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世纪文学
20世纪文学知识总结,包括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俄苏文学史、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29 17:35:2920世纪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 侵略战争
资产阶级压迫国内工人 阶级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思想特点
以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为描写对象
反战或反法西斯成为重要主题
通过全景式叙事,表现社会的结构体系(个人或家族)
强化主体意识(与现代主义相似)
主要内容
西欧文学
传统现实主义
罗曼∙罗兰 法
托马斯∙曼 德
现代现实主义
海明威 美
东欧俄苏文学
高尔基
肖洛霍夫
20世纪的美国文学
1.迷惘的一代——海明威(一战后) 2.垮掉的一代——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3.黑人作家——艾里森《隐身人》 4.移民作家——纳博科夫《洛丽塔》
“迷惘的一代”总体特点
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的命运。
采用意识流技巧
他们精神贫困,愤世嫉俗,对美国绝望。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珀索斯、菲兹杰拉德和诗人肯明斯等。
海明威
迷惘的一代
硬汉性格,无能形象。
现代手法(意识流)。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分期
早期:确立“迷惘的一代”
中期:形成文艺理论
晚期:获奖
《永别了,武器》艺术风格
海明威独特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
1.叙事技巧娴熟,善于借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
2. 开放式结尾
3.善于运用象征手法
小说文笔含蓄、简约, 体现了作者的“冰山”写作风格。
海明威艺术特色:
冰山原则
象征手法
意识流手法
硬汉形象
电报体
20世纪俄苏文学史
分期
白银时代晚期 多元创作 蒲宁
20年代 (苏联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侨民文学 高尔基
30年代 苏联文学确立世界地位 肖洛霍夫
40年代 战时文学
50—80年代 “解冻”文学
90年代以后 解体后多元创作的回归
获奖作家
布宁(1933 )
帕斯捷尔纳克(1958)
肖洛霍夫(1965)
索尔仁尼琴(1970)
肖洛霍夫
被誉为“顿河史诗”的作者
196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的艺术特色
以哥萨克古歌开篇——悲剧风格
结构清晰
1912-1922年的哥萨克历史(全景叙事)
将人性置于历史中展示
子主题
静静的顿河》的主题
哥萨克(老百姓)身处战争中的和平理想。
哥萨克作为真实的人性表达
缺乏文明洗礼的哥萨克们在政治面前的无奈
顿河史诗
亲眼目睹顿河的革命历程,早期创作的一系列小说
情节离奇
语言生动
强烈的阶级仇恨
《看瓜田的人》(1925年)
与西欧战争作品的相似
正视革命的残酷性
描写战争的非理性特征
塑造英雄成长的艰难和战争对人内心的伤害
20世纪俄苏文学思想特征
西欧式多元化文学思潮
多民族历史文化融合
越发强调政治性
战时文学达到顶峰
侨民对革命的矛盾态度
国外侨民
国内侨民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背景
20世纪文学史格局
20世纪的思想背景
从殖民战争——独立战争——世界大战
科学支撑世界
工业化生活方式
科技强国
用科学认知一切
语言学转向(体系化)
心理学发展(潜意识研究)
科学主义(所有学科的目标)
学说林立——文学多元——现代主义诞生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
现代主义几乎与20世纪现实主义同时发生
外在现实:两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
关注:现实状态中人的内在生命冲动
两者并不对立,反而互补
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自我“异化”的深刻感受——失去自由——无选择权
反传统的创作
审美变审丑(癫狂)
批判社会变内心暴露
追求震撼展现
孤独感和失落感——冷漠而麻木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艾略特《荒原》 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意识流文学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乔伊斯《尤利西斯》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流派
未来主义
20世纪初在意大利产生的文学艺术流派和思潮,创始人是诗人、戏剧家马里内蒂。
与传统文化决裂,追求表现速度、时间及科技等现代内涵。
主张“自由不羁的想象”。
达达主义
摧毁一切传统和现存价值观念的艺术活动
最大特点
虚无主义思想
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黑色幽默式的嘲讽
惊世骇俗的表现方式
追求绝对的个人自由
超现实主义
注重潜意识的创作方法
自动写作
对传统文学的反叛
后期象征主义
后期象征主义(20世纪20-40年代)
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后期”主要诗人
法国的瓦莱里
奥地利的里尔克
英国的艾略特
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用宗教伦理改造现代世界
用现代观念和技法,改变诗歌传统。
创作分期
早期(1915—22年),《普鲁弗洛克情歌》(成名) 中期(1922—29年),《荒原》 (成家) 晚期(1930—64年),《四个四重奏》 (成熟)
中期——《荒原》
结构中的用典
象征的叙事——神话结构
象征的语句——用典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
情感的客观化
好的诗歌要“造作”
诗歌的历史感
诗歌的客观化
俄国的勃洛克
爱尔兰的叶芝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特征
物质描绘转向内心描绘
象征手法 ➡️陌生化、神秘化。
用典、音响效果。
表现主义文学
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 欧美各国
强调“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
塑造抽象的时空和人物
运用夸张、变形、荒诞、象征、梦幻等手法
代表人
卡夫卡
奥地利人
一生都在确认“身份”
孤独使他与文学毫无距离
矛盾围绕着他一生
卡夫卡小说的主题
表现家庭的冷漠关系 ——《变形记》 荒 2.表现司法制度的混乱 ——《审判》 诞 3.表现社会体制的危害——《城堡》
《变形记》(1912年)的艺术特色
(1)强烈的象征性和寓言色彩,构成了寓言体叙事模式。 (2)作品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式的冷静、客观的叙述。 (3)作品有内外两条结构线索,除了以外部情节发展作为小说的结构线索之外,还借助意识流手法,建构了内在的结构线索。 (4)采用了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
《审判》(1914年)的特色和主题
诉讼的荒诞 2.预审的荒诞 法律的异化——群体的异化 3.判决的荒诞
《城堡》(未完成)的艺术特色
1.情节的矛盾 城堡永远无法进入 2.人物符号化——K 3.语言逻辑混乱——象征内心世界
卡夫卡的艺术手法
怪诞神秘
寓意性与多义性
冷峻与客观
奥尼尔
恰佩克
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
1.荒诞形象、荒诞空间、荒诞情节 (环境)
2.梦幻、虚幻、抽象 (形象)
3.语言复杂 (内涵)
意识流文学
产生的原因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向内转”趋势
意识流代表作家
普鲁斯特
乔伊斯
福克纳
意识流代表作家
美国的“硬汉”之一
创作 “约克纳帕塔法”
1949年获诺奖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人间喜剧》描写了从大革命到七月王朝半个多世纪法国社会的变迁,集中表现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的罪恶发家史。
《人间喜剧》鲜明地再现了资产阶级上升发展,逐渐代替贵族阶级的整个过程。
《人间喜剧》描写了争夺金钱的一幕幕惨剧。
《人间喜剧》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同时表达了对共和党人的赞赏和对下层人民的关注。
《喧嚣与骚动》创作特色
书名取自《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叙事结构时间倒错
追忆逝水年华》的结构
普鲁斯特的“时间”与“客观对立物”
多类型意识流
神话模式
《喧嚣与骚动》的主题
美国南方大家庭和社会旧秩序的体现。深刻地展现了南方贵族庄园制解体的生动图景,南方“现代人”的异化感和失落感。
意识流文学特征:
展示人物的潜意识
淡化情节和人物
打破时空界限
运用客观对应物 、“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手法。
其他流派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范畴:文化思潮、社会文化表征。 表现:对现代主义的反拔。 时间:现代主义之后(20世纪50年代盛行) 发展:美国 欧洲
现代工业与艺术的关系
现代工业影响艺术
后现代主义表现的日常生活是非真实的
真实存在于时空中——非线性叙事
生活是大众的——精英们的反精英——大众化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文化片断
解构传统
多元化杂揉、拼贴
消解内涵、追求去深度
大众化(日常化)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产生于法国,盛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 存在主义哲学决定了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
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法国的萨特。
存在主义哲学的分类
有神论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哲学应研究个体的存在,上帝是人存在的终极境地。
无神论存在主义:萨特,认为存在全属偶然,存在不属于先天,后天人可以自由选择存在方式。
萨特
哲学家、文学家。
惧怕体制、反专制暴行。
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的艺术特色
荒诞
文学介入论 文学干预生活
环境封闭 铺垫少,冲突强烈。
戏剧《禁闭》(1944年)
荒诞的境遇
存在先于本质
人的自由选择
三幕剧《苍蝇》(1943年)艺术特色
神话结构
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可观赏性,常常出人意料的剧情逆转,造成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效果。
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痛苦抉择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遵循“三•一”律的戏剧结构
借助象征、寓意手法描绘二战时的法国——揭示主题
《苍蝇》的主题思想:
萨特创作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要鼓励人对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苍蝇》就是一部宣传人的存在本质为何的戏剧,而主人公俄瑞斯忒斯复仇的过程就是获得自身存在的过程。
荒诞戏剧派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的法国,后波及欧美各国。
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尤奈斯库
贝克特
学者型的作家
荒诞戏剧派代表作家《等待戈多》
1969年获诺奖
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情节和形象的反复
具有强烈的“反戏剧”色彩
反传统戏剧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求
《等待戈多》语言荒诞离奇,没有逻辑性可言,表现出现代人失去自我、缺乏鲜明个性的特点。
强烈的象征性
《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
《等待戈多》表现了西方人在现实荒漠中的悲凉状况和精神状态。其内容完全体现了荒诞一词的含义。
荒诞表达的生存“危机感”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情节无逻辑,人物缺乏个性
以无限的重复和无聊的对话表现荒诞的生命循环
揭示世界、人和人自身的生存荒诞性
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在拉丁美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第1925年提出,后成为拉丁美洲的文学范畴。
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魔幻+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拉丁美洲文化传统
民族文化倡导者和改革者
深受欧洲文化特别是西班牙文化的影响
变现实为幻想又不失其真”的原则
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小说家
现代主义+阿拉伯神话+拉丁美洲文化
获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
家族历史——拉丁美洲的历史
神话情节——现实和幻想
幻想的结构——历史的轮回
“幻想”表现的“真实”主题
写实和夸张的艺术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象征、夸张的表现手法,将现实变形。
神奇而怪诞的人物、情节和现象。
反映现实的哥伦比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价值观异化
历史:个体孤独+群体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