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本导图主要内容为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的看书笔记
编辑于2021-11-22 21:48:3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市场经济概述
(一)含义
市场经济或称市场取向的经济,是指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商品经济。
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属于一种事后调节。
拓展
1、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配置
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该调节属于一种事前调节。
市场配置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即为市场调节。市场配置或市场调节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调节,属于一种事后调节。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为生产资料私有制。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市场主体包括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通常情况下,市场主体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营业性机构,以及一些中介机构。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拥有自主决策权,可自主决定生产什么。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市场经济强调平等竞争。实质是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拥有平等的经济关系。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
市场竞争行为,就是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取某种经济利益的行为。面对有限的资源,可能会出现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就是说市场竞争会带来一定的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① 自发性
不择手段
② 盲目性
跟风
③ 滞后性
信息差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在开放的市场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市场经济要求必须有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例如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市场竞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法律和法规,使市场成为有序的市场。
平房真自由
(三)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主要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构成。
1、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反映商品的供求同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行。也就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机制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一种市场机制,也可以说是最核心的一种机制。市场的导向作用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表现的。
2、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反应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反映价格的变化。供求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反映的是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引起竞争的直接原因是不同生产者在交换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差别。
4、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反映的是经济利益与经济风险(亏损、破产)之间的相互联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既可能取得盈利,也可能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在风险机制的压力下,企业为了免遭破产,必须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公家真疯
(四)市场体系
1、基本内容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市场。还包括资本市场(或称成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其中,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1)商品市场
商品交换是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他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
(2)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是所有资源的一般代表形式。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则是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某类市场发育不健全、发展滞后,就会影响其他市场的发展和功能发挥,从而影响市场体系的整体效能。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统一
统一的市场一方面指市场体系中的各个市场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另一方面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地域之间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
(2)开放
开放的市场就是市场体系不仅要实现对国内开放,还要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3)竞争
竞争的市场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发展中公平竞争,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的正常运行。
(4)有序
有序的市场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在市场中的行为要标准化、规范化,避免经济运行的无序、混乱状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所有制结构
☆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经济
(1)成分
① 国有经济
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例如国有企业。
② 集体经济
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例如农村土地。
③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是指财产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和集体行使所有者的权益也属于公有制经济。
(2)地位
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① 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
② 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
③ 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2、非公有制经济
(1)成分
① 个体经济
是指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的经营所有制形式。
② 私营经济
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③ 外资经济
是指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
外商独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
④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鼓励、支持、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关系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二)分配制度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
(1)含义
按劳分配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首先,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和所有制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形式
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状况进行分配
(1)管理要素参与分配
管理者的工资收入
(2)资本要素参与分配
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如利息收入、股息收入、股票交易收入等。
(3)技术要素参与分配
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如专利转让费、技术入股等。
(4)劳动要素参与分配
受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如私企、外企基层员工工资收入。
(三)产业结构划分
1、我国的产业结构
(1)第一产业
又称第一次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第二产业
指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
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
① 流通部门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仓储业等。
② 服务部门
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2、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
(1)劳动密集型产业
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
生产过程中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
(3)技术密集型产业
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部门。在生产结构中技术、知识所占比重较大,科研费用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增长速度快。如: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四)社会生产环节
1、内容
☆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1)生产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分配和交换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影响。
(3)消费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 消费调节生产
③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五)国民收入分配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会成员或者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
1)含义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
2)初次分配主要应该由生产部门自主进行,使市场机制对要素价格的形成起到基础性作用。政府通过生产税引导和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
3)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可以分解为三部分
① 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
② 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
③ 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4)初次分配常见常考形式
① 最低工资标准
② 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其工具是国家财政及各种经济杠杆。
2)再分配主要由政府以收入税等形式对各个经济主体的初次分配所得进行调节,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
3)再分配的常见常考形式
① 税收
② 社会保障
③ 政府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即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它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转移支付包括卫生保健支出、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等。
2、公平与效率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2)二者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六)社会保障制度
☆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1、社会保险
(1)含义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
(2)种类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3)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救济)
(1)含义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于无法维持生活的公民提供物质救助的保障制度,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措施。
(2)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
(1)含义
社会福利是国家或社会向全体公民提供资金帮助和优惠服务的保障制度。
(2)种类
社会福利包括:公共福利、集体福利。
(3)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
(1)含义
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对法定的对象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保障制度。
(2)对象
现役军人、军属和退伍、复员、转业、残疾军人、军烈属等社会特殊社会成员。
(3)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
(1)含义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2)主要形式
工会、妇联等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等。
(3)社会互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纲领
一、市场经济概述
(一)含义
市场经济或称市场取向的经济,是指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商品经济。
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属于一种事后调节。
拓展
1、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配置
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该调节属于一种事前调节。
市场配置
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即为市场调节。市场配置或市场调节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调节,属于一种事后调节。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为生产资料私有制。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市场主体包括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通常情况下,市场主体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营业性机构,以及一些中介机构。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拥有自主决策权,可自主决定生产什么。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市场经济强调平等竞争。实质是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拥有平等的经济关系。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
市场竞争行为,就是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取某种经济利益的行为。面对有限的资源,可能会出现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就是说市场竞争会带来一定的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① 自发性
不择手段
② 盲目性
跟风
③ 滞后性
信息差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在开放的市场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市场经济要求必须有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例如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市场竞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法律和法规,使市场成为有序的市场。
平房真自由
(三)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主要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构成。
1、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反映商品的供求同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行。也就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机制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一种市场机制,也可以说是最核心的一种机制。市场的导向作用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表现的。
2、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反应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反映价格的变化。供求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反映的是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引起竞争的直接原因是不同生产者在交换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差别。
4、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反映的是经济利益与经济风险(亏损、破产)之间的相互联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既可能取得盈利,也可能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在风险机制的压力下,企业为了免遭破产,必须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公家真疯
(四)市场体系
1、基本内容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市场。还包括资本市场(或称成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其中,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1)商品市场
商品交换是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他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
(2)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是所有资源的一般代表形式。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则是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某类市场发育不健全、发展滞后,就会影响其他市场的发展和功能发挥,从而影响市场体系的整体效能。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统一
统一的市场一方面指市场体系中的各个市场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另一方面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地域之间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
(2)开放
开放的市场就是市场体系不仅要实现对国内开放,还要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3)竞争
竞争的市场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发展中公平竞争,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的正常运行。
(4)有序
有序的市场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在市场中的行为要标准化、规范化,避免经济运行的无序、混乱状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所有制结构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经济
(1)成分
① 国有经济
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例如国有企业。
② 集体经济
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例如农村土地。
③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是指财产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和集体行使所有者的权益也属于公有制经济。
(2)地位
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① 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
② 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
③ 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2、非公有制经济
(1)成分
① 个体经济
是指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的经营所有制形式。
② 私营经济
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③ 外资经济
是指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
外商独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
④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鼓励、支持、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关系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二)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
(1)含义
按劳分配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首先,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和所有制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形式
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状况进行分配
(1)管理要素参与分配
管理者的工资收入
(2)资本要素参与分配
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如利息收入、股息收入、股票交易收入等。
(3)技术要素参与分配
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如专利转让费、技术入股等。
(4)劳动要素参与分配
受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如私企、外企基层员工工资收入。
(三)产业结构划分
1、我国的产业结构
(1)第一产业
又称第一次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第二产业
指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
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
① 流通部门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仓储业等。
② 服务部门
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2、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
(1)劳动密集型产业
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如: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
生产过程中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
如: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
(3)技术密集型产业
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部门。在生产结构中技术、知识所占比重较大,科研费用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增长速度快。
如: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四)社会生产环节
1、内容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1)生产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分配和交换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影响。
(3)消费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 消费调节生产
③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五)国民收入分配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会成员或者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
1)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
2)初次分配主要应该由生产部门自主进行,使市场机制对要素价格的形成起到基础性作用。政府通过生产税引导和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
3)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可以分解为三部分
① 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
② 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
③ 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4)初次分配常见常考形式
① 最低工资标准
② 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其工具是国家财政及各种经济杠杆。
2)再分配主要由政府以收入税等形式对各个经济主体的初次分配所得进行调节,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
3)再分配的常见常考形式
① 税收
② 社会保障
③ 政府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即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它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转移支付包括卫生保健支出、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等。
2、公平与效率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2)二者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六)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1、社会保险
(1)含义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
(2)种类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老实一身伤
(3)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救济)
(1)含义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于无法维持生活的公民提供物质救助的保障制度,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措施。
(2)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
(1)含义
社会福利是国家或社会向全体公民提供资金帮助和优惠服务的保障制度。
(2)种类
社会福利包括:公共福利、集体福利。
(3)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
(1)含义
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对法定的对象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保障制度。
(2)对象
现役军人、军属和退伍、复员、转业、残疾军人、军烈属等社会特殊社会成员。
(3)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
(1)含义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2)主要形式
工会、妇联等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等。
(3)社会互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纲领
先救富有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