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理思维导图
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散射和反射。
过程一: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过程二: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过程三: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以逆辐射的方式,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昼夜温差大小分析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
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
比热容大,白天增温速度慢,夜晚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形成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气压:竖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水平方向上,气压高压大于低压。 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 气温:竖直方向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水平方向上,低压大于高压。
“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比热容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相对较低,夜晚气温相对较高;
比热容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相对较高,夜晚气温相对较低。
“四个步骤”
1.热上升,冷下降——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降。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4.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海陆风
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今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山谷风: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城市热岛效应
形成:由于市区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降,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市区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指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梯度产生的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地转偏向力:指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北左南右)
摩擦力:指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产生原因:内因:水在自然界中固,液,气的三态变化。 外因:太阳辐射,重力作用。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下渗,其中蒸发是初始环节,是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
类型
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上内循环:(降水,蒸发,蒸腾):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地理意义
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塑造地表形态。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性质: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海水的盐度及其分布
分布规律:水平方向:1.从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分布。 2.赤道附近海区盐度较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盐度较高,自副热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盐度逐渐降低。
垂直方向:1至1km深度范围内,高纬度地区海水盐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低中纬度地区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影响因素:海水温度,蒸发量,降水量,海域封闭程度,河流注入,海水融冰,结冰等。
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1.位于副热带海区,气候炎热,蒸发旺盛。
2.周围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稀少。
3.两岸多干燥的沙漠,几乎没有淡水汇入。
4.海域较为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2.周围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丰富。
3.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汇入。
4.海域较为封闭,与高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海水温度及其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1.海水表层温度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降低。 2.北半球等温线分布不规则,南半球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北半球水温略高于南半球同纬度水温
垂直方向:从表层到海底,呈递减趋势,大致在1km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季节分布:在一年中,同一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夏季高于冬季。
产生影响:影响海洋生物,影响海洋运输,影响气候特征。
海水的密度及其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表层海水密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增大。
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产生影响
1.影响航行:轮船上的“吃水线”又被称为“生命线”。是远洋轮船上几条水平横线,分别表示该船在不同水域和不同季节所允许的满载时的“吃水深度”。
2.深海探测:海水密度的突然变化使声波传播发生折射,潜艇在此深度一下范围活动不易被发现。
海水运动
波浪:是海水运动的一种形式,大多数波浪是在风吹过海面,并将能量传递给水体时形成的。
潮汐:海水在天地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水位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海水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流动,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洋流
南北半球:温度向北递减为北半球,温度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流向: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流向等温线上凸的地方)。
性质: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或高温流向低温。 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低温流向高温。
影响
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气候。
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以及渔场分布。
3.影响海洋航运,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4.加快污染物扩散速度,扩大污染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