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1945——1949
中国近现代史 为新中国而奋斗1945.8——1949.10.1 解放战争 知识点梳理
编辑于2021-11-26 09:58:39★为新中国而奋斗 1945.8——1949.10.1 解放战争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和平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谈(旧政协)
和谈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
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国民党的军队大部分远在西南、西北后方
国际上希望中国和平建国
政治协商会议(多选) (国名党、共产党、民主同盟)
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共)
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独裁统治
有利于和平建国,有利于人民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中共的策略方针
以革命战争反对革命战争
在政治上,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多选)国民党重点进攻 陕北、山东
★★两个中国之命运(分析、多选)
三种主要政治力量 三种不同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
主要政治代表:国名党
主张军事独裁统治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
主张建立人民共和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
政治代表:民主党派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
两个中国之命运(可选择的方案)
军事独裁统治(国名党)
人民共和国(共产党)
选择共产党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不能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不能完成第一大历史任务)
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拥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7.6)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刘伯承、邓小平
陈毅、粟裕
陈庚、谢富治
标志着(多选)
中国革命发展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
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耕者有其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五四指示》(实质:没收地主土地为农民所有)
《中国土地法大纲》(多选)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
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农民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
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一条战线(军事,战场拼杀)
第二条战线(政治、经济,配合第一条战线)
(单选)第二条战线的实质:人民民主运动
先导:学生运动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各民主党派的政纲都主张爱国、民主,同中国共产党基本一致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中间路线:民资,民主党派
★★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多选)
主张
在政治上,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制度
在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
实行的办法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提倡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
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资产阶级共和国行不通的原因
从民资来看,无法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
帝国主义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国民党主张一党专政,也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
《对时局的意见》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
根本变化的表现
各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共的领导
一致认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将在新中国参政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努力(多选)
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 1949.3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标志
论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1949.6
人民政协会议 1949.9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筹建新中国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主要内容(多选)
解决剩下的国民党军队的三种方式: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
采取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完结(为革命道路画上圆满句号)
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两个转变
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两个务必”(多选)
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论人民民主专政》(多选)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1949.9.21—9.30)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单选)标志着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共同纲领》的制定
★主要内容(多选)
确立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中国外交原则
《共同纲领》是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主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找朋友),武装斗争(打仗),党的建设(一个人)——(一个人找一群朋友去打仗)
统一战线
两个联盟
主要依靠劳动者的联盟,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工农联盟
建立和扩大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坚持领导权应具有的条件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
武装斗争
实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党的建设
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中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一大)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工人 党 农民 小资 民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