其配体都是脂溶性的信号分子)
膜受体
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
信号转导分子类型
小分子第二信使, 酶, 调节蛋白, 离子
传递信号的基本方式
改变下游信号转导分子的构象
信号转导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解聚(构成信号传递的桥梁
第二信使结合并激活下游信号转导分子
:在细胞内传递信号的小分子/离子 :定义
钙离子, cAMP, 甘油二酯, IP3, 神经酰胺, NO ,CO
环核苷酸是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
磷酸二酯酶(PDE)可催化环核苷酸水解
别构调节一些离子通道
调节蛋白激酶活性
子主题
脂质也可以衍生出第二信使
子主题
DAG是脂溶性分子,生成后仍留在质膜上
IP3是水溶性的 结合钙离子通道→局部钙离子浓度升高
DAG和钙离子在细胞内的靶分子之一PKC
钙离子可以激活信号转导相关的酶类
Ca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细胞外液浓度远高于细胞内浓度/ 细胞内90%存于细胞内钙库(内质网和线粒体内)
其下游的信号转导分子是钙调蛋白(CaM)
可结合4个Ca离子形成Ca/CaM复合物(有活性)→ 调节钙调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的活性
钙调蛋白不是其唯一的靶分子
还可结合并变构激活 PKC, AC, cAMP-PDE
多种酶通过酶促反应传递信号
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拮抗作用
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KA, PKC,PKG)和蛋白质络氨酸激酶(PTK)是主要的蛋白激酶
蛋白质络氨酸激酶转导细胞增殖和分化信号
在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T/B细胞,肥大细胞的活化都伴随着多种蛋白质的酪氨酸的磷酸化
部分膜受体具有PTK活性
使自身磷酸化
信号转导蛋白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传递信号
G蛋白
自身具有CTP酶活性,可水解自身结合的GTP,回到非活化状态
以α, β, γ三聚体的形式存在
α亚基有多个功能位点
与G蛋白偶联受体和受G蛋白活化调节部位结合
与βγ亚基结合
与GTP和GDP结合的部位
具有GTP酶活性
与下游效应分子结合的部位
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G蛋白和小分子信使介导信号转导
共穿了七次
其介导的转导通路
子主题
低分子量的G蛋白(21KD Ras超家族)
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转导因子
衔接蛋白和支架蛋白连接信号转导网络
衔接蛋白
通过两节上下游的信号分子形成信号转导复合体(含2或2个以上的的蛋白质结构域)
支架蛋白(大分子蛋白)
含有多个蛋白结合阈,可将信号转导途径中的蛋白质成群聚集
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子主题
细胞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
子主题
细胞内受体通过分子迁移传递信号
细胞内受体多为转录因子(IF),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以后,能与DNA的顺式作用元件,在转录水平调节基因表达
离子通道型受体(将化学信号变成电信号)
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G蛋白和小分子信使介导信号转导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结构上为单体蛋白)
氨基酸位于细胞膜外,羧基端位于细胞膜内侧
七台链反复跨膜七次
莫内外侧环分别负责结合细胞内G蛋白和接受外源信号
不同的G蛋白偶联受体可通过不同途径传递信号
子主题
概要
酶偶联受体主要通过降低蛋白质修饰相互作用传递信号
最常见的是以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
主题
N型乙酰胆碱受体
浮动主题
子主题
GMP+鸟苷酸环化酶(GC)膜结合型的受体→cGMP→活化PKG→调节代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