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该思维导图是人民版 高中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概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 变的脉络。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正统地位的形成与发展
初步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产生的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
政治: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社会:诸侯竞相招贤纳士,文化氛围宽松
士阶层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
主张:仁、礼、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孟子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本善
荀子
主张:知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本恶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治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变法革新、以法治国
道家
老子
主张:“道”是世界本源、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齐物论、逍遥论、人与天不相胜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兵家
孙武、孙膑
意义及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沉重打击时期
秦-焚书坑儒
确立正统时期
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
汉武帝时期国富兵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董仲舒与新儒学
含义: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道、法、阴阳家的学说
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既含有君权神授,又含有灾异警示
提出“三纲五常”理论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思想:将儒学确定为官方正统
教育:中央设立太学和地方设立郡国学校,设立五经博士官
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影响
有利于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和稳定社会统治,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儒学成为学校必修内容和朝廷选官用人的考查标准,确立中国传统他文化的主流的地位
遭受挑战时期
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
佛、道思想的迅速传播,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失去正统地位
隋唐-三教并行
三教并行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恢复官方正统地位
宋朝-宋明理学
唐宋儒学家为恢复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的思考和探索
概念
儒学糅合佛道思想,结合人生的现实关怀,将传统儒学构建为以天理为核心的哲学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
本体论:“理”是万物本源
方法论:格物致知
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
本体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方法论:陆九渊“发明本心”,王阳明“致良知”
特点
世俗化,思辨化
意义
积极: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来重要作用。
消极:强调纲常名教,名分等级,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创新发展时期
明清-活跃的思想
经济: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阶级:新兴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要求发展商品经济,反对封建束缚
思想:理学束缚压抑人性,日益陈腐僵化,八股取士,西学东渐等
离经叛道的李贽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经世致用的顾炎武
批判君主专制的黄宗羲
思想的相同点
政治上:反君主专制
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
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
评价
作者:紫阳县毛坝中学赵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