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第二版)思维导图-第六章 文学风格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理论》(第二版)思维导图-第六章 文学风格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12-18 17:32:46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
特征
独创性
稳定性
多样性
形成
来自作家的主体要素
受制于文学作品的客体要素
分类
古代
二分法
阳刚
阴柔
八分法
雅与奇反
奥与显殊
繁与约舛
壮与轻乖
九分法
高
古
深
远
长
雄浑
飘逸
悲壮
凄婉
现代
内容和形式的比例
简约
繁丰
气象的刚强和柔和
刚健
柔婉
作品中辞藻的多少
平淡
绚烂
检点功夫的多少
谨严
疏放
文学流派
形成
相近的社会身份和社会阶层
相近的题材
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
相近的艺术方法和技巧
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
大众传媒和现代教育
多样性
文学流派影响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与走势
不同文学流派的相互竞争推动文学的发展
文学思潮
形成
特征
弥漫性
兼容性
多样性
西方现代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
时间地点
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
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
代表作家
华兹华斯、拜伦、雪莱、雨果
特征
崇尚想象
主张回到自然
常用象征与神话
批判现实主义
时间地点
19世纪中期兴盛于欧洲
代表作家
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福楼拜
特征
客观性,尊重现实
典型性,重视艺术概括
批判性
现代主义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
代表作
诗歌
瓦莱里的《海滨墓园》、T.S.艾略特的《荒原》
小说
伍尔芙的《到灯塔去》、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戏剧
梅特林克的《青鸟》、奥尼尔的《琼斯皇》
特征
常常追求形式和文体上的创新
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现实
致力于揭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
以其抽象化、不连贯性和剧烈震荡等新型写作模式二显现出较强的先锋性
后现代主义
时间
现代主义之后
代表作
《万有引力之虹》《第五号屠宰场》《看不见的城市》
特征
平面化
断裂感
零散态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小说革命”思潮
时间
1902年
代表作家
李宝嘉、吴趼人、刘鹗、曾朴
主张
以开启民智为目的,积极倡导白话文写作
“五四”文学思潮
时间
1917年前后
代表作家
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
主张
运用白话文宣扬科学与民主理念
左翼文学思潮
时间
20世纪30年代
代表作家
蒋光慈、茅盾、丁玲、周立波、赵树理
主张
以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为指导
新时期文学思潮
时间
改革开放时代以来
主张
以奔涌的激情、青春的气息、浪漫的想象或冷峻的现实关怀,力图理解历史变迁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关系
联系
通过作品和作家而产生影响力
常出现重叠交叉,指称多有混同的现象
区别
文学思潮体现出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整体性趋向,而文学流派强调的是“派”
文学思潮突出了某种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思想体系,而流派只涉及作家的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