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知识总结,包括它的定义、长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凝固过程、强化向形态、自生复合材料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30 21:03:23金属基复合材料
定义
复合材料可分为金属基复合材料 、 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玻璃基复合材料等 按照强化相的不同又可分为纤维(长纤维、短纤维和纤维编织体)(包括液态合金浸渗法(加压及不加压)和机械复合热压 成形法。)增强复合材料及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包括粉末冶金法、液态混合铸造法、半固态铸造法、 液态合金浸渗法(加压及不加压)和共喷射沉积法 。)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在显微尺度内复合,使得各组成相的性能互补,则可获得一种性能优异的新材料
性能不是简单的叠加
力学性能近似为两者平均 性能表现为乘积效应
具有优秀的高温力学性能
功能复合材料
结构复合材料
结构-功能一体化
长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单向力学性能优秀
纤维的典型排列方式为纤维束一维定向排列、二维及三维纤维编织体的叠层排列
前者可获得一 维复合材料,后者可获得二维或三维受载的复合材料 在受力时纤维是主要受力单元
浸渗法
润湿
当θw<90 °时,合金液的前沿下凹,其表面张力对浸渗过程施加 一个虹吸力,可以促进浸渗过程的进 行。θw角越小,该虹吸力就越大,浸渗过程越容易进行。 当θw >90 °时,合金液的表面张力将对浸渗过程施加一个反压力(拉普拉斯附加压力),阻止 合金液的渗入, 必须施加一定的压力才能保证浸渗过程的进行。 
对纤维进行表面涂层可以改善润湿条件
工艺
加压
合金液的温度控制和防氧化
纤维预制体的预热和防氧化
纵向浸渗

横向浸渗
阻力较大但尺寸小的多使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横向浸渗还具有较大的可设计性
凝固过程
冷却速率
形核条件
凝固组织
过热度低:体积凝固
当合金液的过热度较低时,浸渗结束后合金液已处于过冷状态,将按照体积凝固的方式进行
合金液仍处于过热状态:导热条件
均匀冷却:体积凝固
一维散热:单向凝固
自由凝固
θ<90°,增强纤维将成为合金液有效的形核基底
并随着 θ角的减小,形核作用随之增强。 由于增强纤维提供了数量充分的形核衬底,基体 材料的晶粒将被细化。(类似非均质形核)
θ减小在此条件下必须对纤维预制体预热或采用大的合金液过热度,以防止浸渗过程的凝固而引起通道的堵塞
单向凝固
平面凝固
如果纤维孔隙的尺寸足够大(远远大于界面失稳的扰动波长),则 当θ≈90°时界面张力对平界面的失稳(形状起伏)具有抑制作用。否则凝固界面与增强纤维的交界处将成为平界面失稳的扰动源。  θ>90°的接触角将使凝固界面凸起,θ<90°的接触角将使凝固界面凹陷
胞晶凝固

θ=90纤维间的孔隙尺寸远小于正常的胞晶间距
胞晶尖端将位于孔隙的中心,并且由于溶质扩散受到增强纤维的限制,使得溶质富集更加明显,凝固速率减小。胞晶尖端的曲率也由于受θ的影响而不同于正常的单向凝固过程。
θ<90°时,特别是当其趋近于零时,生长过程首先在纤维的表面附近发生,凝固界面凹陷
枝晶凝固

θ <90°时,固相倾向于沿着纤维优先生长,然后 向纤维间的孔隙中生长出枝晶
如果温度梯度足够低,θ角足够小,纤维表面可能成为有效的形核基底,则在凝固界面前发生连续形核
θ>90°时,枝晶生长的尖端将倾向位于孔隙的中心
非共晶成分
在单向凝固的条件下,偏离共晶成分的合金可以获得两相不同含量的复合材料
第一阶段
对于亚共晶C0成分合金,当温度达到液相线时,结晶出单相合金α,其成分为k0C0 。随着凝固向前推进,固-液界面上固相和液相成分沿固、液相线变化。 当液相线成分变化到共晶成分CE 时,与之平衡的固相α的成分是k0CE =C α m(α相饱和固液度),此前为第一阶段。
液相前沿浓度达到共晶浓度
第二阶段
当固-液界面达到共晶温度TE 时,固-液界面的液相成分为CE ,则α、β两相将同时析出 。 此后,β相的量不断增加,直到达到在TE温度下α、 β两相的平衡比例为止,这是第二阶段
固相达到原始浓度、液相平均浓度达到原始浓度
过渡阶段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固、液相成分都在不断变化
第三阶段
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固相的平均成分由Cam 逐渐增加到合金原始成分C0 ,液相的平均成分也是 C0 ,这时凝固过程进入了“稳定态生长阶段”,即第三阶段。 这时固相平均成分始终保持C0 ,固-液界面前沿的 液相成分保持共晶成分CE ,界面前沿的液相内溶质的 浓度梯度保持不变,结晶出来的α、β两相比例是平 衡图上C0成分时α、β的比例,并保持不变,形成了 单向凝固的伪共晶组织。其稳定态生长是以不出现成 分过冷为前提的,因此,仍应保持有一定的GL / R值。
液相前沿保持共晶浓度
凝固过程
平面生长
温度梯度GL
对于纯二元共晶合金,在单向凝固时,生长着的相邻两相前沿液相成分的差异引起原子侧向扩散比较容易,溶质富集程度远较单相合金小, 成分过冷也小
保证纯度的时候只需GL>0(非小平面-非小平面)
生长速度R
强化相形态
片状
片状共晶的相界往往保持着最优取向关系, 相界面上共格区最大,位错区最小,因而具有低的界面能
纤维状(棒状)
不可能任一 组界面都和基体持有良好的共格程度,因而棒状共晶平均相界面能较高
多面体
棒状共晶具有良好的常温性能,而片状共晶则高温性能较好
棒状共晶界面处具有大的畸变能,使系统变得不稳定。随着温度升高,系统力图缩小界面以降低界面能,强化相由棒状变为球状,使材料高温性能恶化
即强化相体积分数小于1/π (即32%)时此时为棒状
即强化相体积分数大于1/π (即32%)时为片状
纯二元金属理论下
自生复合材料
第二相是在单向凝固时相变过程中析出的
共晶合金
偏晶合金
单向凝固
优点
在普通凝固条件下,凝固组织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共晶团构成,性能比较低
第二相是结晶凝固中析出的,两相存在键合
这种结合形式对于应力从基体向纤维传递是十分有利的。同时还可以避免人工结合带来的问题,如润湿、化学反应或互溶问题。
良好热稳定性
由于两相是在高温接近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缓慢生长而成,同时两相界面处于低能界面状态 而人工复合材料,由于其金属基体和纤维之间化学性质的差异、高的界面能、在高温下会发生化学反应等原因而使性能恶化。
纤维均匀分布,同时不会造成人工结合时 的污染和损伤等问题
良好的高温强度和抗疲劳性能
由于相间良好的结合, 在接近共晶熔点的高温下,仍能保留高的强度和良好的抗疲劳性能
要求
共晶系的要求
共晶系中一相为高强度相
自合金中析出的高强度相大都是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高的强度,并且在接近熔点温度下,仍能保持其强度性能
基体相应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以固溶体为宜
在一定的固溶浓度下得到高的韧性和一定强度。 同时可用加入合金元素的方法来改善性能
在单向凝固时能够获得定向排列的规则组织, 即可以呈棒状(纤维状)或片层状组织
这是共晶相本身特点和凝固条件所决定的, 非小平面-非小平面(即金属-金属)共晶长大时, 比较容易获得规则排列的自生复合材料;而非小平面-小平面(即金属-非金属)共晶欲获得规则的复合组织,控制凝固过程时条件更苛刻些
相界的性质
单向凝固的共晶合金可能出现规则排列的复合材料所要求的组织,称为正常共晶组织
相界面的性质影响到共晶两相间的结合强度、高温下组织的稳定性以及强化相析出的形态等
界面能低
凡是有利于最小固-液界面能的晶向均为长大 的优先取向
是自生复合材料具有高稳定性的条件
界面稳定性高
通常共晶复合材料中相界是部分共格。共格程度稍大时,相界上的晶格过渡是通过界面位错网来实现的, 这种部分共格界面有畸变存在,它们有效地阻止位错的运动,表现出在低、中温工作条件下高的力学性能。 相界匹配良好的共晶复合材料,有高的界面稳定性,因而具有高的高温稳定性和好的高温抗蠕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