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SLA简史划分
这是一张具体详细的关于SLA简史的思维导图,深度学习研究了该课题,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下载下来学习参考。
编辑于2021-12-09 10:06:10SLA 简史:从哪来,到哪去
作者经历阐述
经历
20世纪60年代末在非洲当教师。在赞比亚一所新建的农村中学工作,没有接受过如何向第二语言学习者教授英语的培训,但在西班牙的一所贝利兹学校有三个月的教学经验。
在离开赞比亚的时候,参加了利兹大学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M. A.
关心的问题
最初,只是关心教什么、怎么教
学生们经常无法学会我教给他们的东西,而且“教”和“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过去及现在都关注的:提高语言教学效率的实际关注
最初阶段显然是应用阶段。研究了二语学习者如何学习,以期为语言教学提取合理的原则和实践。
理论到实践
随后,是对知识的好奇,定睛于二语习得本身。完成实证研究,写了书
理论到研究
然而,在我最近几年中,对纯SLA的兴趣减弱了,现在有了一个更实用的视角。
实践到理论
三个问题WHAT HOW WHY
(1)第二语言的哪些方面是二语习得的重点?
第一阶段
开始期making a start
习得的顺序。儿童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也或多或少地以普遍和固定的方式学习第二语言的语法。 学习者在习得语法语素morphemes(如复数-s和第三人称-s)和句法结构(如否定和疑问)时,或多或少遵循了一条普遍不变的路线。
研究到理论
第二阶段
阐述期 Expansion period
语言迁移----被重新定义为一种认知而非行为主义现象;现在的重点是负迁移、正迁移和避免的条件。
语言共性/普遍语法----- 研究者检验了语言学家的关于UG等的假设
二语语用学pragmatics,重点是言语行为的理解和产初,以及识别母语和非母语人士之间的语用和语用差异。
输入和交互,研究人员探讨了语言环境如何影响二语习得。三个有影响力的假设:(1)输入假设,(2)交互假设和(3)可理解输出假设。
SLA 成为一个纯粹的学科,TBLT产生
理论到研究
第三阶段
成熟期 Coming of age
信息加工/处理
注意力/意识
显性/隐性知识
技能学习
社会因素
文化适应模型:试图解释与目标语言相关的和心理距离如何影响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习得。
社会转向:在20世纪90年代末,后结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能动地构建学习的社会环境机会。这就开始了二语习得中所谓的“社会转向”(Block,2003),并声称二语习得不能用纯粹的认知术语来解释,学习者是复杂的社会人,要了解二语习得就要了解个体如何回应和塑造社会环境。后结构主义理论(如布迪厄,1986年)和社会理论(如实践共同体理论(Lave& Wenger,1991年))提供了将二语习得作为一种主要社会现象重新思考的结构和工具。然而,这一领域的扩大并没有受到所有研究者的欢迎,有的研究者仍然认为二语习得应该是一项认知活动。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中介在新知识的最初发展和随后的内化中所起的作用。它认为“心智mind”是学习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认知交互理论一样,它强调交互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二者在交互的 作用上有分歧。后者认为交互是输入和输出 的源头,前者认为交互是发展的源头。
建构的观点
是对上一个的延申,但这一阶段里,建构的思想从认知心理学中分离出来了
第四阶段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
语言系统是非线性的、高度可变的、个人主义的、不可预测的,接受变化的,这一理论强调需要考虑社会、认知和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为研究第二语言的使用和习得以及学习者个体差异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但是,由于需要在研究设计中包含无数可能影响二语习得的变量,该理论从实证角度进行研究并不容易
Etic AND Emic
多语言转向
拒绝从发展单语能力的角度看待双语;将多种语言作为研究的中心领域,并强调学习者的多种能力。
Mainly Emic type research
总结
在SLA早期出现的许多问题在随后的时期继续出现。研究人员利用越来越多的理论视角,以新的方式重新审视这些问题。
SLA已经变得越来越跨学科和分散。
理论成倍增长。虽然一些理论多年来失去了追随者(如克拉申的监控模型),但许多理论仍然存在(如朗的互动假说)
在具体理论的细节和二语习得的总体取向上都存在紧张关系。一些二语习得研究者坚持对二语习得的纯粹认知观点,其他研究者坚持社会观点,还有一些研究者采取了更广泛的社会认知立场
并非所有的二语习得研究者都对教学应用感兴趣;并不是所有的理论(譬如UG普遍语法)都能对老师有帮助。
(2) 研究人员是如何调查二语习得的?
研究方法的重点变化
客位与主位Etic and emic perspective
Etic 客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充当学习者行为的观察者。
Emic 主位研究:调查学习者对自己行为的主观理解。
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转向混合方法Mixed-method approach,将客位和主位两种查询方式结合起来。例如,认知互动论Cognitive-interactionist studies研究继续依赖观察,但也会利用策略来调查学习者在二语学习活动中的主观反应
学习者群体或个体
针对群体的研究
Etic客位研究
70年代的语素研究对象是群体,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扩展和认知阶段,研究人员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了学习者群体
针对个体的研究
Emic主位研究
社会转向研究者优先考虑个体,但很少纵向考虑
Larsen Freeman(2018)强调了调查个体学习者的重要性。对她来说,二语习得研究都是关于具体化particularization,而不是泛化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少。有:Ortega和Byrnes(2008)高级二语学习者纵向研究汇编
学习者语言样本类型
自然发生的语言使用(即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语言)
受偏爱,但这些样本通常很难获得,并且可能没有正在调查的特定特征的实例
任务引出的数据(即通过任务引出的一般语言样本)
实验得出的数据(即通过测试引出的特定、预先确定的语言特征的使用样本)。
常用,但理论有效性是个关键问题,
一项使用因子分析的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诱导数据(例如,口语诱导模仿测试)导致了与其他类型(例如,不定时语法判断测试)不同的 语言使用类型,并认为这种差异反映了内隐和外显二语知识之间的差异。但一些研究者认为口头诱导模仿测试不是一个真正的内隐知识测试。这项研究证实,人们越来越关注所采用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概要
多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扩大的回应,但也反映了研究人员不断增加的技术专长以及他们愿意对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程序进行严格审查的意愿。
(3)为何要研究二语习得?
Ellis:帮助教师构建一个明确的、易于修改的语言学习理论,使语言教学更有效。
Larsen-Freeman and Long:提高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帮助人们学习特定的语言及其他的语言共性
Mitchell and Myles:呈现社会实践,可以帮助理解诸如人类思维活动等“基本知识”
Doughty and Long:二语习得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对于“揭示人类思维和智力的本质”非常重要,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贡献诸多
Ortega:看到了SLA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如何在第一次学习语言后学习第二语言?”(第1页)。她认识到SLA的跨学科性质及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最好何时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如何使教学有效。
作者:二语习得的主要价值是对语言教学的贡献,“理解学习者如何学习第二语言”是“对语言教师的基本要求”
总结
第一,它可以提供关于如何教授语言的见解。
第二,它对社会实践的贡献——例如,为移民人口的决策提供信息。
第三,作为语言、认知和社会理论的试验场,促进其母学科(第二语言自身)的发展。
第四,学术好奇。
二语习得是否是一门独立学科
二语习得是否构成一门可识别的学科 identifiable academic discipline
SLA——科学学科还是应用研究领域?
Krishnan,一门学科的六个定义特征
研究对象/客体
任何学科都必须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习得。二语本身、二语的社会用途及影响它的因素、参与participation、习得都是研究对象;怎样学习、使用二语
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第二语言的习得。
专业知识
与任何学科一样,二语习得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变化和扩展。一方面,二语习得借鉴其他学科——母语习得、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 的部分知识;另一方面,现在也有一系列关于二语学习本质的观察被研究者所接受,并成为该领域的基础,譬如:大量的二语习得是偶然发生的;学习者的输出遵循可预测的路径;教学对学习的影响是有限的
自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来,第二语言习得一直从不同的学科中汲取知识,并将其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专门知识加以改编。
有效组织二语习得基础的理论
一门成熟的学科应该能够提出一种能够对调查的对象提供充分和令人信服的解释的理论。在这方面,SLA还不够。理论并不缺乏,但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能够统一描述二语习得。
Krishnan:在学科形成的早期阶段,多重视角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取的,但最终学科需要一个稳定的身份来生存。
其他研究者,如DeKeyser(2010年),担心二语习得正在瓦解,热衷于将二语习得推向成熟阶段。譬如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然而,作者对这个理论有怀疑,它不能提供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预测,并且不能泛化,不能为教师提供如何设计和实施语言教学任何实际的建议,不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具体概括。
作者认为:二语习得尚未到成熟阶段,在形成阶段,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新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依存,因此多种理论不可避免。不确定二语习得何时或是否会成熟到一个阶段(提供一个连贯的学科知识体系)。二语习得可能持续分裂并形成分支:认知型二语习得、语言型二语习得、社会文化型二语习得、指导型二语习得
有多种理论和无数概念用于组织和解释积累的知识,但几乎没有统一的理论或关于领域边界的一致意见。
研究对象的特定术语
SLA有越来越多的技术术语以及给新手带来的问题
然而,正如SLA中没有单一的学科视角一样,对于一组核心术语也没有明确的一致意见
有大量的专业术语,但没有商定的共同核心术语集。
特定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与其说是发展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利用和调整了现有的工具。借用了研究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有时,适应的程度很高,以至于可以认为这些方法是新颖的。
SLA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但以创造性的方式应用了这些方法。
制度表现
如果制度表现institutional manifestation是一门学科的关键特征,那么SLA显然还不达标。虽然有专业二语习得期刊和会议(第二语言论坛Forum),大学里很少有第二语言习得的学院。二语习得研究者可能来自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外语、教育甚至英语系,分散在不同的学术部门。如果说二语习得是一门学科,那么它的制度表现形式表明它是一门应用applied学科而不是一门纯学科。
大学里很少有二语习得系。SLA研究人员根据其专业领域分布在不同的部门
总结
Krishnan(2009)承认,并非所有学科都表现出所有六个特征,但一门学科满足的条越多,越有可能被认为是一门能够自我复制并建立在不断增长的学术基础上的学科。
总的来说,SLA没有令人信服地满足任何一个条件。关于询问的对象和二语习得的界限存在分歧。它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和方法大部分来自其他学科,尽管它们被创造性地使用。关于二语习得的界限,没有统一的理论,甚至没有一致的意见。
二语习得的相关性在于它能够为成熟的学科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在这方面,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子领域。
二语习得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我认为从根本上说,它仍然是一个应用领域,遗憾的是,在将二语习得作为一门自主的科学学科的过程中,应用似乎变得不那么普遍了。如果我们接受SLA基本上是一个应用领域的调查,多样性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在SLA的边界上争夺地盘。
二语研究的对象,不只是应用use,二语学习learning也同样需要被研究。
如果是,它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