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心理学复习笔记
认知心理学复习笔记,内容有记忆结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认知表征、表象、思维、问题解决、元认知、语言、知觉等。
编辑于2021-11-28 17:21:42认知心理学复习
(四)记忆结构
记忆(memory):个体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组织、存储、改变和恢复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工作模型
遗忘曲线
遗忘的原因
干扰
消退
两种记忆说
短时记忆
小白鼠跳台实验
自由回忆实验范式 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
抑制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回忆
即时回忆
延缓回忆
感觉记忆:感觉滞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全部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
三级加工模型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从记忆的结构角度看待记忆,认为记忆有三种存储结构:感觉、短时和长时存储。强调三种记忆结构及结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将记忆和存储的概念分开。记忆指要识记的信息,而存储指的是存储信息的结构,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和长时存储。
记忆的结构是固定的,而控制过程是可变的。刺激从记忆的一个存储器到另一个存储器的加工处理过程受到人的主动调节与控制。
记忆的加工水平说
不随意学习实验(让被试完成一定任务,不要求识记;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地对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的测验)
有关复述的实验
(五)短时记忆
容量 7±2
增加容量的方法:经验→组块
知识经验和组块组块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人利用贮存于长时记忆的知识对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构成人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组块的作用:减少短时记忆中的刺激单位,增加每一个单位所包含的信息。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组块对知识经验的依赖
对容量有限的解释
Waugh & Norman等从贮存上来解释这种有限容量,将它看作有限的贮存空间,而且此存贮空间分为少数几个槽道,信息就储存在这些槽道里。 在一个槽道里只能贮存一个组块。 如果,组块数超出槽道数,超出的那部分信息就不被短时记忆所容纳,或者新进入的信息将会挤掉槽道里原有的信息。
Baddeley(1975)认为,短时记忆痕迹的衰退极为迅速,一般只能维持约2s,如不及时在此期间加以再现或复述,则将消退;短时记忆容量实际上反映着人在2s内能够加以复述的项目数量。 因此短时记忆容量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它取决于一个项目复述所需时间的长短,需要复述时间多的项目的容量就小,需要复述时间少的项目容量就大。
Klatzky(1975)认为,可以将短时记忆看作一个空间,在贮存的项目与加工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即贮存空间与工作空间有权衡关系。如果贮存的项目多,即占据较多的贮存空间,那么留下来供操作的空间(即工作空间)就会少了。情况也可以反过来。这种看法将短时记忆容量与加工联系起来,也把短时记忆容量看成是可变的。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用加工来说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的编码
听觉编码
康拉德记忆广度实验
视觉编码
Posner(1967,1969)的实验证实,短时记忆可以有视觉编码。
语义编码
Wickens(1970,1972)就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他主要采用所谓的前摄抑制释放范式。
Shulman的实验也为短时记忆的语义代码提供了证据。
同一匹配
同义匹配
短时记忆的保持和遗忘
Waugh & Norman(1956)的实验(探测法)
根据消退说,保持信息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根据干扰说,保持的信息将随着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
无论是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着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多而减少。说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痕迹消退。
短时记忆的提取
1 、斯坦伯格经典研究→加因素法
平行扫描
系列扫描→被证明正确
中止扫描
终结扫描→被证明正确(斯坦伯格)
2、直通模型→直通模型可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即认为最初和最后呈现的项目比中间呈现的项目熟悉值或痕迹强度都要高。
直通模型认为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故称为直通(Wickelgren,1973)。
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都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可以据此作出某种判定。
人有一个内部的判断标准,当熟悉值高于这一标准,则作出“是”反应,低于这一标准则作出“否”反应;熟悉值越是偏离这个标准,即熟悉值越高或越低,作出“是”或“否”的反应也越快。
直通模型可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
不能解释反应时为什么会随着识记项目增加而呈线性增加
Atkinson和Juola(1973)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
每个字词可按其知觉维量来编码,称为知觉编码
字词还有意义,即有概念编码
工作记忆
巴德莱和辛奇(Baddeley & Hitch, 1974)提出用工作记忆来替代短时储存的概念
强调信息的操作
工作记忆的结构
中央执行系统
控制和监督
联系各子系统之间和与长时记忆
协调注意资源
可以参加认知活动
语音环路
储存部
复述部
视觉空间图形处理器
视觉缓存器
形状、颜色被动储存
内部抄写器
空间、运动信息内部操作
情景缓冲器
受中央执行系统控制
多重编码信息暂时存储的系统
工作记忆的机制
资源共享模型
加工和存储是两个矛盾的过程
控制性注意观
和短时记忆不同
获得和维持激活的过程
抑制观
哈尔希→抑制无关信息
对短时记忆的发展
是短时记忆的进化形式但不能代替
短时记忆是被动的、暂时的、容量有限的
(六)长时记忆
概述
概念→一分钟以上,没有容量的限制
体系
陈述性记忆
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
程序性记忆
认知技能(内隐)
运动技能(内隐)
类型
表象系统和语言系统
佩奥的双重编码理论
表象编码系统
语义编码系统
图尔文→情景、语义
情景记忆
意识觉知
闪光灯记忆
内隐、外显
内隐记忆→不需要有意识提取
外显记忆
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加工分离程序
提取
回忆
再认
记忆的遗忘及其理论
艾宾浩斯→痕迹消退理论
干扰理论
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
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似程度
压抑理论
佛洛依德催眠治疗
线索依存理论
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
语义记忆→基本单元是概念
指向连接使各节点构成网络
分层储存、即网络具有层次
通过搜索完成对语义的加工
对该模型的批评
熟悉效应
典型性效应
否定判断
激活扩散模型
结构→
语义记忆行同巨大网络、通过连接联系概念
连线长短表示疏密关系
有限的时间激活量有限
特征比较模型
定义性特征
特异性特征
(七)认知表征
陈述性知识表征
概念→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表征方式
概念
命题
表象
图式
符合-网络模型
语义网络模型以概念为单位的表征
柯林斯和喹啉提出
联想记忆模型-以命题为单位的表征
图式和脚本
大图式包含小图式
即有典型普遍事实也可以
可以按照层级组织也可以嵌入
程序性知识表征
产生式系统的形成
认知阶段
连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八)表象
概述
(一)表象:当事物不在自己眼前时,对该事物的物理表征。心理表象是对事物形成的一种不能即时被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心理表征
心理旋转
一)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谢帕德和梅茨勒(Shepard & Metzler,1971)研究方法:反应时法
研究结果:反应时随方位数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结论:被试对两个图形作比较时,是在头脑里将一个图形转到另一个图形的方位上来,然后依据匹配的情况再做判断。
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心里旋转的过程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梅茨勒(1973)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无论图形是平面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判别反应时基本恒定,并随两个刺激材料方位差的增长而有所增长
结论:心里旋转是连续进行的
心理扫描
实验研究
距离效应
1结论:表象也是可以扫描的,并且扫描所需的时间随扫描的距离而增加,这些都类似对实际图画的扫描
Kosslyn, Ball & Reiser(1978)做的更为复杂的心理扫描实验。材料:识记一个小岛的地图(图中精确位置以×表示),7个地点配成21对。每对之间的距离与长度次之的另一对的距离至少相差0.5cm。足够的练习,使被试能构成精确的相应表象
这说明表象扫描中存在距离效应,表象操作具有特异性的空间特征。
大小效应
理论与模型
空间框架理论
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上的加工(如上下)特别突出。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地心引力对人们所知觉的世界有不对称的影响,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
双重编码理论
言语系统负责处理言语信息,并将其以适当的言语形式储存起来,是关于事物和事件的抽象概念的加工操作,是基于词语联想的表征
非言语系统负责处理基于表象的信息加工和表征,主要是关于客体或外在事物的视觉性、听觉性或触觉性的操作;
功能等价理论
客观事物之间即使不是结构上的相同,至少在功能上是等价的。
二阶同构:记忆中的事物关系和现实中的这些事物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就是二阶同构
概念命题假说
不论是视觉方式还是言语方式,人们存储的都是对事件的解释而非其表象成分
人们并非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心理表征,而是通过以意义为基础的命题来进行编码和操作加工的
(九)思维
概念
概念的含义和作用
一个概念就是共同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物体、事件、关系或性质。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它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表征。
使人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类别世界
使人在新事物出现时通过归类进行推理和预测
使人进一步拓展知识
概念的形成→布鲁纳:假设考验说
同时性扫描(记忆和信息加工负担大)
继时性扫描(记忆压力小,用时较长,不经济)
保守性聚焦(最有效)
大大减轻记忆负担
每次只改变焦点的一个属性,被试可以从主试的反馈中获得非常明确的信息
可以减少概念形成作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博弈性聚集(冒险,时间紧迫,实例呈现较少时采用)
概念的组织
原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原型对概念进行组织,由此对一个概念形成更清晰的理解。
基本水平类别
概念的组织具有一个层级结构,同一个概念可以属于从低到高的三种相关的类别水平
概念的内隐学习→雷柏的人工语法研究
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
内隐学习上稳定的
理解是缄默和抽象的,无法表述
推理
含义与类型
演绎推理
命题推理
三段论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假设检验过程
证实倾向
只关注那些能证实规则正确性的证据,而非寻找反例来检验这个规则。证实倾向阻碍了人们对客观世界中信息的全面关注和理解。
内容效应如果推理的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那么就不会出现明显的证实倾向(Bracewell & Hidi, 1974; Wason & Shapiro, 1971)。支持实验:格瑞格斯和考克斯(Griggs & Cox, 1982)饮酒实验(73%)。说明在推理过程中涉及生活中具体内容时人们分析问题更全面,能够合理地使用证伪策略,消除证实倾向。
错误解释
气氛效应
气氛效应:在三段论中,前提的形式所产生的气氛影响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换位理论
三段论推理包含逆转或换位分析,它常使人不能正确地把握前提的意义或不能把握前提的多重意义,往往将一个全称肯定前提或特称否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亦真,即认为:“所有A是B”意指“所有B是A”“一些A不是B”意指“一些B不是A”
心理模型理论
约翰逊-莱尔德等人(Johnson-Laird et al., 1983, 1991)认为,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首先根据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心理模型;然后检查结论是否符合这个模型的要求,并以此来判断一个结论是否使可能的。
信仰偏见效应
当使用有意义的材料时,人们往往会不顾结论的逻辑状况而易于接受那些符合他们的信仰的结论。
决策
期望效用理论与标准化决策
决策在理想状态下,如果决策者了解了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及其概率,那么决策者可以全面权衡信息并作出最优决策,即用最大的期望效用值的方案将成为人们的选择。
前景理论与自然决策
卡尼曼和特弗斯基(Kahneman & Tversky, 1979)提出。自然决策之所以背离期望效用理论,其原因在于人们的“规避损失”(loss aversion)倾向。
规避损失倾向是指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赋予更大的权重,表现出对损失的厌恶与回避,使人们在决策时具有一个关于损失和收益的心理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
自然决策中的规避损失现象
前景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特现象,即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小概率事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描述内容的框架效应对于同一件事或情境,当用损失或收益这两种不同的前景方式来描述时,可以引导人们采用不同的参照框架,使得人们在自然决策中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
捐赠效应 :人们通常对于他人捐赠给自己的物品会给予更高的评价
启发式策略与概率问题
基础比率忽略倾向
忽视统计回归现象
高估稀有事件概率
(十)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
含义和类型
包含三种基本成分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障碍
类型
定义模糊的问题
定义清晰的问题
策略
算法式策略
是循环使用一种确定的解决程序从而在有限步骤内循环渐近解决问题的过程。(高效能,低效率)
启发式策略
人们使用由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归纳而成的经验规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低效能、高效率)
问题空间理论
基本观点: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从建立问题的表征开始的。问题解决是在一系列知识状态之间所搜解决路径从而通过问题空间的一种行为。
作业环境
对问题的心理表征
心理选择
计算机模拟问题解决
模拟人类各种符号行为的第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是纽厄尔和西蒙(1972)提出的通用问题解决者(General Problem Solver, 简称GPS)。GPS的目标并不是以最高效率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而是模仿人类解决这些问题时所采用的一般性过程。GPS中的基本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
影响因素
问题的陈述或呈现方式
问题的表征
功能固着
反应定势
也称定势,它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
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
问题解决的技巧
真正理解问题-正确表征问题
记住问题
识别可选假设(启发式)
获取应对策略(思维定式)
评价最后阶段(验证)
暂时放下问题(酝酿效应)
专长
专家的一般表现
1专家的类型
常规专家
对于熟悉的问题能快速而准确地处理,表现出突出的成绩;面对新颖问题,并未表现出相同的能力。
适应性专家
适应新的问题情境,利用专家知识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2专长与问题解决的速度与稳定性
专家的特征之一是在问题解决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具有超越常人的表现,专家的水平远远高于新手(novice)。
3专长的限制
专长的领域限制
专家对新问题的反应会受到技能自动化模式的约束,初始阶段干扰作用;良好的自我监控技能,最终赶上并超过新手。
4专长和智力
智力水平并不是专家问题解决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专家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其智力并不直接相关。
5专长与经验
经验也不是获得专长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专家的问题解决能力建立在多年的经验基础之上。
专家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层次组织
专家的突出的问题解决能力在于他们对材料的组织方式使其能迅速把握问题的实质
知识的图式组织
图式的这种抽象表征使得专家能把不同的生活情境看作是物理上相同的问题,它也是专家在解决问题时向前推理时的根据。
中等抽象水平的概念表征
专家的其他优势
知识的组织方式
知觉优势
策略优势
监控优势
认知努力优势
专家的成长
德雷福斯五阶段模型
新手阶段
高级新手阶段
胜任者阶段
精通者阶段
专家阶段
记忆表征系统模型
理论前阶段
人们是根据问题情境的表面特征提取问题解决的实例
经验阶段
人们可以理解因果关系,并开始对实例经验加以抽象
专家阶段
人们能够对不同的系统表征进一步抽象,使得专家知识可以迁移
创造性
创造性的含义
1创造性指制造某种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过程。2独特性和有价值是创造性产品必备的两个要素
创造性的类型
小概率创造性
非可能创造性
向前推进的
超前推进的
创造性的人格和环境因素
一些学者认为,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是进化过程的结果
坎贝尔(Campbell, 1960)提出了创造力的盲目变异和选择性保留(blind-variation and selective-retention)理论,认为创造性的出现是盲目变异和选择性保留的结果
个性因素
冒险特征
知识准备特征
内在动机驱动
创造性的群体因素
头脑风暴
(十一)元认知
元认知概述
元认知是指“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弗拉维尔(1976) “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
元认知与认知的联系
①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
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
③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
认知 : 对认知对象进行某种操作元认知 : 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
对象 认知活动:外在的、具体的事物;元认知:内在的、抽象的认程或认知结果等
目的认知活动: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元认知:检测认知活动的进展,并间接促进这种进展;
元认知的实质
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结构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发展
从他控到自控
从不随意到自动化
从单维到多维
从局部监控到整体监控
敏感性增强,迁移性提高
各成分的发展
元记忆的发展
元理解的发展
元模仿的发展
元注意的发展
元学习的发展
元认知神经机制
理论基础
神经
前额叶皮质
(十二)语言
语言的习得
语言的结构
语音单位
构词单位
语句单位
习得的理论
行为主义-斯金纳-强化主义
乔姆斯基-LAD-语言习得装置
双语
共同存储模型
单独存储模型
语言的理解和产出
语言理解
词汇理解
段落理解
句子理解
词汇识别中的现象
词频效应
语义启动效应
词汇判断任务
词汇歧义
语言的产出
语言产出的过程
建构阶段
转换阶段
执行阶段
语言错误
回话准则
量的原则
质的原则
关系原则
风格原则
失语症
布洛卡失语症
威尔尼克失语症
传导性失语症
命名性失语症
完全性失语症
(三)知觉
脑的视知觉
脑的视知觉
早期阶段:将图形和物体从信息中提取出来
晚期阶段:对图形和物体进行识别
视觉失认症
统觉失认症
统觉失认症:能认识复杂事物的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
联想失认症
联想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道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早期视觉信息加工
眼睛的构造及功能
杆细胞
椎体细胞
体验盲点
视觉传导机制
光线→角膜→瞳孔→水晶体→视网膜→视杆细胞、视锥细胞→视神经
感受野
接受刺激的视觉区域
马赫带
1865年奥地利物理学家Mach发现,明暗交界处靠近暗处的一侧显得更暗,靠近亮处的一侧显得更亮。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音素恢复效应
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间接知觉论
1,间接知觉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和不完整的,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进行推断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刺激物说
刺激物说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著名代表Gibson(1950)认为自然界的刺激信息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知觉加工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模式识别
概念 定义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需要将感知到的刺激信息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的相应模式加以对比、匹配,从而辨认和确定该刺激信息意义的过程。
模板匹配理论
1.核心思想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模式的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简单直观不灵活不经济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它只是模式识别过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原型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对事物形象的一种概括的心理表征,反映了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匹配时需要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为简单的部件形状,通过对部件原型进行匹配,以达到识别对象的目的。
证据: 九点图面部简图实验
特征分析理论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征(feature),特征间的关系有时也称为特征。该理论认为,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分离的特征组成的,各种模式是以分解后的一系列特征的形式来表征和存储的。
3. 实验证据:(1)Neisser的英文字母实验(2)Mayzner的实验(3)Pritchard的固定网像实验
鬼蜮理论
结构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
一、字词优势效应(词优效应)识别单词中的一个字母,就要比识别一个单独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Reicher(1969)的实验。
客体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线段的成绩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谨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呈现的同一线段的现象。威斯坦和哈里斯(Weisstein & Harris,1974)的实验。
完形优势效应
构形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某一个部分的现象。
(二)注意
注意的概述
为什么需要注意
Change blindness & inattentional blindness表明:从外界环境输入进来的信息远远超过大脑的处理能力,大脑只能处理一小部分信息。 因此需要一种机制,从外界海量信息中有选择性地筛选出最相关的信息,大脑有限的处理资源用于处理这些被选择的信息。
注意的基本含义
注意的本质
个体意识对特定信息的选择与集中;个体意识对无关信息的排除与抑制。注意是个体对内部信息加工的激活与对无关刺激加工进行抑制的双重加工活动的结果。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面对大量信息,人要正常地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兴趣、情感过去的知识经验
注意的种类
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选择性注意分配性注意持续性注意
集中注意分散注意 内源性注意外源性注意
注意研究的基本历程
注意研究的基本取向
从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方面研究注意
行为角度考查注意
解释为什么在面对多种信息时,个体能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另外一些信息;这些研究希望揭示个体到底是如何处理那些没有被加工的信息的;较有影响的理论:注意过滤器理论、注意的资源理论与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等;
从注意的神经机制方面研究注意
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注意缺陷与大脑损伤之间的关系
20世纪60-70年代
过滤范式作用
双耳分听
局部报告法
20世纪80年代后
选择性定势范式
stroop作业
启动作业
视觉搜索作业
选择性注意
含义
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常用的研究方法
双耳分听实验
听觉选择性注意的理论模型
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
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为了避免系统超载/紊乱,在外部感官与内部中枢之间会出现过滤器的装置对信息进行选择,选择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过滤器一般是根据信息的物理特征进行选择,通常采用“全或无(all or none)”的方式进行工作。信息到达高级中枢的通道是单一的通道。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
过滤器并非全或无而是衰减的方式
并非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非追随耳的信号只是衰减了,部分信息仍能得到高级加工。
反应选择模型-多伊奇-诺曼
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反应也不同。
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理论模型
可变焦距理论
该理论认为,注意像聚光灯一样,并且具有可以调节焦距的功能,从而对一个很小范围内的刺激或很大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当刺激落在视野(聚光灯光圈)之外时,一般很难得到加工,只有在光圈内才能被注意、得到加工。
特征整合模型-特雷斯曼-1898
前注意阶段
前注意阶段:个体对呈现在视觉环境中的所有刺激特征进行快速的平行加工,这个过程基本上不需要注意的参与;自动加工
特征整合阶段
特征整合阶段:个体以缓慢的速度、采取系列加工方式,通过集中注意将各种特征有效地组织起来,完成对客体的知觉。完全系列加工
分配性注意
含义
个体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称为注意的分配性,也叫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
研究方法
双操作作业
双作业操作(dual-task performance):被试在同一时间完成两种作业,其中一种作业是主作业,另一种是附作业,然后考察完成两种作业的情况。
理论模型
单一资源论模型
卡尼曼认为,人们完成注意这种认知活动时需要一定的认知资源,这些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个体必须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活动或同一活动的不同方面去。简单的活动需要的认知资源少,复杂的活动需要的认知资源较多。
多重资源论模型
在信息的加工系统中,存在多种不同的感觉通道或加工机制,在同一感觉通道内的信息加工之间会产生干扰,但不同通道内的信息加工之间各自独立,影响较小;每个通道都有自己的容量,在单位时间内通道存储、转换与加工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
注意的神经机制
半侧空间忽略障碍
完全忽视受损的脑部位对位的空间
注意的执行功能
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
注意的定向功能
顶叶
中脑的上丘
丘脑
注意的警觉功能
纹状体
边缘系统
网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