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7.建筑意匠
中国传统建筑群中的均衡对称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完全的轴对称,其差别在于一方面受阴阳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群不仅关注形式,尤其关注其内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建筑意匠
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实践理性区别于工具理性之处在于它包含着实践过程与认识主体的意志性因素,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中,大量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是通过试错法向前开拓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
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以追求天人协调为宗旨
统治者更是将承天命、顺天意作为其统治合法性及震慑百姓的理论基础,力图将人间的秩序模拟成通过天象观测所认识到的“天”上的秩序
士大夫也无不以探求天人关系,尤其是以天地之道来通达人道作为最高学问
作为中央、地方以至乡村的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与天及从属于天的下一个等级的若干神灵对话的场所,它们构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
州郡依其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来为其对应物,名曰星野
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自然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包含着“自”与“然”两个部分,即包含着人类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物质本体部分
在这种概念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中的其他要素是出于同样层次与地位上的,这既为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却也削弱了人对自然环境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营造活动时,中国古代与欧洲呈现出迥然两样的旨趣
欧洲的主要造园要素是作为对立物的自然之物
在中国却包容着更多的甚至作为主体与灵魂的人造建筑
欧洲园林程度不同的显示了人工管理、统治的特权的痕迹
在中国虽然树木也经过剪裁,却因不露痕迹和合于事物原来的特性与规律而被认为是“自然”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了中国古代人工环境的意境追求
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环境观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从远古直到明清,阴阳的观念在不同的思想学派诠释下获得发展,其中战国后阴阳家糅合了五行说及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使得阴阳学说十分庞杂,单叶豆连同阴阳说中强调有序、强调变化的思想一道,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认定了方位是有主从的
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互相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
这种有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并逐渐与车舆、服装等一样纳入到规范文化的要求中,且随着统治者强化等级制,维护黄泉至尊的需求日趋强烈而渐趋明确
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
内向型
古代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与以农立国的国情造成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和眷恋乡土,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
尚祖制
中国文化的早熟加强了文化源头的魅力与权威,建立在血缘联系与祖先崇拜基础上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祖制的威力,中国历史上的营造坛庙宫室城池的活动充满了对祖制的考察和推测,这种对祖制的遵奉与营造活动中器用性部分的失考与失传结合在一起,使得营造过程长期处于沿袭前代技巧而稍有突破的状态
只有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动,中国建筑才会有稍大的变革
中庸
中庸、中和。即在对立的两种选择中妥善把握,反对固执一端,反对失于偏颇
这种机制使得中国建筑在整体上不曾出现欧洲建筑史上那种跌宕起伏的变化,始终沿着量变与渐变的方向走到了近代
选址与布局
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近水利而避水患
接近水源但是地势要高于洪水位
防卫性好
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以为固
交通畅通
供应有保障,在较大的消费性城市尤为重要
注重小气候
理想的景观模式
对于古代的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下,不存在作为纯粹的形式美的景观,而是将景观与人事相联系,与人的理想相联系,尤其常因“人杰”而感“地灵”
有良好的环境主体
即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一定期望值,这是对社会环境的选择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
从大禹治水的时代开始,历史就记录了古代中国人在认识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调整与改造自然环境的业绩
为了形成理想中的景观模式,村镇、城市常常在某些方位营建楼阁与风水塔
除了包含着对方位的迷信外,也包含着对重要视觉焦点在视线上要有所望及心理上有所像的规划考虑
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秩序
由于木结构的构件呈线状,规模生产时构件为直线型杆件
又由于中国文化中“两仪生四象”、“天圆地方”的观念影响,木结构建筑的平面形状,除了表达与天有关的建筑及园林可用圆形,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采用矩形或矩形的组合
同构关系与自然秩序
在自然秩序与均衡对称秩序之间,在同构关系与几何关系之间并没有一跳截然划开的界限
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
由于中轴线作用的不断加强,虽然晚期的建筑空间在尺度上小于早期,但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变化却更为丰富
古代在处理大型建筑群的尺度时,运用了“势”和“形”两个概念
审美与建筑设计
实践理性精与建筑审美趣味
发端于礼乐传统的华夏美学同样充满着实践理性,与欧洲古典美学相比,缺少狂欢与情感奔泄,既注重感情的表达,也注重感情的节制
形式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对复杂图形呈现不同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对简单几何形与简单的秩序的相同追求
形式美在中国的特色
它从属于中国礼的秩序要求
遵循实践理性原则
含蓄性与模糊性
空间与屋顶艺术
建筑虽与书画文学有相通之处,从而可以借用书画文学中的概念与手法,但建筑毕竟是三度的,即它有自身的特殊矛盾性,这又是书画等无法比拟的
空间层次
屋顶
中国楼阁中屋顶的组合,就是为了照应各个不同方向的审美趣味而产生的,离开了由上而下的设计思维程序是不可能完成的
模数制与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模数制的特点
直接为礼制所要求的等级制服务,通过提高材等加大重要建筑的安全系数来提高建筑等级
为设计和施工者保留了充分的灵活性,这主要反映在对构件断面做出规定,二队构件长度不作规定或很少规定
地域文化和建筑的乡土性
中国建筑不仅有历时性的变化,显示了汉之古拙,唐之雄达,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官式建筑形制化的特点,更存在着共时性的地域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