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生物学第十四章上 细胞增殖与调控
细胞生物学第十四章细胞增殖与调控的部分要点概括
编辑于2022-01-02 21:01:24这是一篇关于微生物学第五章重点: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方法及原理有哪些?,典型的细菌群体生长曲线分哪几个时期?简述各时期的特征及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生长时期的描述,生长曲线的定义,章节导入。
《细胞信号转导(基础篇)》第4版的目录,欢迎有需要的学习者使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快速了解书籍的主要章节和主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该教材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以专题的形式深入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深入理解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微生物学第五章重点: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方法及原理有哪些?,典型的细菌群体生长曲线分哪几个时期?简述各时期的特征及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生长时期的描述,生长曲线的定义,章节导入。
《细胞信号转导(基础篇)》第4版的目录,欢迎有需要的学习者使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快速了解书籍的主要章节和主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该教材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以专题的形式深入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深入理解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
细胞增殖与调控
11.1 细胞增殖概述
一、 细胞增殖的概念
1.细胞增殖
细胞数量增加的过程,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增值。
(1)单细胞生物通过分裂产生新的个体。
(2)多细胞生物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用以补充体内衰老与死亡的细胞。
(3)受精卵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有机体。
2.从增殖的角度,细胞分类:
(1)周期细胞
拥有完整的细胞周期, 并连续分裂的细胞。
(2)静止期细胞
又称 G0 期细胞, 暂时脱离细胞周期, 不进行分裂增殖。但在一定的刺激下能够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的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细胞转化为 G0 期细胞多发生在 G1 期。
(3)终端分化细胞
分化程度很高, 一但形成, 终生不再分裂。例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 胞。
二、 细胞周期的概念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人为将细胞周期分为 G1 、S 、G2 、M 四个时相。
1.G1 期
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营养物质,细胞器增殖,中心体开始复制,染色质去凝集化。 不同生物的细胞周期以 G1 期差异最大。
2.S 期
主要进行 DNA 与组蛋白的合成。
3.G2 期
DNA 合成完成, 中心体复制完成, 为进入 M 期做准备。
4.M 期
细胞分裂期, 包括核分裂与质分裂, 将遗传物质平均分配于两个子细胞中。
三、 细胞周期的测定
1.脉冲标记 DNA 复制与细胞分裂指数观察测定法
(1)主要应用
主要用于细胞种类简单, 细胞周期相对较短, 细胞组织均一的群体。主要过程为:
用放射性同位素 3H-TdR 标记细胞,之后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定期 取样, 做放射性自显影观察, 从而确定细胞周期的长短。
①G2 期: 由更换培养液开始, 到被标记的 M 期细胞出现, 是为 G2 期, 记为 TG2。
②M 期: 由被标记的 M 期细胞出现, 到其占据 M 期细胞总数达到峰值, 是为 M 期, 记为 TM。
③S 期: 由被标记的 M 期细胞占据 M 期细胞总数的一半, 到峰值, 再到一半, 是为 S 期, 记为 TS。
④总时间: 由被标记的 M 期细胞出现, 到消失, 再到出现, 是为细胞周期的总时间, 记为 T。
⑤G1 期: TG2=T -TG2-TM-TS
(2)优点
不仅能够测定细胞周期的总时间, 还可以测定各个时相所占的时间, 其结果分 析直截了当。
(3)缺点
①放射性同位素对环境、设备、人员要求较高。
②不适用于组成复杂的细胞群体。
2.流式细胞仪测定法
细胞中各个时相的 DNA 含量不同,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 DNA 的含量变化, 从 而确定不同时相所占时间的长短。
通过细胞周期同步化与之配合, 即能可靠的检测细胞周期的长短。
四、 细胞周期同步化
细胞周期同步化是指,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选择、诱导,使细胞群中所有细胞处于细胞周 期中同一时相的过程。
1.有丝分裂选择法
细胞群经单层培养可获得一定数量的 M 期细胞,将细胞单层培养使之处于对数期增殖, 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形态变圆, 粘着性降低。从而分离出同步化的细胞。
(1)优点: 不受到特异性药物影响, 同步化程度高。
(2)缺点: 分离出的细胞数量较少。
2.密度梯度离心选择法
依据不同时相细胞在体积与重量上的差异进行离心分离, 以获取不同时相的同步化细胞。
(1)优点: 操作简单, 成本低。
(2)缺点: 效率低, 精度差, 对大多数种类不适用。
3.DNA 合成阻断法
用 DNA 合成抑制剂处理细胞, 使 DNA 合成受到抑制, 而不影响 S 期以外的细胞, 故所有的细胞终将停止在 G1/S 期交界处。
(1)优点: 同步化效率高, 适用面广。
(2)缺点: 诱导过程可能使细胞非均衡生长。
4.中期阻断法
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 抑制纺锤体形成, 细胞阻断于有丝分裂中期。
(1)优点: 同步化效率高, 适用面广, 操作简单。
(2)缺点: 抑制剂对细胞损伤较大。
11.2 细胞增殖的方式
一、细胞增殖的基本方式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1.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过程相对简单,分裂时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如蛙的血红细胞。
基本过程
细胞核延长,核中部内陷,缢裂为两个细胞核。进而细胞从中部缢裂为两部分,形成两 个子细胞。
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方式; 都会出现纺锤体与染色体;
都会将遗传物质均等的分配给子细胞。
(2)不同点
发生时期
①有丝分裂发生在体细胞增殖的过程中。
减数分裂发生于生殖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间期
③有丝分裂只有一个间期, 间期 DNA 完全复制。
减数分裂有两个间期, 第一个时间较长, 完成大多数 DNA 的复制, 并延续到前期; 第二个时间较长甚至没有, 不进行 DNA 复制。
行为
②有丝分裂时, DNA 复制一次, 细胞分裂一次, 两个子细胞与亲代染色体数目相同。
减数分裂时, DNA 复制一次,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形成四个子细胞, 染色体数 目减半。
物质交换
④有丝分裂中无遗传物质的交换。
减数分裂中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交叉互换, 进行同源重组。
二、 有丝分裂
1.有丝分裂的概念
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中最常见的分裂方式,其特点为分裂时出现纺锤体,子细胞中染色体平均分裂。
有丝分裂是连续的过程, 人为的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末期五个时相, 包括核分裂与质分裂两个连续的过程。
2.核分裂中各个时相的变化
(1)前期
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中并列两条染色单体,在光镜下可见。染色 体杂乱的分布于核内。
核仁解体并逐渐消失。
细胞质中微管解聚, 形成大量微管蛋白单体, 以供纺锤体的形成。
动物细胞中每对中心粒与周围的细胞质共同形成中心体,分立细胞两极形成微管组织中 心, 放射出微管, 即星体微管, 纺锤体开始形成。
(2)前中期
核纤层蛋白磷酸化,使核纤层解聚,核膜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分布于纺锤体周围,纺 锤体移动至原细胞核位置。
纺锤体极间微管部分与染色体动粒相连,形成动粒微管。
染色体在与其结合的分子马达及微管聚合与解聚的作用下, 做往复运动, 最终排列于纺锤体中央的赤道面中。
(3)中期
染色体着丝粒定位于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位于纺锤体中央,形态固定,纺锤体呈经典纺锤样。
(4)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染色体数目加倍。
染色单体在动粒微管的牵引下,等速向细胞两极移动,接近细胞两极时,动粒微管缩短, 极间微管伸长, 纺锤体两极间距增大。
(5)末期
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 平均分配, 动粒微管消失。
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重新组装,介导核膜重现。染色体去螺旋化,形成染色质。核仁重现, 核分裂结束。
3.质分裂中各个时相的变化
(1)动物细胞(收缩环)
微丝与肌球蛋白在细胞赤道面上形成收缩环, 微丝收缩使细胞膜垂直于纺锤体方向内陷, 形成分裂沟并不断加深, 最终形成两个子细胞。
(2)植物细胞(细胞板)
残留的纺锤体微管在赤道面附近聚集, 形成圆柱状成膜体。
高尔基体、内质网等膜泡向成膜体聚集,融合形成细胞板,膜泡中的多糖等生物大分子 用于形成新的胞间层或初生壁, 膜泡的膜形成新的细胞膜。
膜泡不断聚集,细胞板不断延伸,与原细胞板、细胞膜相融合,形成两个完整的子细胞。
三、 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发生于生殖细胞成熟后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减数分裂是连续的过程,人为划分为减数 I 次分裂和减数 II 次分裂两个阶段,每个阶段 包含与有丝分裂类似的五个时相。
其特点为 DNA 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形成四个子细胞, 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2.减数 I 次分裂
间期 I、前期 I、前中期 I、中期 I、后期 I、末期 I
(1)间期 I
减 I 间期时间较长, 且 S 期 DNA 复制不完整, 复制过程延续到前期 I。
(2)前期 I
①细线期: 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并排排列两个染色单体,染色体呈 线状, 不易观察。
②偶线期(联会) :同源染色体配对,开始联会,形成联会复合体。配对的一对同源染 色体包含四条染色单体, 又称四分体。同时 DNA 完成复制。
③粗线期(交换) :同源染色体联会完成,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可能 发生 DNA 片段的交换。同时染色体形态变粗变短。
④双线期(交叉) :同源染色体交换完成,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走向分离,非姐妹染 色单体分开, 但有些片段仍然连接在一起, 形成交叉结。
⑤终变期: 染色体高度螺旋化, 核仁解体, 核膜消失, 纺锤体形成, 交叉结数量减少, 向染色体端部移动, 称为端化。
(3)中期 I
每条染色体都排布于赤道面两侧,动粒与纺锤体动粒微管相结合,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定位于染色体同一极, 称为联合定向。
(4)后期 I
同源染色体分离, 向细胞两极移动, 但着丝粒不分开。
四分体中, 每条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
(5)末期 I
细胞质分裂, 染色体解聚, 核仁、核膜重现, 形成两个子细胞, 染色体数目不变。
3.减数 II 次分裂
(1)间期 II
减 I 与减 II 之间的间期 II 间隔极短甚至没有, 且不进行 DNA 的合成。
(2)分裂期 II
与有丝分裂过程类似, 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末期五个时相。
通过一次 DNA 复制与连续两次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 细胞的一半。
一个精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
一个卵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子与三个极体。
4.减数分裂的意义
(1)使有性生殖生物染色体数量与特征保持世代间相对稳定。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有 性生殖时通过配子结合的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使染色体数目恢复与体细胞相同。体现出稳 定性。
(2)使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增加, 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
无需突变, 增加遗传多样性的方式:
①减数分裂中, 同源染色体随机分配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增加配子染色体的多样性。是基因的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②减数分裂中,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 DNA 片段。
同源重组, 为形成新的等位基因创造条件, 是基因的连锁互换定理的基础。
③精子、卵子的自由结合。
11.3 细胞增殖的调控
一、 细胞增殖调控系统的组成
细胞周期成熟促进因子(MPF)=周期蛋白(cyclin)+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
1.细胞周期成熟促进因子
细胞周期成熟促进因子(MPF)是一种于 G2 期形成, 诱导细胞进入 M 期的细胞周期 调控因子, 由两个亚基构成。
调节亚基: 周期蛋白
催化亚基: 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2.周期蛋白
周期蛋白(cyclin)通过与 CDK 结合来活化激酶活性,从而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其含 量在细胞周期中呈现周期性变化。
3.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有激酶活性, 通过将靶蛋白磷酸化, 从而调控细胞 周期。
二、 细胞增殖调控概述
1.检验点的概念
细胞周期中各个时相严格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存在一些特殊的事件,当某一事件出现 差错时,细胞会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细胞周期停止,待条件成熟后再从一个时相进入另一个 时相。这种特殊的检验性事件称为检验点。
2.检验点的类型
(1)G1/S,又称起始点、 R 点
检验环境是否合适, DNA 是否完整, 防止受损伤的 DNA 进入 S 期。
(2)G2/M
检验 DNA 是否复制完全,DNA 是否有损伤,细胞选择修复损伤、带伤分裂亦或自毁。 检验环境是否有利于分裂。
(3)中期/后期,又称纺锤体组装检验点
检验纺锤体是否组装完成, 所有动粒是否均与动粒微管结合。
3.检验点调控方式
CDK 是细胞增殖调控的核心,不同的周期蛋白与相应的 CDK 结合从而激活相应的激酶 活性, 从而将相应的靶蛋白磷酸化, 对不同时相的细胞周期进行调节。
细胞周期的调控是一系列检验点构成的调控网络实现的。
三、 G1/S 检验点
1.细胞生长的环境条件
(1)对于单细胞生物: 营养是否充足是其主要限制条件。
(2)对于多细胞生物: 除营养外, 还需要周围细胞分泌的促进因子。
有丝分裂促进因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受体胞内结构域交叉磷酸化,从而激活 Ras途径。
活化的 CDK2-cyclin E 将靶蛋白Rb 磷酸化,促使 Rb-E2F 复合物分离,E2F 作为转录因 子,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介导表达 cyclin E,从而使更多的 CDK2 活化。当达到阈值时, 细胞进入 S 期。
若 Rb 由于突变而失活, 则 Rb 蛋白失去抑制 E2F 的作用, 细胞无需外源刺激即可大量 合成cyclin E,使细胞增殖失去调控, 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2.若 DNA 受到严重损伤, 无法修复
(1)对于单细胞生物
通常选择带伤继续分裂, 因为其细胞死亡即意味着个体死亡。
(2)对于多细胞生物
自发进入细胞凋亡模式
①蛋白酶体途径
DNA 损伤部位募集 ATR、ATM ,使 chk1 、chk2 激酶活化,进而使 cdc25A 磷酸化,被 蛋白酶体水解。
而 CDK2-cyclin E 需要 cdc25A 催化才有活性, 故细胞将停在 G1 期。
②p53途径
正常细胞中 p53 会被泛素化途径降解, 含量很低。
当 DNA 受到损伤时,损伤部位募集 ATR、ATM,使 chk1、chk2 激酶活化,从而使 p53 磷酸化。
磷酸化的 p53 不再降解, 进入细胞核, 作为转录因子促使细胞表达 p21 ,p21 与 CDK2-cyclin E 结合使之失活, 细胞停留在 G1 期。
若 p53 由于突变而失活, 则细胞周期不停止, 细胞带伤复制, 极易发生癌变。
四、 G2/M 检验点
决定细胞是否分裂, CDK1-cyclin A/B。
cyclinA/B 于 G1 晚期开始合成, 到 G2 早起含量达到峰值。
随着细胞中cyclinA/B 浓度达到阈值, CDK1 被激活, 并一直保持到 M 期中期。 CDK1 使组蛋白磷酸化, 从而使染色质螺旋化。
CDK1 使核纤层磷酸化, 从而使核纤层解体, 核仁、核膜消失。
CDK1 使细胞骨架磷酸化, 从而使微管解聚。
五、 中期/后期检验点
1.若所有动粒均被动粒微管捕捉
细胞分裂至中期后, cyclinA/B 通过泛素化途径被降解, CDK1 活性下降, 使受其影响 而磷酸化的靶蛋白去磷酸化。
当所有动粒均被动粒微管捕捉后, 动粒上的两组结合蛋白 Mcd2 和 Bub1 降解, cdc20 释放, 激活后期促进因子复合物(apC)。
apC 的活化与cyclinA/B 的降解, 促使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 apC 释放分离酶, 使染 色单体间黏连蛋白水解, 令染色单体相互分离。
2.若尚有动粒未被动粒微管捕捉
动粒结合蛋白Mad2 与cdc20 结合, 使 cdc20 无法激活 apC,细胞不会进入后期。从而 保证所有染色体都能排布于赤道面中央, 进而将染色单体平均分配给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