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检验技术 红细胞白细胞造血检验
血液学检验技术 红细胞检验 白细胞检验 造血检验,本章思维导图对上述知识点进行了大致的梳理,欢迎参考。
编辑于2022-01-14 17:30:02血液检验技术
造血检验技术
血象骨髓象检验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粒系
胞体规则 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
圆形-椭圆形-半圆-肾型-杆状-分叶
胞质
无颗粒-出现非特异/特异性颗粒-非特异性颗粒消失
嗜碱性逐渐减弱
演变阶段
原始粒细胞分为I型和II型(有少量颗粒)
中幼粒细胞 出现特异性颗粒
晚幼粒细胞 划分依据(胞核凹陷程度/胞核假设直径)
<1/2晚幼粒 >1/2杆状
四种颗粒
非特异性(嗜天青)
较中性颗粒粗大 紫红色
中性颗粒
量多 细小 淡紫红色
酸性颗粒
量多 粗大 橘红色 大小一致
碱性颗粒
量少 最粗大 深紫色 大小不一
红系
胞体
圆形或类圆形
原始及早幼可见瘤状突起
胞核
圆形 居中
胞质
无颗粒
演变阶段
原红:油墨画蓝
早幼红:深蓝 核仁模糊或消失
中幼红:嗜多色性(合成血红蛋白)
晚幼红:出现炭核
深蓝色-淡红色
单核系
胞体
较大 可不规则或伪足状突起
胞核
大且不规则 扭曲折叠 核染色质疏松
胞质
毛玻璃样 量多 灰蓝色 可有空泡 粉尘样颗粒
淋巴系
胞体
小 圆形或类圆形
可见凹陷或切迹
胞核
圆形或类圆形
胞质
少 呈蓝色或浅蓝色 大淋巴有颗粒
浆系
胞核
圆形 偏位
胞质
丰富 深蓝色 有空泡和核旁淡染区
火焰细胞
胞质均呈红色或边缘呈红色的浆细胞
鉴定:注意与中幼红 小淋巴 成骨细胞(个头大)鉴别
巨核系
胞体
巨大 不规则
胞核
成熟后高度分叶且重叠
胞质
极其丰富 大量细小颗粒
鉴定:与破骨细胞鉴别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步骤
血涂片制备 染色 计数分类 计算结果 血涂片特征描述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适应症
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分类异常
不明原因发热、肝大、脾大、淋巴结肿大等;
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疽、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
血液病定期复查、疗效观察
其他:骨髓活检、细胞免疫分型、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查、细胞培养、微生物培养等
骨髓穿刺方法
部位选择
①骨髓腔中红髓丰富的地方
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
③应避开重要脏器
髂骨上棘(最理想)胸骨 胫骨
标本质控
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
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
③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
<0.3ml
不合格标本
骨髓完全稀释
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外周血(有核细胞分类与血涂片完全一样
骨髓部分稀释
抽出的骨髓混有外周血(骨髓小粒 油滴少 有核细胞 特有细胞少
骨髓干抽
抽不出骨髓液或得到少量血液(常见于骨髓纤维化
正常骨髓象分析
增生程度
每高倍镜视野有核细胞数 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极度活跃
>100 1:1
白细胞
明显活跃
50-100 1:10
增生贫血
增生活跃
20-50 1:20
正常骨髓
增生减低
5-10 1:50
慢性再障
极度减低
<5 1;200
急性再障
各细胞占比
粒红比值 (2-4);1
正常:红白血病 AA MM 骨髓转移癌
增高:粒白血病 感染 纯红再障、
降低:粒缺 增生性贫血 真红细胞增多症
红系占比20% 粒系50% 淋巴20%
原始粒细胞<2% 单核细胞4% 浆细胞2%
细胞化学染色
MPO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原理:二氨基联苯胺法
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染色反应
粒细胞
分化差的原始粒阴性
苏丹黑B染色 原粒+
分化好的原始粒-中性成熟粒细胞+ 逐渐增强
嗜碱-- 嗜酸强阳性
单核细胞
阴性或弱阳性 弥散状分布
其他
粒系 红系 巨核 浆细胞 阴性 吞噬偶尔阳性
临床意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PO需<3%
阳性率≥3%: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常阳性,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呈强阳性,为(+++)~(++十+)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常呈阴性和弱阳性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阴性和阳性
NAS-DCE(氯乙酸AS-D萘酚酯酶)
原理:偶氮偶联法
又称为特异性酯酶、粒细胞酯酶
染色反应
粒细胞
分化差的原始粒阴性
分化好的原始粒-中性成熟粒细胞+ 逐渐增强
嗜碱+ 嗜酸阴或弱阳
单核细胞
大多为阴性 单个为阳
其他
粒系 红系 巨核 浆细胞 阴性 肥大细胞阳性
临床意义
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呈阳性或阴性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呈强阳性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几乎均呈阴性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阳性和阴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时呈阴性
NSE非特异性酯酶
偶氮偶联法
NSE 需同时做氟化钠( NaF )抑制试验,用于观察 NaF 对阳性结果的影响
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阳性且较强(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呈强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时是阳性(部分被氟化钠抑制)
PH分类
酸性
酸性α-醋酸萘酚脂酶
碱性
α-丁酸萘酚酯酶
中性
α醋酸萘酚酯酶 醋酸AS-D萘酚酯酶
PAS过碘酸﹣希夫反应
又称糖原染色
正常情况红系均呈阴性
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多呈弥散状阳性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细颗粒状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呈粗颗粒、块状阳性
红细胞疾病鉴别
+见于红血病 红白血病 骨髓异常增生
-见于良性疾病 缺铁贫 地中海贫 再障 巨幼贫
戈谢细胞呈强阳性,尼曼﹣匹克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偶氮偶联法,
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中,故标本为新鲜的血涂片
NAP 积分是计数100个中性成熟粒细胞
积分增加
细菌性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急变期)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某些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积分下降
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症等
ACP酸性磷酸酶染色
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
B淋巴细胞 慢淋
铁染色
普鲁士蓝反应
细胞外铁
观察骨髓小粒
正常人+-++
细胞内铁
观察100个中、晚幼红细胞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幼红细胞中 铁颗粒5颗以上,且围绕核周三分之一以上者
正常人为I型
用于缺铁性贫血(减少)和铁粒幼细胞贫血(增多)的诊断
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幼粒 >有核红细胞15%
不明原因贫血 铁染色为首选检测 可➕做PAS NAP
白细胞检验技术
粒细胞/单核细胞功能检查
墨汁吞噬试验
机体免疫功能和吞噬功能的筛查试验
细菌吞噬试验
检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验
驱化功能检验
NBT还原试验
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功能
粒细胞动力学检验
3H-TdR测定
泼尼松刺激试验
反应骨髓中性粒细胞贮存池容量
肾上腺素刺激试验
反应细胞在边缘池 循环池分布情况
淋巴细胞功能检查
红细胞检验技术
溶血的一般检验
红细胞寿命
诊断溶血性贫血最有力的依据,但临床上很少开展
临床意义
溶贫 再障均缩短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延长
缺铁性贫血 大多正常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FHb )
判断血管内溶血的常规筛选方法
敏感性不如结合珠蛋白
血清结合珠蛋白( Hp )
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FH 与结合增多,使 Hp 消耗性下降
严重血管外溶血及严重肝病等也使 Hp 下降
Hp 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
当 Hp 耗尽时, FHb 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阳性提示严重血管内溶血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称为 Rous 试验,采用普鲁土蓝反应的原理
诊断慢性血管内溶血
溶血初期只出现血红蛋白尿 上皮细胞未脱落 含铁血黄素-
铁代谢检验
血清铁蛋白( SF )
判断体内铁储存铁最可靠、最敏感的指标
与骨髓铁染色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
SF (时相反应蛋白)可作为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辅助诊断指标
血清铁测定
血清铁( SI )指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
生理波动大,受炎症和感染等影响,故不能准确反映机体铁贮存量情况
血清总铁结合力( TIBC )
转铁蛋白( Tf )能与铁结合的总量
间接反映转铁蛋白的量
TIBC 增加见于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清转铁蛋白( sTf )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sTfR )
不受妊娠、炎症、感染、肝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等影响
红细胞内铁缺乏的可靠指标
叶酸 维生素B12测定
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测定
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
红细胞叶酸不受叶酸摄人状况的影响
对判断叶酸缺乏更有价值
由于维生素 B 缺乏时,红细胞叶酸也会降低,故不能鉴别叶酸缺乏还是维生索 B
血清维生素 B 测定
对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进行病因分析时常需与叶酸同时测定
红细胞膜缺陷检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中抵抗力情况的一个半定量试验
间接反映了红细胞膜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
脆性增加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HS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HE )和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
脆性减低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 HbC 、 HbD 、 HbE 病)、低色索性贫血、阻塞性黄疽及脾切除术后
自身溶血试验
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膜蛋白电泳分析
高渗冷溶血试验
红细胞在不同浓度高渗缓冲液中,从37℃水浴后立即置于0℃水浴一定时间的最大溶血率
降低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异常血红蛋白病
升高
HS时溶血率明显增加,是 HS 的筛选试验之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C-6-PD)活性测定
红细胞内G-6- PD 可催化葡萄糖-6-磷酸转化成6-磷酸葡萄糖酸,同时使反应体系中的 NADP *还原成 NADPH ,测定34Onm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计算出G-6-P活性
定量试验,对G-6- PD 缺陷症诊断的特异性和感度较高
丙酮酸激酶PK活性测定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验
抗球蛋白试验
阳性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 )
冷凝集素综合征( CAS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PCH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溶血性输血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类风湿关节炎等
冷凝集素试验
血中的冷凝集素(为 IgM ),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0型红细胞或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阳性
冷凝集素综合征,流感、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淋巴瘤等
冷热溶血试验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PCH )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冷反应抗体即D- L 抗体,其在20℃以下(常为0~4℃)与红细胞结合,同时吸附补体但不引起浴血,当温度升至37℃时补体被激活而发生溶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有关检验
确证试验
CD59和CD55检测
PNH患者红细胞和白细胞膜上CD59、CD55分子的表达量下降
酸化血清溶血
筛查试验
蔗糖溶血
毒蛇因子溶血
含铁血黄素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