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风景游憩地规划与管理理论
风景游憩地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总结,包括风景游憩地和自然资源保护体系、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逻辑、分区模式比较、生态管理理论等。
编辑于2022-01-19 09:56:41风景游憩地规划与管理理论
风景游憩地和自然资源保护体系
风景游憩地
概念:以自然景观为主导景观特质的游憩地域。研究重点是在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区域内导入人类的游憩活动时,所产生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重要性:游憩区数量、游憩使用量增长//自然地域成为游憩地,被烙上人类文化的印记//激增的游憩使用使得风景特质遭到破坏//试图平衡 环境特质保护 和 游客游憩体验需求//达到对风景旅游地之规划、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的目的。游憩地是人与自然之间依存和冲突关系的集中体现。
分类方法
以游憩活动类型为导向
植物园、动物园、猎场、牧场、泳场
以风景资源要素为导向(主要分类导向)
沼泽/湿地、河流、湖泊、海洋、森林/山峦、牧地/农地
相互关系
风景游憩地是自然资源保护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自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职能(游憩、教育)
自然资源保护体系
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体系
自然保护区
概念: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栖息地、珍稀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地区、重要的水源地等/划出界限并加以特殊保护的地域。
国土面积9%
分类(三类九种):
自然生态系统类
森林
草原与草甸
荒漠
内陆湿地及水域
海洋和海岸
野生生物类
野生动物
野生植物
自然遗址类
地质遗迹
古生物遗迹
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风景名胜区
概念: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自然、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游览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和管理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法定系统+遗产系统)(国家级+省级)
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里的定义
相关概念
风景名胜资源: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没有谈文化与科学价值)/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也称风景资源、景观资源、景源。
景源: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和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历史遗址、革命纪念地、园林、建筑、工程)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
风景名胜区规划
为保护培育、合理利用、经营管理好风景区/发挥其综合作用/促进风景区科学发展/进行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经相应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的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统一管理风景区的基本依据,具有法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定时期内的系统性的优化行动计划的决策过程
选择目标的程序、各方兼顾的价值谈判
性质:综合性的国家遗产资源 保护、建设、管理事业
规划发展目的:
资源保护、游憩利用、发展经济
特征:以自然为基底/中国文化与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双向建构关系/中国”天人合一“传统人文主义自然观的完美实践典范/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
特点:
资源综合性
不是单纯的遗产,原住民也要生产、生活、发展
管理综合性
场所精神、非物质的气氛、气质、特征
协调综合性
展示什么
保留什么
加入什么
影响广泛性
多学科协作
化石
相关科学:自然科学性、社会科学性、经济与管理科学、工程科学
IUCN/WCPA保护地分类(北美分类、属第五类)
国土面积2.23%(2019年)
美国联邦自然资源保护体系
国土面积28%
四大机构
森林管理局
农业部
土地管理局
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
内政部
特别体系
国家原野地保护体系
国家原野型和风景型河流系统
国家步道系统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逻辑
资源和基础资料调查
测量资料
地形图
小型风景区(<20k㎡)1:2000-10000
中型风景区(<100k㎡)1:10000-25000
大型风景区(<500k㎡)1:25000-50000
特大型风景区1:50000-200000
专业图
航片
卫片
遥感影像图
地下岩洞与河流测图
地下工程与管网测图
...
自然与资源条件
气象(特殊景观、佛光等
水文
地质
自然资源
生物
水土
农林牧
能源
矿产
风景资源
自然景源(武陵源石英砂岩地貌,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其垂直生物多样性,武陵松、珙桐、猕猴等
人文景源(园景、建筑、胜迹、风物)石窟等
文化景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咬合关系,缺一不可)武当山回龙观、八仙观、元和观、磨针井、乡村文化景观
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
历史文化(人也是载体
人口资料(人口、人均收入、外出务工比例
行政区划(风景区内的乡镇、村落
经济社会(保护的同时经济也要发展
企业事业
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
交通运输(国道、省道、铁道、航空
基础工程(水、电、防灾、环卫
旅游设施(索道、酒店、游客中心
土地与其他资料
土地利用(性质
建筑
环境资料
望闻问切
资源调查方法
文献、档案
广泛检索
归档分类
阅读研究
现场、问卷、访谈
问卷设计
不超过两页
分类,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
分版块,条例清晰
字号字体
现场及时处理问卷,发现问题、修订+追踪访谈
访谈
结构式访谈
集中调查对象
提出讨论问题
调查员记录、答疑
半结构式访谈
观察、自省
历史资料与现实的冲突(好的还是坏的)
文献与现实感知的比对(差异来自哪里)
规划研究者最重要的技能和素质
反复挖掘场地基底以后对于未来规划的把握
spss
风景资源对象与理论视野:价值观
环境哲学
资源评价与分析
资源对象及其价值等级评价
资源空间分布与范围
资源价值的保护状况
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总体部分
总则
范围、性质、功能分区(范围与性质
范围
原则:风景资源完整性、行政管理可行性(可设立外围影响区)
边界划定
风景资源完整性
管理的可操作性
性质定位
风景区最重要的风景资源对象及其性质
全面、准确地描述(独有的,最重要的风景资源对象)
风景区价值和等级地位
解说主题与解说规划
根据性质定位
(原规划评价)
保护对象评价
规划结构评价
规划分区评价
设施分区评价
交通格局评价
实施现状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多学科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发展战略、总体结构
景区分区(不覆盖风景区100%)
功能分区(不损害资源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围绕保护、展示、解说、体验、利用可持续发展)
特别保存区
风景游览区
风景恢复区
风景控制区
旅游服务区
复合型、重叠性
现:核心区要占30%
容量与人口(规划目标、容量与规模)
容量
生态
社会心理
设施容量
管理能力
管理分区
专项部分
保护培育规划
游赏规划
设施规划
居民社会调控与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分期发展规划
容量构架
风景游憩容量:支持游人维持一定游憩品质的能力极限
风景游憩容量研究历程
1963 lapage提出游憩容量,与实质环境相关联,但本质是一种心理体验
困境:1、活动形态的千姿百态会改变对对环境的冲击程度。2、不论从生态还是社会角度,游憩使用量往往不是最主要因素,与游憩者的行为嘻嘻相关。3、不同的经营目标会导致游憩容量的不同,游憩容量不是一个待发现的固定不变的值(ROS)
LAC诞生
关注点从生态容量转移到“可接受的、所需求的环境和社会状况
规范性而非技术性研究
生态管理理论
概念: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监测来研究生态进程和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政策、法规进行调控,使供给和需求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手段。
游憩容量构架
实质容量
(可开展活动的空间的)人均面积
人均道路长度
设施容量
(设施总量/人均设施需求量)*周转率
如停车场等
社会容量
游憩行为相互冲击的心理承受极限
涉及方面
实质资源质量(植被、生态景观)
经营管理水平(垃圾、污染物、游憩序列、设施水平)
游客心理状况(期望、个体团体社会经济性质)
生态容量
自然环境中各要素对冲击的承载极限
涉及方面
对生态的认知程度
价值取向
容量研究的意义、启示
资源管理重点在于“资源”也在于“人”
并没有一个固定容量等我们去发现,它与人们的价值取向、游憩方式有关
容量研究对管理经营目的有反作用
分区模式比较
风景名胜区分区体系
几大分区关系
功能区划分
景区划分(按景观、游赏特征
保护区划分
生态保护区
必要研究、防护设施建设
禁止游人进入
自然景观保护区
必要步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
控制游人进入、禁止机动交通进入及其设施建设
史迹保护区
必要步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
控制游人进入,禁止无关人文设施建设、禁止机动交通进入及其设施建设
风景恢复区
必要的恢复技术和设施
分别限制游人和居民活动,禁止无关项目与设施
风景游览区
适度资源利用、欣赏游览
分级限制机动交通及旅游设施,分级限制居民活动
发展控制区
特点与弊病
分区体系多样,针对不同要求和对象
分区之间界线模糊
发展控制区失去缓冲区概念,使整个风景区失去控制
分区体系不具备实质管理条例,地块管理多头、缺乏力度
国家公园分区体系
美国国家公园分区体系
自然区
旷野区
环境保护区
特别自然景观区
研究自然区
文化区
保存区
保存与适度使用区
纪念区
公园发展区
管理发展区
教育解说发展区
游憩发展区
景观管理区
特别使用区
商业用地
采矿用地
工业用地
畜牧用地
农业用地
林业用地
美国ORRRC分区模式
原始区
特殊自然区
自然环境区
一般户外游憩区
高密度游憩区
历史文化遗址
加拿大国家公园分区制
特别保护区
原野游憩区
自然环境区
一般户外游憩区
高密度使用区
日本自然公园分区模式
特别地域
特别保护区
I级特别区
II级特别区
III级特别区
海中公园地区
普通地域
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70s
实质:架构游憩体验与实质环境的桥梁
ROS理论内容
概念:通过对特定实质环境中的游憩活动环境的组合,提供一系列多样化的游客所需的游憩体验,是一个规划、管理、研究的构架。
ROS基本前提:
基础概念
游憩:非强迫性时间段内所获得的的具有实质价值的人类体验
游憩的实质是非强迫性时间段内所获得的具有实质价值的人类体验,不只是简单的游憩活动的参与,而是心理体验
游憩规划的目标:提供高品质的户外游憩体验,进而对社会产生效益
多样化的游憩机会是实现高品质游憩的唯一途径,是社会平等的体现
ROS只关心高度依赖于环境因素(打麻将之类不算)和活动因素的游憩体验
游憩机会是由实质资源状况和游客体验需求共同界定的
不同活动和情境组合可以使序列获得不同体验
ROS认为游客知晓自身需求并知道如何选择
享受自然
降低压力
子主题
要旨:
在xxx地方做xxx,以得到xxx
1、将游憩物、游憩服务和游憩机会划分为活动机会、环境机会、体验机会//分别反应游憩行为、游憩环境、游憩体验
2、四大游憩机会类别(按资源环境):原始、半原始、半现代、现代
3、六大:原始、半原始无机动车、半原始有机动车、乡村、半乡村、都市和现代
要管理的要素(从现代到原始)六大经营要素
1. 可达性
高速公路——崎岖不平的小路
机动车——马匹、步道
2. 非游憩资源的利用
大致相融——不相容
3. 现地经营
改变程度广泛——无开发
改变明显性 高——低
改变复杂性 高——低
设施舒适方便——无设施
4. 社会互动
经常有人群接触——无人群间接触
5. 可接受的冲击程度
6. 可接受的管制程度
4、游憩环境
实质环境
生物、历史文化、人工设施
社会环境
使用者及其行为、偏好(演讲者需要人多,节庆需要热闹)
适度的crowd
管理环境
六大游憩机会经营要素
可及性
非游憩资源使用
现地经营管理
社会互动
可接受的冲击程度
可接受管制程度
研究重点:
认识到实质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游憩体验造成影响
重视游憩体验的人群和特定环境之间的关系
结合起游憩环境三个层面:实质环境、社会环境、经营管理环境
相应地提供一系列多样化的游憩组合机会
使管理目标和游客市场相结合,引导出一个规划和经营管理系统
游憩机会和游憩体验关系:
游憩机会是方法、游憩体验是目的,提供多样化的游憩机会是为了让大众有机会去享受各种不同的游憩体验(四层次体验:为了活动、为了某种情境、为了追求某种心理需求、有效益的)
ROS目标:由游憩体验着手,引导出规划和经营管理操作系统
ROS运用
处理环境的“不协调因素”,(通过恢复原有机会类别或引导转化为新的游憩机会类别)发挥经营管理功用
引导游憩资源规划和分配
预期经营管理结果,可以确定经营目标、鉴定管理执行成果
引导管理指标体系
直接进入游客解说系统
ROS意义
提供清晰、系统、开放的构架,整合实质环境要素,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
联结游客使用需求和管理者资源供给,使得目标市场、规划、管理三位一体
对于我国风景游憩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积极重要的借鉴作用。
修改,按照片
LAC(limits of accetable change)80s
监测的重要性
识别存在的和需求的状况
提高公园和资源管理者的责任
促进使用者对政府部门的支持
识别提高的需求
为更好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反馈
目标:LAC系统构架是要为/自然荒野地域的/风景游憩利用/建立规划和管理的操作步骤,使得该地域的自然和社会状态达到所设定的可接受标准,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环境统筹效益。
LAC理论内容
研究前提(基本假设):只要有游憩使用,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游憩冲击,自然会产生环境改变和社会改变(关键是这种改变控制在什么样的程度以内是可以被接受的)
重点转变:将注意力由“多少使用量”转换为“什么样的改变是可以接受的”
意义
关注人们所追求的状态,而非游憩使用本身
把游憩容量的研究 从生物-实体研究 向 人文社会研究 渗透
容量的确定过程已不可能是一种机械的、可运算的过程
游憩容量:在既定目标和管理资源下,支持游人一定游憩体验品质的承载力极限
生态方面(植物、动物、土壤)
实体方面(地形、空间、设施)
社会方面(心理、美学)
LAC规划程序
四大方面
制定量化标准,用可测量的参数衡量可接受的社会状况和资源
分析现状和已被接受的状况之间的关系
鉴别为维护可接受状况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监测和效益评估
九大步骤
1.鉴别重要区域、议题
有特殊科教、游憩、历史文化价值的对象
濒危物种栖息地
公共活动
相邻地块
2.界定游憩机会类别
原始、半原始无机车,半原始有机车,乡村,半乡村,都市与现代
考虑冲击类别、冲击严重程度、冲击影响范围、冲击现象
3.选取指标
自然资源:水质、空气、动植物数量、种群丰富度、土壤板结度
社会资源:孤独感、每公顷使用人数、人均用地、游憩成本、公共服务设施
4.全面调查
5.制定可接受标准(量化)
有逻辑、分等级
尽可能清晰
专业评判+公众参与
6.鉴别各种游憩机会类别的替选方案
7.鉴别各种替选方案的经管方式
8.评价并挑选一个最佳方案
9.付诸实施、持续监测
VERP(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ducement)结合版90s
1992Arches国家公园测试
目标:为规划者、资源管理者提供高效的引导
重要性陈述:风景区的最主要特质
游步道在核心区内单独设线型分区
生态管理理论
生态管理
目标:确保生态的可持续性
概念: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监测来研究生态进程和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政策、法规进行调控,使供给和需求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手段。
前提
以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价值观
有健全的生态模型和认知
有对生态系统复杂性、联系性的认知
有对生态系统动态特征的认知
有对系统规模和内在联系的认知
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可适应性和可解释性
基础(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功能取决于
结构形态
生物多样性
提供最基本的生态作用
提供系统抗干扰、从干扰中恢复的能力
提供对环境改变的长期适应能力
完整性
生态系统具有时空动态性
生态学理论已经从生态平衡和稳定转向不平衡和动态
生态管理实践——原野地生态威胁理论
原野地属性
原野地属性的潜在威胁
原野地属性冲击研究矩阵
游憩活动对生态属性的冲击
1. 步道和设施建设
2. 对植被及土壤的践踏
3. 游憩使用造成的水污染
4. 游憩活动对动物的无意识骚扰
5. 外来物种的引入
6. 游憩放牧
7. 野营烧烤
游憩生态冲击的管理
1. 游憩生态容量:自然环境中各要素对冲击的承载极限
对生态的认知程度
价值取向
2. 生态容量的动态控制
不断变化的而非静态平衡
不断改进
非线性
整合性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总规
总体部分
总则
现状分析与评价
著名景观
峰、涧、岩、洞
武当
武当动八景
武当静八景
游客来源
游玩动机
居民经济来源
居民满意度
原规划
合理性
定位的特征没有指出,独特性
重山岳,轻水域
SWOT分析与重大议题鉴别
风景特质与内涵:仙山琼阁
解说主题
整治核心、重组山下、挖掘东西
资源评价
专项部分
主题性质
分区、结构
一横一纵、一城一环连数村
景区分区
管理分区
游憩主题
现:核心区要占30%
专项
城区调整建议
看文献
完整传承、永续利用、强调人与自然
IUCN保护地分类
I. 自然保护区
a. 严格的自然保护区
b. 自然保护区
II. 国家公园
III. 自然遗址
IV. 生境/物种管制区
V. 景观保护区
VI. 资源保护区
杰出价值
景观遗产
主观感受
文化透镜
中国传统自然观
人文自觉精神
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儒道互补:中国自然观的人文、伦理、政治、艺术、宗教性
赋予自然的人文、伦理、政治、艺术、宗教性
遗产景观与风景名胜区特性及特点
遗产
重要、珍贵、有纪念意义(对谁?)
世界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景观(中性词)
人与自然长期作用的结果
无形的
宗教、科学、艺术、哲学、情感。。。
有形的
资源利用、生活聚落、宗教礼制、艺术创造、生产生存。。。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文化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共同体)
人类设计 人类对自然最高的创造片段
各园林等
有机进化的景观,对自然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生存智慧、生物文化多样性
哈尼梯田
关联性景观(赋予象征意义文化意义)
澳大利亚“红石头
文化景观世界遗产:“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人与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相互作用
人与自然之间独特的精神联系
(思想与实践的典范、生存生活的智慧)
自然审美
经过艺术化后的主观感受
“美”不自然,说是“自然”就还没有“美”
风景名胜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条件)
中国最高:自然的艺术成就和人文思想,与西方不同
特征:以自然为基底/中国文化与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双向建构关系/中国”天人合一“传统人文主义自然观的完美实践典范/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
IUCN/WCPA保护地分类(北美分类、属第五类)
风景兼具自然和人文的属性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成正比
绪论:课程介绍——风景名胜区规划
课程安排
canvas
讨论题计分
没有大作业、不考试,平时成绩
相当于总规
课程历史
1960冯纪忠九华山风景名胜区规划
1979风景园林专业
1980s陈从周庐山风景区规划
1992风景旅游系 核心课程
课程目标
基本概念、职能、特性; 风总规方法和步骤、难点重点; 国际前沿和方法; 国情本土化思考
重点
风总规原理和方法
风总规编制标准和重点
主动学习、思考、综合判断、批判思维
学习方法途径
1、熟练运用endnote(notexpress)文献管理
格式设置规范
国家规范要找全
相关政策要有代表性(引用量——搜人——再搜文章)
2、严谨科学态度、批判性阅读和质疑
3、结合课程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