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粉笔】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以粉笔教资科目二课程为原型,更好把握考点脉络
编辑于2021-12-19 21:14:18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要点
1.两个人:孟子——首次提出教育一词、许慎——首次把教和育进行解释《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广义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2.历史性 3.继承性 4.长期性 5.相对独立性 6.生产性 (口诀:永利民生长相接济)
6.教育的起源
1.本能生利息
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否定了社会性和目的性)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2.心理仿梦露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否定了社会性和目的性)代表人物:孟禄
3.米凯爱劳动
起源于劳动 马克思认为最正确 最科学 是一把金钥匙 (肯定了社会性和目的性)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7.古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
奴隶社会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夏:最早的学校(庠)
商: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教学为政治服务
春秋:私学兴起,百家争鸣,以儒墨为代表
封建社会
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战国: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两汉:太学,鸿都门学(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太学 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二馆(体现了一定的等级性) 科举制:起于隋,兴于唐,废于清
西方
奴隶社会
斯巴达:尚武,培养军人和武士
雅典:崇文,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封建社会
教会学校
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学校
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中国
1.《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人类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教学相长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孔子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教学方法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行统一:力行而近乎仁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原则)
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西方
苏格拉底(西方的孔子)
产婆术: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柏拉图
著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寓教于乐)
亚里士多德
著作:《论灵魂》“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古罗马)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创立阶段
培根首提出
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纽斯来实现
夸美纽斯是近代教育学之父
级智夸大独立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有一定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康德首讲授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卢梭的爱弥儿很自然
代表作《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洛克再白板上画漫画
代表作《教育漫画》,提出白板说,绅士教育
裴斯心理重劳动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第一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家
巴特来规范
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让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基础:伦理学,心理学
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很现代
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活动,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斯宾塞准备学知识
教育预备说(强调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发展阶段
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平行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建国初期我国师范院校普遍采用的教材
杨贤江《新教育学》——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发展
姆有掌握,纳来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巴班最优化,全面和谐好斯基
布卢姆——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 结构主义学说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 发展性教学理论(高速度,高难度)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口诀:龟速构防守
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制约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口诀: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口诀: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决定教育的性质
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决定教育内容和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口诀:人舆民主促政治
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促进政治民主化
宣传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传播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口诀:慕容芳治痛经
文化对教育有价值定向作用
影响教育内容和水平
影响教育方法的应用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影响教育环境和模式
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
口诀:两传选新促文化
传递,保存文化
传播,交流文化
选择,提升文化
更新,创造文化
人口和教育的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数量制约教育发展规模
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的反作用
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和流动合理化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由...到...(顺序不可跨越,方向不可逆)
启示:要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循序渐进
阶段性
小学以具体形象为主,中学以抽象思维为主
启示:分阶段进行教育,要有针对性
不平衡性
1.同一机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2.不同系统发展速度,时间,成熟水平不同
启示:劳伦兹——关键期(最佳期)
互补性
1.生生互补(生理与生理):盲人听力好 2.生心互补(生理与心理):残疾人运动员
启示: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
有的人...有的人...(1.群体之间差异 2.个体之间差异)
启示: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又叫遗传决定论
口诀:孟子复活讯高歌
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威尔逊:基因复制
高尔登:优生学代表人物,主张优良基因的人婚配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
外铄论
又叫环境决定论
口诀:外婆荀找洛华生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提供了可能性;具有可塑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环境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了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学校教育
地位:主导作用
起主导地位的原因
口诀: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给人的影响全面,系统,深刻
起主导地位的的表现
口诀:严规范,塑个性
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对个人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地位: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决定性因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定胜天;同流而不合污
第五节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广义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口诀:双欧单美分苏联
双规学制
起源欧洲
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结构:大学——中学,学术性较强
自下而上,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结构:小学——职业学校
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评价:优点——有利于精英教育和高等教育 缺点——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单轨学制
起源美国
结构:小学——中学——大学 特点: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评价:优点——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缺点——水平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教学质量相差大
分支型学制
起源苏联
我国现行学制: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评价:优点——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使学生保持较高水平 缺点——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教科书必须保持统一,教学不灵活,地域性较强课程得不到发展
我国学制沿革
口诀:壬颁布,癸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戌美国
壬寅学制
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未实行
癸卯学制
中国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壬子癸丑学制
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充实自然科学;改学堂为学校
壬戌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对我国影响时间最长的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义务教育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立法形式确立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最早产生:英国 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概念化和体系化:法国 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最终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第六节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目的(普遍);培养目标(特殊)
课程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抽象)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作用——发展方向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从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口诀:那社会恐吓图图
凯兴斯泰纳,孔德,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注重教育对人的价值,培养“自然人”
口诀:啰嗦人福禄齐
罗杰斯,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
强调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客观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客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主观依据——人们的教育思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再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作用
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体育——重要物质基础
学校体育的突出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
美育——动力作用
美育的基本任务
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学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作用
素质教育
概念:根据人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只会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七节 教育研究方法
观察法——自然条件下,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访谈
历史法——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
实验法——探讨教育因果关系
教育行动研究——教师反思性探索,研究活动一体化
教育叙事研究——叙事,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