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文学理论》(第二版)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思维导图,包括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文学的历史发展、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三部分。
《文学理论》第十章 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思维导图,包括当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现代传播与文学发展、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理论》(第二版)思维导图-第七章 文学接受的思维导图,描述了关于文学接受方面的知识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
劳动与文学的发生
关于原始艺术发生的两种解释
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文艺发生于人类的游戏活动,主要代表有康德、席勒、谷鲁斯等
巫术说
巫术说认为,艺术发生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有关,其主要代表有泰勒、费雷泽等
局限性
简单地从特定的人类活动、社会目的或者心理因素中寻找艺术原始发生的动因
没有将艺术视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实践过程
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原始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
劳动与原始艺术发生
准备了生产主体
准备了生产工具
创造了形式与内容的早期范型
语言、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
劳动对语言的作用
劳动训练了人的发声器官和大脑思维
劳动的实践需要促进了语言的发生
语言能力与文学的萌芽
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同音乐、舞蹈交融在一起
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存在
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
非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
原始神话思维特征
主客交融性
强烈的形象性与情感性
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
表现为文学创作的自觉化
表现为审美情感的社会化
表现为美感特征的个性化
文学的早期形态
文学早期形态形成的社会条件
社会分工为文学早期形态的出现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
从口头语言到文字作品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文学发展进程的一次伟大转折
文学早期形态的特点
早期文学呈现多种功能相融合的特点
就文体而言,早期文学与其他作品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文学的历史发展
文学发展的动力
时代变化说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
理念变化说
文学发展是理念演变的结果
自然节律说
文学发展与自然节律相关
马克思主义说
文学发展和繁荣最深刻的根源与最强大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
文学发展的特征
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或形态中产生的文学,往往有着不同的内容
物质生产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推动文学形式的演变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促进文学题材的变化
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为文学形式的演变提供了条件
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平衡性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又具有不平衡性
典型表现
某些文艺体裁只能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兴盛。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成为了过去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原因
文学发展在受到物质生产的根本性制约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并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中介环节(政治状况、社会心理、文化变革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为基础
文学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以创新为导向
推进文学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