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知识总结,这属于文化常识,内容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地位、起源、基本知识、代表剧目等。
编辑于2021-12-01 12:59:00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一、京剧
1. 地位
又称平剧、京戏等
有“国剧”之称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 代表剧目
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空城计、贵妃醉酒、定军山等
3. 起源
京剧前身是南方流行的徽剧,清代乾隆年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4. 表现内容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5. 表现手法
1||| 唱
唱功
2||| 念
音乐性的旁白
歌
3||| 做
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4||| 打
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舞
6. 行当分类
分类依据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
分类
1||| 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
种类
老生
武生
小生
2|||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老旦。
种类
青衣(正旦)
花旦
闺门旦
刀马旦
巾帼英雄
樊梨花、穆桂英
武旦
江湖人物,女侠
彩旦
中年以上丑角
老旦
3||| 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种类
大花脸
二花脸
油花脸
武花脸
4||| 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7. 唱腔分类
1||| 西皮
2||| 二黄
8. 四大名旦
梅兰芳
四大名旦之首
主要作品
《五花洞》《贵妃醉酒》《嫦娥奔月》《霸王别姬》《黛玉葬花》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
9. 伴奏乐器
打击乐器
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
管弦乐器
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10. 脸谱
分类
1. 红
忠义、耿直、有血性
2. 黑
性格严肃,不苟言笑 威武有力、粗鲁豪爽
3. 蓝
性格刚直,桀骜不驯
4. 绿
勇猛,莽撞
5. 黄
枭勇、凶猛
6. 白
奸诈多疑
7. 紫
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
8. 金
神仙高人
9. 银
神仙、妖怪
色画方法
揉脸、抹脸、勾脸
二、越剧
1. 地位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 发源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3. 特点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
4. 传播
越剧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5. 经典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山河恋》《玉堂春》《白蛇传》《汉宫怨》《红丝错》《孔雀东南飞》《狸猫换太子》《柳毅传书》
三、黄梅戏
1. 地位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2. 特点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3. 经典剧目
《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
4. 黄梅戏鼻祖
邢绣娘
蔡仲贤
5. 唱腔
1||| 主腔
2||| 花腔
3||| 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四、评剧
1. 地位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但最终以“评剧”之名闻名全国。
2. 特点
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3. 发源
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4. 经典剧目
《因果变报》、《小女婿》、《刘巧儿》、《秦香莲、》《书囊记》、《劝爱宝》、《蜜蜂记》、《人面桃花》、《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小二黑结婚》
五、豫剧
1. 地位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发源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3. 经典剧目
《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五世请缨》、《杜十娘》、《柳河湾》、《红灯记》、《朝阳沟》、《人欢马叫》
4. 豫剧作家
樊粹庭
现代豫剧之父
四大悲剧
《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
四大喜剧
《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
四大历史剧
《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再生铁》
四大神话剧
《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
杨兰春
《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穆桂英挂帅》、《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 《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
其他戏曲
昆曲
地位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发源
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发源于14世纪(元)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剧鼻祖
魏良辅
特点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经典剧目
《鸣凤记》
汤显祖
《牡丹亭》(游园惊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沈璟
《义侠记》
高濂
《玉簪记》
李渔
《风筝误》
朱素臣
《十五贯》
孔尚任
《桃花扇》
洪升的
《长生殿》
《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
评书
秦腔
地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源
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
特点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经典剧目
《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童》、《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
川剧
地位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源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唱腔
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行当
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变脸
“抹脸”“吹脸”“扯脸”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在面对野兽时为了生存,在自己的脸上勾画出不同形态,以震慑入侵野兽的方法。
经典剧目
川剧剧目繁多,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
江湖十八本
五袍
《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
四柱
《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
四大本头
《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
《白蛇传·金山寺》《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
花鼓戏
地位
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经典剧目
《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
样板戏
文革时期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
发起人
江青
京剧
《智取威虎山》
《红灯记》
《沙家浜》
《杜鹃山》
《奇袭白虎团》
《海港》
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中国四大名绣
湘绣
艺术特点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形神兼备
工艺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放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
作品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代表作
《花鸟条屏》为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结婚时陈列的湘绣花鸟条屏
蜀绣
2006年5月20日,四川成都市的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
蜀绣历史悠久,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122种。具有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等特点。
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
代表作
《芙蓉鲤鱼》
明·秦良玉平金绣龙凤袍
粤秀
粤绣是广绣和潮绣的总称,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
代表作
代表作有大幅刺绣挂屏《苏武牧羊》、《丹凤朝阳》、《郭子仪拜寿》、《狮子头》、《海龙王头》、《鹌鹑鸟》等。
《百鸟朝凤》
金龙鱼(潮绣)
苏绣
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作品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代表作
《猫》
《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