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思维导图,包含物质与意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1-01 10:39:09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引入
哲学
1.世界观
定义: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与观点
组成: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作用:
(1)启迪人生智慧,提高人生境界
(2)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掌握正确思维方法
(3)发现真理
(4)反思与批判
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归结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
内容
第一性的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意义
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
唯物主义的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泰勒斯—水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
缺点
机器性
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性: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
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实世界
恩格斯初步概括了物质概念:“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
对物质的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知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抽象出了自然与社会存在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唯心主义二元论(物质和意识同为本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1)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1)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2)运动与静止的性质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3.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1)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2)空间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3)时间与空间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一个在空间中展开的系统和在时间上延伸的过程
二者不可分离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2>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然要求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
(1)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存在形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是客体原型(依据)与主体差异(创造)的统一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1.主要表现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选择性:意识在反映对象事物时,总是根据某种现实的需要有选择的瞄准对象事物
创造性:反映表象,更反映本质和规律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巨大影响力
(1)意识的凝结和升华形成思想,而思想是有力量的
思想的力量来自于人的意志/毅力/信念
(2)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信仰,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撑
(3)习主席治国强军思想彰显着哲学力量的精神价值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1.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2.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3.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总结: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
第二,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
(1)人类社会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2)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物质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引言
关于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否认矛盾
形而上学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形而上学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辩证法
联系、发展、承认矛盾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点
(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
(3)多样性
主要方式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4)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3.统筹意识
统筹意识指统一筹划、兼顾全局的意识。用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思想在实践中的作用
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1)运动: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而物质世界的运动之中内在地包含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变化:变化泛指事物发生的一切改变,包括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
(3)发展:发展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4)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括相互的作用,相互作用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状态、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2.物质社会的发展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1)新事物具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启示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看成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树立一种长远的眼光
(2)历史地看问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两种属性
斗争性:矛盾的对立属性
(1)定义: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同一性:矛盾的同一属性
(1)定义: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2)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斗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关关系
1.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特殊性
性质
地位
解决方式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光的波粒二象性
3.辩证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共性与特性
一般与特别
4.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两点论”
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三、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意义:是事物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
形式和状态
方向与道路
2.规定性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做临界点或关节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3.量变质变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的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4)量变质变规律方法论意义
掌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掌握适度原则
连续性和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发展方式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实现的
2.事物内部因素
(1)肯定因素
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2)否定因素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否定的深刻内涵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例子:麦种—植株—麦粒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揭示了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对于人民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也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5)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6)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
4.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含义
前进性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
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
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实践意义
(1)既然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就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既然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就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四、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内容与形式
1.定义
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形式
2.联系
(1)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内容与形式的矛盾
(二)本质与现象
子主题
(三)原因与结果
(四)必然与偶然
(五)现实与可能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