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粉笔】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中学教学
这是一篇关于【粉笔】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中学教学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12-19 21:17:52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教学与上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学的任务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重能力(智力)——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重知识——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口诀:双基(知识+技能)全面(智能,体力,品德)
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我国教学的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身体健康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概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本质
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
间接性:习得间接经验
引导性:在教师引导下学习
简捷性:认识知识的捷径
教育性:既教知识,又教品德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口诀:舰长传教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古语:接知如接枝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辅相成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古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古语: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知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为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
口诀: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巩固性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把知识长久的保存在记忆中(复习)古语:孔子——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贯彻要求
要在教学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因材施教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差别性教育)古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大有大成,小有小成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贯彻要求
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量力性原则
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够接受 古语:墨子——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王阳明——随人分限所及 《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贯彻要求
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循序渐进原则
按知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古语:《学记》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 杂施而不逊 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孟子——盈科而后进
贯彻要求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注意重点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知识+品德 古语:文以载道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贯彻要求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古语:裴斯泰洛齐——知识与知识的应用 荀子——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贯彻要求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争取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
引导学生有清晰表象和感性认识 古语: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夸美纽斯——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贯彻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防止直观不当与滥用
直观教学种类
实物直观:呈现具体实物
模象直观:模型,图片,PPT,视频
言语直观:语言描述
启发性原则
调动积极性,引导独立思考 古语: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苏格拉底——产婆术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贯彻要求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
讲授法
师讲生听
优点:效率高;成本低;发挥教师主导;保证知识系统性
缺点;不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能替代自学和练习;无法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和想象
谈话法
师问生答
讨论法
生生讨论
高年级运用较多,并非每个年级都适用
名言:相观而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读书指导法
培养自学能力
以直观感知为主
演示法
师做生看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使学生明确目的,自觉投入观察与思考
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清楚、准确感知、并引导进行综合分析
参观法
实地观察研究
分类
准备性参观(前)
并行性参观(中)
总结性参观(后)
基本要求
做好参观的准备
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记录
参观后及时总结
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
巩固知识
实验法
学生做,教师指导
运用要求
明确目的,精选内容
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做好实验小结
实习作业法
知识用于实践(学科知识)
运用要求
做好实习准备
做好实习指导
做好实习总结
实践活动法
参加实践活动(与专业知识无关)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常见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
最古老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加强教学针对性,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个性
缺点: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任务;能教学生的数量有限,教学效率不高
班级授课制
我国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班,课,时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按课教学
按时授课
优缺点
优点
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可以大面积培养人才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检查
缺点
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不能适应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间交流和启发
分组教学
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利于人才培养,因材施教
缺点:很难科学鉴别学生能力水平;学生家长教师在分组意愿上相互矛盾;分组后副作用比较大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我国的翻转课堂
优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缺点:不利于掌握系统知识,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特朗普制
特点: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研究,个人作业相结合
贝尔—兰卡斯特制
导生制:教师教年纪较大的孩子,其中的佼佼者在教年幼或者较差的孩子
文纳特卡制
一方面按学科进行,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等知识和技能(个别教学)
另一方面通过音乐,艺术等活动来培养“社会意识”(团队活动)
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翻转课堂
微课教学
慕课(MOOC)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基本要求
深入准确把握课时标准和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特点
根据社会,科技发展和学习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内容
充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上课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
气氛热烈
板书有序
态度从容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要求
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
分量适宜,难度适宜
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课外辅导
是上课的必要的补充,但不是上课的继续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教学检测指标
效度:测量的正确性
信度: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难度:难易程度,平均在0.5最佳
区分度:区分的能力
第五节 教学模式
第六节 教学评价
实施功能不同
诊断性评价(前):摸底考试
形成性评价(中):随堂检测,课堂提问,学生档案袋
总结性评价(后):期末考试
运用标准不同
相对性评价:甄别人才,强调相对位置 (高考,招教,四六级)
绝对性评价:资格类考试(教资考试,期末考试)
个体内差异评价:了解个体情况(偏科)
评价主体不同
外部评价
内部评价
评价方法不同
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