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埃及历史大事年表
对于上古时期埃及地区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总结整理,制作该思维导图,契合大学生历史学思维导图学习
编辑于2022-01-25 20:12:27埃及
概论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非洲猴东北部
区域划分:上埃及(河谷地区);下埃及(三角洲地区)
气候:干旱
居民:哈姆——塞姆语系
史料
1.希腊罗马古典作家著作
2.古埃及文字资料
3.古代埃及留下的各类遗迹和遗物
史学史:对古老埃及探索自古代开始,科学的埃及学现代才开始
上古埃及文化
文字:最早发明和使用文字
象形文字
文学:诗歌、短篇小说、神话、寓言、格言、祈祷文、教训、传记、战记等
科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建筑:金字塔、法洛士灯塔、卡尔纳克神庙等建筑
艺术:圆雕、浮雕、绘画等
宗教: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王权与神权结盟
时期
史前期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涅伽达文化
Ι时期(阿姆拉特时期)
时间:公元前4000-前3500年
特征:1.存在母权制残余,氏族部落首领权力在加强;2.王权萌芽,战争因素增长
ΙΙ时期(格尔塞时期)
时间:公元前3500-3100年
特征:1.私有制、阶级与等级分化出现;2.战争可能是频繁的;3.出现象形文字符号;
前王朝时期
时间:公元前4500-前3100年
早王朝时期
时间:公元前3100-前2686年(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
人物
美尼斯:1.埃及国家建立者、第一王朝建立者;2.建立城市-白城;3.远征北方三角洲
纳尔迈:1.希拉康波里国王;2.对尼罗河三角洲进行战争——后续诸王不断进行统一战争,最后完成统一
君主专制逐渐形成,王位世袭制国家机关产生
古王国时期
时间: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第三王朝至第六王朝)
经济
产业
农业:出现二牛一犁;大麦、小麦、葡萄等作物;技术原始
饲养业:牛、羊、猪、驴、鸡、鸭
手工业:建筑、制陶、纺织、运输、造船等;冶金业发展,可能已经进入青铜时期,冶铁技术可能很低
贸易:以物换物
经济支配:王室经济、神庙经济和官僚贵族奴隶主的经济占支配地位
子主题
土地关系
国家占有的土地
奴隶主集体占有的土地
私人占有的土地
官僚贵族占有的土地
农民占有的土地(无资料直接说明)
劳动者
麦尔特:主要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
勒麦特:无生产资料,地位很低
政治
神话王权倾向明显
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早王朝时期形成,古王国时期加强巩固)
体系:1.国王下设宰相以及各种大臣;2.存在法庭;3.军队
金字塔
第三王朝国王乔赛尔第一个修建,沂蒙赫特普设计
最大金字塔:第四王朝胡夫建设的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修建止于第二种间末期
衰落:第五王朝后逐渐衰落,地方贵族势力增强,第六王朝培比二世统治后——统一被贵族割据代替
第一中间期
时间:约公元前2181-前2040年
《教训》
来源:阿赫托伊(十三王朝国王)给自己儿子的诫训
内容
1.鼓吹君权神授
2.主张依靠贵族、大官
3.要求镇压人民起义和贵族叛乱
4.维持与南方的关系
目的:巩固统治
发展
1.分裂局面:各贵族割据1国,王国存在时间极短,场面混乱;爆发大规模人民起义
2.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赫拉克列奥波里于混战中逐渐兴起,统一北部三角洲和中部埃及(第九王超和第十三王朝)
统一:底比斯建立第十一王朝(在第十三王朝同时期),孟图荷特普二世统治时,灭亡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完成埃及统一
中王国时期
时间:约公元前2040-前1786年
阶级变化
成分
1.地方贵族为代表的的贵族奴隶主
2.涅杰斯:原为下层自由民,第一中间时期成为私有者阶级;中王国时期出现分化:土地占有者和奴隶主,权势上升\经济贫穷,权势微弱
奴隶人数增加
对外联系
贸易活跃,商业联系扩大:同巴比伦、叙利亚等
对外征服
发展
1.第十二王朝开始,阿美涅姆赫特对努比亚发动战争
2.辛努塞尔特一世多次向南方用兵
3.辛努塞尔特三世4次用兵努比亚,该时期埃及南方边界最后确定者
目的
1.掠夺土地人口和财富;2.掠夺西奈的铜矿和努比亚的金矿
内政与外交
王权与贵族斗争
1.第十一王朝撤换原喜乌特诺姆的诺马尔赫,但部分未动的诺马尔赫为代表的贵族势力阻碍王权加强
2.第十二王朝时期王权开始与地方贵族斗争,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划分各诺姆边界
子主题
社会矛盾
统治阶级与劳动者:财富分配不均
统治阶级
王权与地方贵族
王室内部:实行国王和王子共治的制度,王室内部动荡,矛盾尖锐
第二中间期
时间:约公元前1786-前1567年(第十三王朝至十七王朝)
事件
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社会秩序混乱
喜克索斯人入侵
公元前18世纪前后,喜克索斯人建立政权,逐步扩大范围——此期间埃及同西亚联系增强
反抗:第十七王朝国王卡美斯对喜克索斯人发动战争,收复份
新王国时期
时间: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
埃及帝国
埃及统一,取得民族独立后,各代君主逐步对外扩张
1.雅赫摩斯一世
2.阿蒙霍特普一世
3.图特摩斯一世
4.图特摩斯三世(此时起,国王被称为法老)
最终北至西亚,南至第四瀑布以外
统治
1.君主专制强化
2.国王下设宰相,宰相下设各事务机构
3,军队发展
4.征服地(以夷制夷),驻军与当地贵族统治
5.军事官僚机构
经济来源:1.国内人民赋税;2.战争掠夺与向征服地人民征收赋税
埃赫那吞改革
矛盾
王权与神权、神权与世俗奴隶主
事件
1.王后哈特舍普苏特将幼王图特摩斯三世贬至阿蒙神庙,自立女王,后图特摩斯三世依靠阿蒙神庙祭祀复位,夺回政权
2.阿蒙神庙势力增强,军队与官吏在权利和财产上的分配弱于神庙势力
改革
人物: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79年即位
时间:公元前1372年
内容概要:1.神的崇拜;2.神庙财产分配;3.首都位置与命名;4.铲除建筑上的阿蒙字样;5.国王改名;提拔中下阶层(涅木虎)任高官以推进改革
结果:遭到阿蒙神庙祭祀集团及其他祭祀集团、贵族反对,最终失败;王权与阿蒙神庙势力重新结合,但很难虎仔神权势力
经济
对外征服获得大量劳动力与财富
产业
金属冶炼:铸造法
纺织:亚麻、羊毛为原料,立式织布机
建筑业:埃赫那吞的新都、底比斯的卡尔耐克和卢克索尔两大神庙的主要部分
玻璃制造业:品类多样
农业:新的提水装置
商品货币关系:银用作价格尺度,出现真正商人
奴隶制
人数大量增加
奴隶来自俘虏与平民
主要占有
王室、神庙和少数官僚贵族奴隶主
特点
奴隶主要占有阶层为中下阶层
奴隶可能占有少量土地、财产,拥有家庭,但社会地位低下
奴隶起义(例)
时间:第十九王朝末
领导者:叙利亚籍奴隶伊尔苏
土地关系
主要占有者:仍为国家、国王、神庙和官僚贵族
贵族占有土地基本是任职所得的职田和兼并所得土地
交易
土地买卖现象稀少
经营方式以租佃为主
“涅木虎”阶层
构成:阶层多样,具有与贵族对立的社会意义
逐渐成为中小奴隶阶层
活动
经营王室土地
服务于军队
埃赫那吞改革时期,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涅木虎阶层利益关乎王权自身利益
衰落
争霸战争
埃及同小亚细亚强国赫梯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公元前15-前14世纪)
目标:争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
战役
1.决定性战役: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统治时进行,拉美西斯二世为此营建新都培尔-拉美西斯
2.拉美西斯在其统治第四年进行了一次预备性远征
结束
第十九王朝晚期,埃及连遭外侵和内争;王权于阿蒙神庙祭祀集团矛盾深化;发生伊尔苏奴隶起义;第二十王朝末,埃及丧失大部分西亚属地
公元前1085,阿蒙神庙祭祀赫利荷尔篡夺王位,建立第二十一王朝,新王国时期结束
后期埃及
时间:公元前1000-公元1000年代中叶(第二十一王朝至被阿拉伯人占领)
过程
1.铁器广泛使用,手工业发达
2.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促进阶级分化
3.第二十六王朝时期,埃及建立瑙克拉提斯等殖民地
先后许多人种统治过埃及,波斯人在埃及建立第二十七王朝(前524-前404),此时埃及成为波斯的一个行省,之后埃及统治不断更替,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