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红色是重点,绿色是高级重点。主要内容有: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精神障碍治疗药物、镇痛药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编辑于2021-11-27 23:45:28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十章: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的概念
镇静催眠药
指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CNS),引起镇静和近似生理睡眠的药物
镇静药
能轻度抑制CNS,使患者由兴奋、激动和躁动转为安静的药物
催眠药
能促进与维持近似生理睡眠的药物
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
苯二氮卓类
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时间
三唑仑1.5-5.5h
劳拉西泮10-20h
地西泮20-80h
有活性代谢产物,注意长时间用药导致的体内蓄积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抗焦虑作用
作用特点:效价高,起效快,较少产生耐受性
临床应用: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症
地西泮:持续焦虑状态
硝西泮:间歇性严重焦虑患者
作用部位:大脑边缘系统
镇静催眠作用
镇静作用
临床应用
麻醉前给药
心脏电击复律或内窥镜检查前给药
催眠作用
临床应用
失眠症
常用药物
氟西泮、替马西泮、三唑仑
作用机制
抑制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和边缘系统
生理性睡眠
睡眠潜伏期
0期
非快动眼睡眠期(NREM)
1期、2期
3期、4期
又称慢波睡眠期(SWS),苯二氮卓类药物压缩该时期
快动眼睡眠期(REM)
苯二氮卓类药物几乎不影响该时期
镇静催眠作用特点
延长NREMS(非快动眼睡眠期)的第2期,缩短短波睡眠(3、4期),减少发生于第4期的夜惊和夜游症
对快动眼睡眠期(REMS)影响小,停药后代偿性反跳轻
治疗指数高,安全范围大
对肝药酶几乎无诱导作用
依赖性、戒断症状轻
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
临床应用
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和药物中毒惊厥的辅助治疗
地西泮
癫痫持续状态首选药
硝西泮和氯硝西泮
其他类型癫痫发作
作用机制
促进中枢神经递质GABA的突触传递功能
抑制癫痫病灶异常放电向周围正常脑组织扩散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作用机制
抑制多突触反射和传递而致肌肉松弛
特点
效价高,效能不高,不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
临床应用
中枢性肌张力增强
局部病变引起的肌肉痉挛
麻醉前给药
作用机制
GABAA受体是由GABA—苯二氮卓受体—Cl-通道组成的大分子蛋白复合物
苯二氮卓类与其受体的结合,促进GABA(GABA氨基丁酸)与GABAA受体结合,增加Cl-通道的开放频率,增加Cl-内流,从而加强GABA的抑制效应
苯二氮卓类药物作用为GABA依赖性的
不良反应
CNS抑制作用
后遗效应
反跳现象
认知损害
运动功能的失调,精神错乱、昏迷、呼吸抑制
耐受性和依赖性
BZs(苯二氮卓类)特异解毒药——氟马西尼(安易醒),对巴比妥类和其他中枢抑制药引起的中毒无效
其他苯二氮卓类
氯氮卓
L(>24h),焦急症、催眠、急性酒精戒断症状
奥沙西泮(舒宁)
I(6-24h),焦虑症
硝西泮(硝基安定)
I,催眠、抗癫痫
艾司唑仑(舒乐安定)
I,催眠
氟西泮
L,催眠
三唑仑
S(<6h),催眠
劳拉西泮
I,抗焦虑
巴比妥类
药物分类
长效类
苯巴比妥(鲁米那)
巴比妥
中效类
戊巴比妥
异戊巴比妥
短效类
司可巴比妥
超短效
硫喷妥钠
药理作用
巴比妥类是普遍性的中枢抑制药,随着剂量增加,中枢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作用机制
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延长Cl-通道开放时间,增加Cl-内流
抑制谷氨酸受体,减弱谷氨酸介导的兴奋作用
大剂量抑制Ca2+通道和Na+通道
巴比妥类药物具有拟GABA作用(不需要依赖GABA氨基丁酸)
临床应用
镇静催眠(少用)
抗惊厥和抗癫痫:苯巴比妥(不常用)
静脉麻醉和诱导麻醉:硫喷妥钠
不良反应
后遗效应
头昏、困倦、嗜睡、精神运动不协调
肝药酶诱导作用
耐受性、依赖性
呼吸抑制
过敏反应
皮疹、药热、致畸
中毒与解救
呼吸衰竭是急性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苯二氮卓类与巴比妥类比较
作用机制
巴:延长Cl-通道开放时间,不依赖GABA
苯:增加Cl-通道开放频率,依赖GABA
缩短REM(快动眼睡眠期)
巴:较大影响
苯:较小影响
后遗作用
巴:较大
苯:较小
其他镇静催眠药
水合氯醛
临床应用
催眠、抗惊厥,安全范围较小
不良反应
大剂量引起昏迷和麻醉,抑制延髓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导致死亡
新型镇静催眠药——唑吡坦
催眠作用机制
选择性作用于苯二氮卓的w-1(BZ1)受体,增加GABA对GABAA结合位点的亲和性,开放Cl-通道,促进Cl-内流,使神经细胞膜超极化
作用特点
吸收快、见效快
扎来普隆
选择性作用于苯二氮卓的w-1(BZ1)受体;增强GABA的突触抑制作用,增加Cl-通道开放频率
起效快,不改变睡眠时相;极少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几乎不引起反跳性睡眠障碍
左匹克隆(亿梦返)
具有镇静催眠和肌肉松弛作用,较BZ高、低毒、成瘾性小。
不影响记忆功能(BZ对认知有轻微影响),有抗焦虑、抗惊厥和肌肉松弛作用
起效快,半衰期短
丁螺环酮
小剂量缓解焦虑
总结
苯二氮卓类
体内过程
长效药有活性代谢产物
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增加Cl-通道开放频率
不良反应
后遗效应、反跳现象、认知损害
巴比妥类
延长Cl-通道开放时间
其他类:选择性作用在w1受体亚型
第十一章: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
抗癫痫药
癫痫
定义
多种病因引起的长期反复发作性的大脑功能失调
特征
大脑局部病灶神经元突发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组织扩散,出现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
表现
突然发作性的短暂的运动、感觉、意识和植物功能神经异常,可伴有脑电图改变
分型
部分性发作
单纯性部分性发作
复杂性部分性发作(运动精神性发作)
继发强制阵挛性部分性发作
全身性发作
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
癫痫持续状态
失神性发作(小发作)
肌阵挛性发作
抗癫痫药的作用方式
抑制病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
阻止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
作用机制
增强脑内GABA能神经功能
抑制电压依赖性Na+、Ca2+通道,产生膜稳定作用
拮抗兴奋性氨基酸Glu作用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大仑丁)
体内过程
脂溶性高,易通过BBB(血脑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高(85-90%)
肝脏代谢,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有关
<10ug/ml,一级动力学消除,t1/2约20h
>10ug/ml,零级动力学消除,t1/2约40h
血浆浓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用药需个体化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抗癫痫作用
治疗大发作(首选),对小发作无效甚至加重病情
治疗外周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抗心律失常
强心苷类过量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作用机制
阻止电线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
治疗量
膜稳定作用
阻断电压依赖的Na+和Ca+通道
大剂量
抑制K+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抗心律失常
抑制谷氨酸释放,诱导GABA受体数目上调,抑制GABA摄取而增强GABA作用
不良反应
局部刺激
胃肠道刺激、静脉炎(iv)
神经系统反应
过量导致小脑前庭功能失调,表现为眼球震颤、眩晕、共济失调
齿龈增生
造血系统反应
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叶酸缺乏所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致畸作用
胎儿妥因综合征,妊娠禁用
其他
低血钙、佝偻病、男性乳房增大、女性多毛症、淋巴结肿大、过敏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诱导剂
可加速多种药物代谢
皮质激素、奎尼丁、口服抗凝血药、VD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BZs、磺胺类、水杨酸类和口服抗凝药与本药竞争血浆蛋白结合
与其它肝药酶抑制剂合用
本品增效
与其它肝药酶诱导剂合用
本品减效
卡马西平
作用机制
抑制癫痫病灶异常放电,阻止放电扩散
稳定细胞膜,阻止神经细胞膜对Na+、Ca+的通透性,提高阀值
提高脑内GABA浓度,增强GABA的突触后抑制效应
临床应用
对精神运动性发作、大发作疗效好(首选药之一),小发作疗效差
治疗躁狂-抑郁症:对锂盐无效的躁狂症有效
治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不良反应
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较接近,甚至重叠
严重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肝损伤、心律失常等。
奥卡西平的副作用较轻
丙戊酸钠
广谱抗癫痫药,对各种癫痫都有效
作用机制
阻止异常放电扩散
增强GABA神经功能
抑制Na+通道,减弱T型Ca+电流
临床应用
治疗失神小发作(不做首选)
大发作合并小发作时可首选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肝毒性、致畸
苯巴比妥(鲁米那)
对大发作疗效好,首选之一
对小发作无效
作用机制
抑制癫痫病灶的异常放电,提高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兴奋阈值,阻止异常放电的扩散
乙琥胺
失神小发作的首选药物,对其他癫痫无效
苯二氮卓类
地西泮
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iv)
硝西泮
小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婴儿痉挛
广谱
对小发作、肌阵挛性发作疗效好,对癫痫持续状态有效
抗癫痫药物应用的一般原则
对症选药
剂量渐增
先加后撤
更换药物原则
久用慢停
毒副作用
大苯小乙躁狂卡,癫痫持续地西泮
抗惊厥药
惊厥
各种原因引起的CNS(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所致的全身骨骼及不自主的强烈收缩
常用药物
巴比妥类
苯巴比妥
苯二氮卓类
安定
硫酸镁
特点
给药途径不同,作用性质、用途不同
药理作用
口服
泻下和利胆
注射
中枢神经系统
抑制中枢
抗惊厥
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松弛骨骼肌
心血管系统
舒张外周血管平滑肌使血压下降
临床应用
抗惊厥(产前子痫、破伤风致惊厥)
高血压危象
口服导泻
局部外用
消炎消肿
注意事项
严格掌控剂量
过量引起呼吸抑制,血压剧降、心脏骤停→死亡
膝腱反射消失是呼吸抑制的前兆
备用钙剂,iv抢救
第十二章:精神障碍治疗药物
抗精神分裂症药
抗精神分裂症药、抗神经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
临床分型
I型:阳性症状:幻觉、妄想
II型:阴性症状:情感淡漠、缺乏主动性
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学说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b-氢化酶水平低,减少DA转化为NA,导致脑内DA含量增加
精神分裂症患者用L-Dopa(左旋多巴)治疗病情严重
苯丙胺(安非他命)促进DA释放,抑制DA再摄取,可致中毒性精神病
未经治疗的患者脑组织D2样受体数目增多
DA受体阻断药治疗可以减轻缓解症状
抗精神病药的分类
典型抗精神病药
吩噻嗪类
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硫利达嗪
硫杂蒽类
氯普噻吨、氟哌噻吨
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氟哌利多、匹莫拉嗪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齐拉西坦、阿立哌唑
抗精神分裂症药的作用机制
额叶皮质活动底下导致阴性症状
边缘系统活动过度导致阳性症状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氯丙嗪
氯丙嗪(chlorpromazine)又称冬眠灵(wintermine)
特点
吸收
口服吸收不规则,肌肉注射易吸收
分布
体内分布广泛,易通过血脑屏障,脑内药物浓度高;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脂溶性高,易在脂肪组织内蓄积
代谢和排泄
肝微粒体酶代谢,肾脏排泄
血药浓度个体差异明显,剂量个体化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抗精神病作用
作用机制:阻断中脑-皮层和中脑-边缘的D2-样受体而发生抗精神病作用
选择性差,对其他通路的D2-样受体具有相似的亲和力
作用特点:起效慢,抗幻觉和妄想的作用要连续用药6周-6个月才能显效
镇吐作用
小剂量: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上的D2-样受体
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对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无效
治疗顽固性的呃逆(打嗝);抑制呃逆中枢
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
作用特点
使机体体温随环境变化而升降
不仅降低发热者体温,也能略降低正常人体温
能降体温降至正常温度以下(配合物理降温)
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加强全身性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及乙醇等的作用,故与上述药合用时需减量
自主神经系统
阻断a受体
翻转肾上腺素升压作用,降压
阻断M胆碱受体
口干、便秘、视力模糊
内分泌系统
催乳素抑制因子↓→催乳素↑→乳房肿胀泌乳
促性腺激素↓→FSH、LH↓→抑制排卵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用于治疗巨人症
临床应用
精神分裂症
对I型精神分裂症和急性患者疗效好
对慢性分裂症患者疗效差
对II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效
可治疗躁狂者及其他精神病伴有的兴奋、紧张及妄想的症状
治疗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对晕动症(前庭刺激)所致的呕吐无效
低温麻醉和人工冬眠
适应症
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中枢性高热及甲状腺危象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人工冬眠合剂
组成
氯丙嗪:D2受体阻断剂
杜冷丁(哌替啶):阿片受体阻断剂
异丙嗪:组胺受体激动剂
作用
体温↓、基础代谢率↓、组织耗氧量↓
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减少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
中枢症状:嗜睡、无力、淡漠
M受体阻断症状: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口干、便秘
a受体阻断症状:鼻塞,体位性低血压
内分泌紊乱:乳房肿大、闭经及生长缓慢
局部刺激
锥外体系反应
帕金森综合征
急性肌张力障碍
静坐不能
阻断DA受体胆碱能神经相对亢进,可用抗胆碱药苯海索治疗
迟发型运动障碍
惊厥、癫痫和药源性精神异常
诱发癫痫、淡漠、兴奋、躁动、幻觉、妄想
过敏反应
皮疹、光敏性皮炎(分噻嗪类药物的光毒性)
急性中毒
昏睡、血压下降达到休克水平
其他吩噻嗪类药物
哌嗪类
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
作用特点:抗精神病作用强,锥体外系副作用显著,镇静作用弱
哌啶类
硫利达嗪(甲硫哒嗪)
锥体外系反应少,镇静作用强
硫杂蒽类
氯普噻吨
特点
抗幻觉妄想作用不如氯丙嗪
锥体外系症状少
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氟哌利多
特点
抗精神病作用和镇吐作用强
适应症
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多种疾病及药物引起的呕吐,持续性呃逆
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高(80%)
苯酰胺类
舒必利
是选择性D2-样受体拮抗剂
对精神分裂症阳性、阴性症状作用均较强
抑制呕吐作用强于氯丙嗪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
优点: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
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检测血象)
利培酮
作用机制:阻断5-HT2受体和D2受体
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作用机制
抑制Ca2+依赖性NA及DA的释放,促进其再摄取,使突触间隙递质浓度降低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和PLC介导的反应,干扰脑内磷脂酰肌醇系统的代谢
临床应用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的兴奋躁动
抗抑郁症药
分类
5-HT及NA再摄取抑制药
米帕明、氯米帕明、阿米替林、文拉法辛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SSRI)
氟西汀、帕罗西丁、舍曲林
NA再摄取抑制药
马普替林
单胺受体拮抗药
米安色林
单胺氧化酶抑制药(MAOI)
苯乙肼、异卡波肼、吗氯贝胺、司来吉兰
丙咪嗪(米帕明)
作用机制
阻断神经末梢对NA、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递质浓度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受体脱敏
阻断突触前a2受体,下调a2受体数目,使交感神经末梢NA释放增加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正常人
困倦、头晕、口干、视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
抑郁症者
明显提高情绪,精神振奋,清除自责,减轻运动抑制
特点
连续用药2-3周后疗效才显著,故不做应急治疗用药
自主神经系统
阻断M受体
产生阿托品样作用
阻断a受体
降低血压
心血管系统
抑制多种心血管反射,一直心律失常
临床应用
治疗各种类型抑郁症
治疗小儿遗尿症
治疗焦虑症和恐怖症
不良反应
有较为明显的阿托品作用,口干、便秘等
心血管系统
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氟西汀
镇静作用、不良反应较少,对强迫症有效,也可用于神经性贪食症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吗氯贝胺
总结
氯丙嗪
体内过程特点:个体化治疗、脑内浓度高
药理作用:中枢(精神分裂症、阵吐、体温调节)、翻转肾上腺素升压作用
临床应用:精神分裂症、呕吐、人工冬眠
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迟发型运动障碍)
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
氯氮平、利培酮
抗躁狂症药
发病机制、碳酸锂作用机制及应用
抗抑郁药
发病机制、米帕明抗抑郁作用机制及临床适应症
第十三章:镇痛药
镇痛药分类
阿片类镇痛药
又称成瘾性或麻醉性镇痛药
分类
阿片生物碱类
吗啡(morphine)
可待因(codeine)
半合成阿片类
海洛因(heroin)
人工合成阿片类
哌替啶(pethidine)
芬太尼(fentanyl)
内源性阿片肽
b-内啡肽(b-endorphin)
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ephalin)
亮氨酸脑啡肽(leu-enkephalin)
解热镇痛抗炎药
干扰PGs生物合成,产生镇痛作用
阿司匹林
麻醉药
某些特殊精神止痛药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
阿片类镇痛药
吗啡
体内过程
吸收
口服易吸收,首关消除明显(70%),常注射给药
分布
约三分之一与血浆蛋白结合,少量通过BBB,发挥中枢药理作用;可通过胎盘
代谢
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物吗啡-6-葡萄糖醛酸具有活性
排泄·
以代谢物形式经肾排泄,小量经乳腺排泄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
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各种疼痛都有效
镇痛时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
持续性慢性钝痛的效力大于间断性锐痛
作用机制
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灰质部位的阿片受体(u受体),通过G蛋白偶联机制,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关闭突触前膜电压敏感的Ca2+通道,减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开放突触后膜K+通道,使突触后膜超极化,阻滞痛觉冲动的传导而产生镇痛作用
镇静、致欣快作用
抑制呼吸
作用机制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
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
与中枢抑制药合用,加重呼吸抑制作用
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镇咳
催吐
兴奋髓质CTZ
缩瞳
针尖样瞳孔为吗啡中毒特征
神经内分泌
促进抗利尿激素(ADH)释放;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CRH),降低黄体生城激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
平滑肌作用
胃肠道平滑肌
兴奋肠道平滑肌,提高其张力,引起便秘
原因
平滑肌张力↑,外排空延缓
肠道推进性蠕动↓,食糜通过延缓
括约肌张力↑,肛内容物通过受阻
消化液分泌↓,食物消化延缓
中枢抑制,便意迟钝
胆道
胆道oddi's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引起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其他平滑肌
大剂量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支气管收缩(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治疗量吗啡降低子宫张力→延长产程
治疗量吗啡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尿潴留
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可能机制
促进组胺释放(可被抗组胺药对抗)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升高颅内压
抑制呼吸→CO2蓄积→脑血管扩张→颅内压↑
免疫系统
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
临床应用
镇痛
对各种疼痛都有效,易成瘾,仅用于剧痛(癌症剧痛、严重创伤、烧伤等急性锐痛及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
止泻
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心源性哮喘
作用机制
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
镇静作用有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缓解急促浅表的呼吸
注意
心源性哮喘伴休克、昏迷和严重肺功能不全者禁用;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
一般不良反应
治疗量吗啡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嗜睡等
耐受性和成瘾性
戒断症状
流涕、流泪、失眠、出汗、呕吐、虚脱、大小便失禁、意识丧失等
急性中毒
昏迷
针尖样瞳孔
呼吸高度抑制
血压剧降、休克
呼吸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禁忌症
禁用于分娩和哺乳期妇女止痛
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
禁用于颅内压增高和肝功能严重衰退患者
仅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止痛
可待因
主要用于中等疼痛止痛和中枢性止咳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杜冷丁)
u受体激动剂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弱于吗啡,持续时间短
不引起便秘,无止泻作用;不延长产程
临床应用
镇痛
可取代吗啡
麻醉前给药
镇静作用
心源性哮喘
人工冬眠
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组成冬眠合剂
不良反应
治疗量与吗啡相似,可致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悸及体位性低血压。
中毒时发生惊厥
芬太尼
u受体激动剂,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00倍
与氟哌利多合用有安定镇痛作用,用于神经松弛阵痛
美沙酮
药理作用与吗啡相似,口服与注射均有效
镇痛作用强度与持续时间与吗啡相当
耐受与成瘾发生慢,戒断症状轻,易于治疗
适用于创伤、手术及晚期癌症等所致剧痛以及吗啡成瘾者戒毒
二氢埃托啡
我国研制的强镇痛药,镇痛效力是吗啡的500-1000倍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
本类药以镇痛为主,呼吸抑制作用较弱,依赖性较小。药物对一种受体亚型起激动作用,而对另一种压型起阻断作用,称混合型激动-拮抗药
喷他佐辛(镇痛新)
激动k、6受体,u受体部分激动剂
成瘾性小
其他镇痛药
曲马朵
弱u受体激动剂;抑制NA和5-HT再摄取
罗通定
(-)延胡索乙素
对慢性持续性钝痛效果好,对创伤性和癌性疼痛效果较差
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洛酮
对阿片受体都有拮抗作用,迅速翻转吗啡的作用
吗啡成瘾者可迅速诱发戒断症状
纳曲酮
作用同纳洛酮,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维持时间长
第十四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概述
指一组由慢性、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而产生的疾病的总称
共同特点
脑和/脊髓神经元退行性变性、脱失
主要疾病
帕金森病
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老年性血管硬化、脑炎后遗症及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等可引起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成为帕金森综合征
主要表现
静止震颤、肌肉强直、运行性运动徐缓、共济失调、知觉记忆识别障碍
发病机制
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减弱,其抑制作用减弱,而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导致过度兴奋
阿尔茨海默病
亨廷顿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抗帕金森病药(PD)
治疗药物
多巴胺前体药
左旋多巴
药理作用
在脑内转变为DA,补充纹状体中DA的不足
临床应用
各种类型的PD病
对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有效
对吩噻嗪类等抗精神病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无效
作用特点
对轻症、年轻患者疗效较好,重症老年衰弱患者疗效差
对肌肉僵直和运动困难患者疗效好
奏效慢,用药2-3周才出现客观体征的改善,1-6个月以上才获得最大疗效
重要问题
PD患者为什么不直接补充DA?
极性很大,难以吸收,通不过BBB,容易代谢,易被氧化,
对吩噻嗪类等抗精神病药所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为何无效?
阻断了多巴胺D2受体,多巴胺无法进行作用
不良反应
早期反应
胃肠道反应
心血管反应
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长期反应
异常不随意运动
“开关现象”(on-off phenomenon)
精神障碍
失眠、焦虑、噩梦、躁狂、幻觉、妄想、抑郁等
左旋多巴降解抑制药
卡比多巴;苄丝肼
提高左旋多巴的疗效
减少外周副作用
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
MAO-B(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
可通过BBB,抑制MAO-B
与左旋多巴合用,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和副作用
抗氧化作用,保护DA神经元,延缓PD病情发展
PD辅助用药,抗衰老、抗晕动病、增强学习记忆、治疗阿尔兹海默病
(外周)COMT(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药
恩他卡朋
减少左旋多巴的“开关现象”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溴隐亭
激动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与左旋多巴合用,可减少“开关现象”
促多巴胺释放药
金刚烷胺
作用机制
促使纹状体中残存的完整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DA
抑制DA再摄取
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及较弱的抗胆碱作用
临床应用
震颤(不能耐受左旋多巴者)
预防病毒感染
中枢性抗胆碱药
苯海索(安坦)
轻症患者;对肌肉震颤好,对肌肉僵直和运动困难疗效差
治疗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有效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胆碱脂酶抑制药
他克林(最有效),加兰他敏,石杉碱甲,美曲膦脂,艾斯能,多奈哌齐
M受体激动药
占诺美林,米拉美林
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增强剂
丙戊茶碱美金刚
NMDA受体阻断剂
美金刚
b-淀粉样蛋白疫苗
阿托品中毒为什么不能用吩噻嗪来镇静?
阿托品和吩噻嗪都会阻断M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