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食管胃肠疾病 影像诊断学
食管胃肠疾病 影像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 学习笔记整理 知识要点
编辑于2021-11-26 16:10:35胃肿瘤
胃癌
早期胃癌
癌变仅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而不论其大小或有无转移
进展期胃癌
定义:指瘤组织侵及肌层以下的胃癌,常有近处或远处癌 细胞浸润转移
分型
好发部位:胃窦、贲门、胃小弯
影像学表现
巨块型
胃壁局限性充盈缺损,形状不规则,边缘不光滑,与周边胃壁分界清楚
溃疡型
病区龛影,大,表现为恶性龛影的特点,龛影形状不规则多呈半月形,位于胃的轮廓线以内,龛影内缘不规则呈突起的尖角,外缘平整,周围环绕有透明带“环堤”,外缘锐利、形状不规则,,可见指压迹状充盈缺损。以上表现称为半月综合征。
浸润型胃癌
与溃疡型相似,只不过环堤的外缘不锐利,与周围胃壁分界不清楚,
浸润型
胃窦及幽门管弥漫浸润→幽门管变窄
胃大部或全部弥漫浸润→皮革胃,胃壁弥漫性增厚,管壁僵硬,胃腔缩窄
特殊部位胃癌
贲门胃底癌
源于贲门口中心周围2~2.5cm以内的癌,常累及食管下端、胃底、胃体上部,
影像学表现
①贲门区不规则充盈缺损,粘膜粗糙或中断。 ②贲门口钡剂分流、转向、喷射征象
胃窦癌
①狭窄段多呈漏斗状,严重者呈长条形或线形。 ②边缘不规则,局部僵硬及蠕动消失。 ③与正常交界清晰, “肩胛征” 、 “袖口征” 。
胃恶性淋巴瘤
临床病理
发病率仅次于胃癌的胃恶性肿瘤,多为原发性淋巴瘤,局限于为胃壁和胃的区域性淋巴结
少数继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是继发于全身恶性淋巴瘤的
起源于胃粘膜下淋巴组织,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
X线表现
黏膜皱襞排列紊乱,不规则粗大,胃腔狭窄
CT表现
特征是广泛性或节段性胃壁增厚,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
不常侵犯邻近器官或胃周脂肪间隙
如为继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则可见腹膜后和胃周的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因为是全身性恶性淋巴瘤,见腹膜后淋巴结明显增大,肝脾大)
胃间质瘤
临床病理
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具有恶性潜能
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组织学富含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消化道任一部位发生,最常见发生于胃,为胃间质瘤。
病理分型
黏膜下型、浆膜下型、肌壁间型
CD117+
单发多发,膨胀性腔内或腔外生长,表面分叶,质地韧,境界清
血行转移为主
影像学表现
X线
腔内:良性 圆形类圆形充盈缺损
腔外:周围肠管受压
CT表现
单发多发、圆形类圆形、向腔内腔外突出生长的软组织密度肿块,表面分叶状,增强中或明显强化,良性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边界不清。
十二指肠疾病
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与病理
好发部位为十二指肠球部后、前壁
特殊类型
对吻溃疡
前后壁同时发生溃疡,位置相对应
复合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同时发生
临床表现:反复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饥饿痛,进食缓解
影像学表现
直接征象
正面观
类圆形米粒样局限性钡斑
切线位
突出十二指肠轮廓之外的呈锥形的龛影
间接征象
1、诊断价值较大:球部变形,呈三叶或山字形
2、假憩室形成
3、周围黏膜皱襞纠集,伴炎症
十二指肠球部功能改变,伴有激惹征
5、晚期,球部痉挛瘢痕形成,造成狭窄导致幽门梗阻
十二指肠憩室
定义:同憩室的概念,十二指肠乳头区憩室可引起梗阻性黄疸
影像学表现
X线
Ø圆形或卵圆形囊袋状影,突出于肠腔之外,边缘光滑 整齐,大小不一。 Ø囊袋影内可见正常粘膜纹,并与肠壁粘膜相连。 Ø可见有收缩或蠕动,其大小形态可变
小肠克罗恩病
临床与病理
好发于青壮年的胃肠道非特异性节段性肉芽肿性炎性病变
好发部位:末端小肠与结肠
病理特征
肠壁纵行溃疡,非干酪性肉芽肿性全层肠壁炎、纤维化和淋巴管阻塞。
铺路石样改变:淋巴水肿或肉芽组织增生导致肠壁全程增厚,表面黏膜可结节状突起,呈铺路石样改变,见于小肠克罗恩病,病理特征为~
好发于肠系膜缘;节段性、跳跃性分布; 瘘道及腹腔内脓肿。
纵行线状溃疡好发于小肠系膜缘,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肉芽肿性炎症扩散到浆膜时导致肠粘连,溃疡穿透肠壁形成腹腔内脓肿或与邻近脏器形成瘘道,纤维化导致肠壁增厚管腔狭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
X线
早期
黏膜增粗紊乱变平
进展期

1、肠管线样征:病变段肠管呈长短不一、狭窄不等的线样征
2、纵行线状溃疡:肠管系膜侧深而长的纵行线状溃疡,与肠管纵轴一致
3、卵石征:纵横交错的裂隙状溃疡围绕水肿的黏膜形成
4、节段性跳跃性分布:病变肠管与正常相间,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
5、对侧假憩室样变形:病变肠管轮廓不对称,肠系膜侧僵硬凹陷,对侧肠管外膨,呈假憩室样变形
CT表现
CT可以依据其表现对克罗恩病的急慢性进行判断,CT的主要表现为节段性肠壁增厚,15mm以内
1、急性期肠壁分层样强化“靶征”“双晕征”:增强烧苗,黏膜浆膜因炎症活动强化,外周黏膜下组织水肿呈低密度环
2、慢性期肠壁均匀强化,腔因纤维化狭窄:肠壁均匀增厚,增强均匀强化,肠腔明显狭窄
3、肠系膜改变 多种
(1)阳性浸润
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
(2)蜂窝织炎
局部肠系膜表现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界模糊
(3)脂肪增生
肠系膜变厚,肠间距增大
(4)内局部淋巴结增大
3`8mm
(5)梳样征(comb sign)
梳样征表明此时处于 小肠克罗恩病的活动期,增强扫描见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扭曲,直小血管拉长,间隔增宽,并沿肠壁梳样排列,称为梳样征。
肠结核
临床与病理
好发部位:回肠末端及回盲部
病理分型
溃疡型:多发生于回肠末端,粘膜及粘膜下淋 巴滤泡内,干酪样坏死,继发溃疡。
增殖型—多发生于回盲部,粘膜下结核性肉芽 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肠 腔狭窄。
临床症状
右下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热。血 沉加快。
影像学表现
X线
溃疡型:黏膜皱襞紊乱 跳跃征,(干酪性病灶破溃后形成的小溃疡)点状或小刺状突出于腔外的龛影,后期肠管狭窄变形
跳跃征:溃疡型肠结核的典型表现,钡餐造影检查时,见溃疡型病变区肠管由于炎症溃疡刺激痉挛收缩,黏膜皱襞紊乱,钡剂抵达病变区时,不能在该区滞留而迅速被趋向远侧肠管,导致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的一部分不充盈或仅有少量钡剂充盈呈细线状,而上下肠管充盈正常,为跳跃征。
增生型:肠管不规则狭窄为主,肠腔缩短、变形、僵直。 粘膜增粗紊乱及小息肉样充盈缺损。少有龛影 及激惹征
CT表现
以回盲部为中心的较长范围的肠壁轻度增厚
肠系膜淋巴结增大,钙化,环状强化
小肠淋巴瘤
临床与病理
起源于黏膜下淋巴组织,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回肠多见
临床症状:腹部脐周钝痛,持续性不规则发热,腹泻与便秘交替
影像学表现
X线:伴有溃疡的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充盈缺损,不规则狭窄和扩张并存,伴管壁僵硬
CT表现
1、范围较长的肠壁增厚,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2、肠腔动脉瘤样扩张:管壁增厚肠段不狭窄,反而出现明显增宽
3、肿块形成:息肉状腔内肿块,表面可有溃疡,不易引起肠梗阻,也可以形成突出肠壁外的肿块
4、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结肠病变
结肠直肠癌
临床与病理
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450岁的男性患者居多,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多。
大体病理
1、增生型:肿瘤向腔内生长,呈菜花状,瘤基底宽
2、浸润型:肿瘤主要沿肠壁浸润,致肠壁不规则环形增厚
3、溃疡型:表现为深而不规则溃疡
临床症状
腹部肿块、便血与腹泻或有顽固性便秘,亦 可有脓血便与黏液样便。
结肠癌
影像学表现
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是常用的有效X线检查方法。CT主要偶遇评估累及范围,肿瘤分期
X线
1、增生型: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轮廓不规则,病变多发生于肠壁 一侧。若较大,钡剂通过受阻。病变区肠壁僵硬平直,表面粘膜破坏,结肠袋消失。
2、浸润型:病变区肠管狭窄,可偏心性或呈向心性狭窄,肠壁僵硬、粘膜破坏,结肠袋 消失,病变区界限清晰,常引起梗阻
3、溃疡型:肠腔内较大且不规整龛影,龛影周围常有不同程度充盈缺损和管腔狭窄,肠壁僵硬,粘膜破坏中断,结肠袋消失
苹果核征:浸润型结肠癌的典型表现,在X线造影上,见病变区肠管明显向心性狭窄,肠壁僵硬,黏膜破坏中断消失,结肠袋消失,病变区与正常肠管分界突然和清晰,使得病区肠管形似苹果核,故称为苹果核征。
CT表现
1、价值
发现小病灶
评估癌肿与周围组织关系,局部淋巴结转移,局部器官侵犯转移,进行肿瘤分期
2、表现
Ø肠壁不均匀增厚或管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 Ø管腔狭窄 Ø增强扫描见强化,不均匀。
直肠癌
• MRI是目前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主要检查手段。
分期
分期
T1期 — 病灶局限于粘膜下层。 T2期 — 病灶侵犯固有肌层。 T3期 — 病灶突破固有肌层侵入直肠周围脂肪组织,T4期 — 病灶侵犯周围邻近器官
阑尾疾病
急性阑尾炎
临床与病理
外科最常见急腹症
病理
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
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并反跳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的中性 粒细胞增高。
影像学表现 CT
直接征象
阑尾增粗肿大(直径大于6mm),阑尾壁增厚、腔内积液、 积气和粪石
间接征象
阑尾盲肠周围炎-阑尾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及条索影,腹膜 增厚,少量积液,盲肠壁水肿增厚
阑尾周围脓肿-中心为液体密度的团块影,壁厚而边界不 清,可出现液气平面
阑尾脓肿,肠腔外气体、肠腔外阑尾粪石、增强扫描阑尾壁缺损是诊断阑尾穿孔的特征性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