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的思维导图,包括上古文学、诗经、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四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1-12-16 11:25:47先秦文学
上古神话
上古神话的产生流传和保存
定义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产生原因
生产力低下,认知水平低
上古先民渴望解释自然
先民原始思维的影响
体现的民族精神
深重的忧患意识(灾难)
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山海经》
《山经》5篇、《海经》(海内、海外)8篇、 《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
神话形象和故事
女娲与创生和再生神话
母系氏族时代母神崇拜的产物
夸父、精卫、嫦娥与“自然力被人格化”
太阳、月亮类
射日、治水与英雄神话
人类抗争自然
黄帝、蚩尤与战争神话
实际反映部族矛盾战争
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及影响
主导精神
人的作为和主动精神
厚德厚生、任重道远的民族精神
坚韧不屈的精神
生生不息、前仆后继的精神
艺术特征
诗性思维 富于形象性和想象力 万物有灵 超现实性
文学影响
神话素材、典故及原型被借用和化用神话天然神奇的想象和自然形成的拟人夸张被借鉴
先秦历史散文
《春秋》
现存《春秋》是鲁国编年史 “春秋”是一类史书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短短几个字可以包含很多的意思,和作者的褒贬倾向
《春秋》记事言语过于简单,类似于新闻标题
《左传》
概述
《左传》是一部以鲁国国君在位年次为叙事线索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全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是中国第一部记叙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书
思想倾向
以民为本的思想
歌颂有作为的政治家和爱国思想的人物
揭露统治者内部的残酷斗争,谴责贵族的丑陋行为
文学性
叙事艺术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形象
运用多种叙事手法
全视、倒叙、插叙、补叙等
细节描写
注重叙述的过程和因果关系,特别是在战争描写中
道德化、神秘化、戏剧性
人物形象
编年体:人物的言行分布在不同朝代,要联系起来看
个性鲜明: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通过人物在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性格(细节)
语言特点
简练含蓄,耐人寻味
《国语》
分国记事,八国人物、事迹及言论,二十一卷,我国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
人物语言、描摹逼真、情节跌宕、幽默风趣
总体而言不如《左传》生动
有小道消息称是左丘明写的 又被叫做“春秋外传”
《战国策》
西汉刘向整理编纂,三十三卷,突出纵横家思想,记载的史料可能不靠谱
思想倾向
贵贱观:以士为贵,以民为贵
义利观:肯定个人追求名利的合理性
才德观:重视才略、智谋计策的价值
男女观:有几个女强人
文学观:趋于平民化和世俗化
文学价值
塑造了一批各具异彩的人物形象
铺成扬厉(1.亦作“扬励”。 1.犹言意气风发。 2.发扬光大。)的语言特色,排比对仗
寓言和成语故事(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
富于感染力的叙述描写
先秦散文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重教化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时间顺序为主,重视起因,经过,结果,同时运用多种叙事手法)
我国古代小说的写人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经初具规模(言行为主,生动的细节)
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来源于先秦历史散文
屈原和楚辞
楚辞
含义
战国时期宰楚国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刘向辑录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人的作品而成的《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
楚辞中被认为是屈原作品的三种说法
23篇 离骚 天问 招魂 九歌 九章
25篇 +远游 卜居
26篇 +渔父
特色
作品里带有很多楚国方言 兮 些
方位特别的多
离骚
含义
别愁
犹离难忧
明己遭遇 作忧愁
牢骚
文章内容
往事的回顾(写实境界)1--6段
理想的追求(虚拟境界)7--10段
远游自疏与眷恋故国之情的尖锐对立 11--14段
乱 全诗的尾声15段
思想内容
渴望国家强盛的“美政”理想
法先王、用贤能、明法度
眷顾祖国,关心人民的强烈爱国激情
九死未悔 的斗争精神
拨出世俗的峻洁人格
艺术成就
驰骋、想象、大胆、夸张、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为它们赋予人格象征意义
朱自清比体诗 咏史(以古比今) 游仙(以仙比俗) 艳情(以男女比君臣) 咏物(以物比人)
语言极富文采
借男女恋情比喻君臣离合
香草美人喻志的表现手法
创造了楚辞新诗体和精美的语言
冲破四言限制
冲破《诗经》短小整齐的重章结构扩展成集叙事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宋玉辞赋
《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十六篇,现存十四篇
《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高唐对》
《九辩》唯一一篇被确认的宋玉传世楚辞作品 “悲秋”是诗人为全篇定的基调
大多已是设为问答、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散体辞赋
其一是借问答以表宋玉之志或宋玉特点
其二是借问答以展开对外部景观的描摹
其三是借问答以比试语言功力,滑稽为文
虚构情节,客主问答,散韵结合,描写铺排,极言大小,已经为汉赋的创作拉开序幕
先秦诸子散文
概述
社会背景: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九流十家
儒、道、法、名、墨、纵横、阴阳、杂、农、小说
文体
语录体、对话体、格言体、辩论体等等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论语》
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仁和礼
主要方面:仁、义、礼、智、信、孝悌、中庸等
《墨子》
“兼爱”“非攻”,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学十论
《孟子》
孟子说话活动及其言论为主要内容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思想主张
倡导仁政,王道反对霸道
散文特色
长于辩论:词锋犀利,富于雄辩
长于譬喻:形象生动
浩然正气:感情强烈,气势充沛
语言明白晓畅,精炼准确
辩论技巧
巧设圈套
偷换概念
运用类比推理
《庄子》
庄周及其后学的说理散文集《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见三十三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色彩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如语录体、对话体、问答等方式
形象化的说理方式的影响。如寓言对小说的影响
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如“韩文出于孟子,东坡文亦孟子”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诗经》
集结于流传(基本内容)
概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305篇诗歌(另有笙诗六首有目无辞)
十五国“风”160篇,“颂”40篇,小雅74篇 大雅31篇
分类
《风》称“国风”“邦风”,十五国风
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土风乐歌)
《周南》《召南》《邶》《鄘》《卫》《王》 《风》称“国风”“邦风”,十五国风 《郑》《齐》《魏》《唐》《秦》《陈》《桧》 《曹》《豳》
《雅》,大雅和小雅
王畿之乐
大雅,或者大夏;小雅,或者小夏
《颂》,周、鲁、商 三颂
祭祀配舞之乐
《周颂》、《鲁颂》、《商颂》
结集
采诗、献诗、删诗说
礼乐文化用诗的需要,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周礼乐文化和儒“诗教”流传
传授
孔子重新整理修订《诗经》
汉授著名四家:齐鲁韩毛。今见为“毛诗”
《诗经》的内容和情感
《周颂》中的祭祖诗
《大雅》中的周族“史诗”
农事牧猎诗
典礼宴饮诗
怨刺、讽刺诗
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
《国风》中的婚恋诗
《诗经》的艺术特征
艺术特色
写实
赋比兴手法
赋:最基本的写作的方法,就是直接写景抒情(例如《豳风 七月》《大雅 生民》
比:比喻、类比、隐喻(例如《魏风 硕鼠》
兴:兴句开头,可以起寓意、联想、象征(例如《周南 桃夭》
章法、句式、语言、用韵
章法:重章叠唱
句式:四言为主,二到八言不等
语言:词汇丰富,叠言,双声叠韵等
用韵:句句押韵
文学影响
诗言志
风雅精神
比兴寄托
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甲骨文和铜器铭文
迄今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材料
殷墟甲骨文,趋利避害,祈求丰年
铜器铭文,铭功记德,《毛公鼎》457字
节 《周易》中的“封爻辞”
《周易》以阴阳二爻为基本符号
殷周之交特产、印证历史事件
短句为主,最突出特点是象征,配合卦象,预言凶吉
《尚书》中的殷周之文
中国迄今所见第一部散文总集,真正形成文章形制
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
“六体”之说,偏于记人和偏于叙事,发布诰命、禀告劝谏,富有现场感
认识价值
印证历史事件
反映西周时期政治思想观念
古奥难懂
四始六义
四始:《风》《小雅》《大雅》《颂》
六义:按音乐不同划分为风、雅、颂 按表现手法分为 赋、比、兴
二南
周公统治的南方:周南 召公统治的南方:召南
《诗经》为什么在经部
经过孔子整理的书被作为常法,尊为经典
《诗经》在中国古代的意义不仅仅是诗歌集,还是重要的思想文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