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希腊、印度历史分期
希腊、印度时期思维导图,想不想自己看,店家不会表达
编辑于2022-01-25 20:23:05综合
上古希腊
一、爱琴文明(BC20世纪-BC12世纪)
昔克拉底文明(BC6000-BC2000年)
金石并用时代(BC3000年)
青铜时代(BC3000年代末)
克里特文明(BC20世纪-BC15世纪)
早王宫时期(BC2000年-BC1700年)——小国分立时期
晚王宫时期(BC1700年-BC1400年)——统一的克里特王国时期
概况
①线形文字A
②米诺斯王宫
③东西方文明融合
迈锡尼文明(BC16世纪-BC12世纪)
BC1240年,攻打特洛伊
BC13世纪为鼎盛时期
BC12世纪末,迈锡尼毁灭
概况
①线形文字B
②国家政体为君主体,国王为瓦纳克斯
③文明逐渐呈现出希腊本土化
二、荷马时代(BC11世纪-BC9世纪)
概况
①封闭贫穷的时代
②铁器使用
③军事民主制
三、古风时代(BC8世纪-BC5世纪)
特点
城邦体制大规模建立
小国寡民
独立自治
彼此帮济认同
充满活力(民主政治、商品经济、思想文化)
大殖民运动
原因
人口增长
寻求耕地
扩展贸易
解决政治纠纷
影响
城邦世界格局强化
锻造了希腊民族性格
地中海贸易
同东方文明的交流
僭主政治
产生的背景:贵族专权,民众权力被压制
途径:实力人物
实质:以独裁的形式实现民主的推进
斯巴达国家
BC800-BC730,征服整个拉哥尼亚地区
BC740-BC720,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
BC685-BC668年,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
政治制度
双王制
元老会议
检察官委员会
公民大会
殖民城邦的地位(BC8世纪-BC16世纪)
东北方向:BC700
西方:BC750
BC550,殖民运动结束
四、古典时代(BC5世纪-BC323)
BC4世纪,城邦由盛转衰
希波战争(BC492-BC449)
背景:小亚沿海地区的冲突
阶段
前期:波斯进攻阶段(BC492-BC479)
后期:希腊人的反攻和相持阶段(BC479-BC499)
过程
导火线——米利都的陷落
第一次交锋——马拉松战役
第二次交锋——温泉关战役
转折点—— 萨拉米海战
结果——《卡利阿斯条约》
尾声——波斯介入希腊城邦内斗
影响
宏观:东西方世界的分立
具体
雅典和斯巴达的争霸
希腊城邦的衰落
雅典民主政治
发展历程
前9世纪后期:提修斯改革
前6世纪初期:梭伦改革
前6世纪中期: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
前6世纪末期:克利斯提尼改革
前5世纪后期:伯利克利时代
改革
提修斯改革
建立中央议事会,废除地方行政机构
公民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三个阶段
贵族有执政权
梭伦改革
颁布解负令
按财产多少划分民众为四个等级 ,第四等级无权参政
四百人大会与陪审法庭
皮希特拉图家族的统治(BC560-BC527)
提高工商业者和农民的地位
市政工程,公共活动
BC527-BC510,皮希特拉图的儿子希皮亚斯和希巴库斯共理国政
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陶片放逐法
十将军委员会
陪审法庭
结束了雅典国家政体从贵族制向民主制的过渡
伯利克里改革
◆在所有公民中抽签直选官职
◆发放参政津贴
◆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握有实权
◆所有公民充分行使政治权利。
实质及评价
实质:公民对非公民的集体专政(妇女、奴隶与异邦人)
评价
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
开放程度有限
形式简单,沦为暴民政治
雅典的社会生活
公共空间
议事;参战;审判等
竞技会;戏剧;节日等
私人空间:家庭生活
伯罗奔尼撒战争
原因
雅典、斯巴达争霸
希波战争打破半岛均势
过程
公元前431—421年,互有胜负
公元前415—404年,雅典惨败
影响
宏观—古典时代终结
具体—经济破坏,文明毁于战火
城邦危机
表现
城邦间战争频发,公民兵被雇佣兵所代表
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冲突不断
僭主制流行
概况
平等者公社的解体
BC14世纪,承认土地私有化
BC399,为推翻斯巴达贵族的统治,基那敦为首的“下等者“起义,结果失败
雅典的暂时复兴
危及:公民兵的衰落和个人主义的膨胀
BC378,雅典建立第二次海上同盟
底比斯的霸权
BC371,留克特拉战役,导致了伯罗奔尼撒的崩溃
BC370,美塞尼亚独立,希洛人建立完全的国家
BC370-BC362,底比斯称霸希腊
五、马其顿
早期马其顿:BC6差世纪形成早期国家,实行了君主制,公民大会起一定作用
腓力二世(BC359-BC336)
奥林托斯试探(BC349-BC348)
喀罗尼亚战役(BC338)
科林斯会议(BC337)
腓力二世身亡(BC336)
亚历山大帝国(BC335-BC323)
亚历山大东征(BC334-BC325)
过程
B格拉尼库斯河战役,征服小亚细亚C334,
BC333,伊苏斯会战,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
BC331,高加美拉战役
BC330,灭亡波斯帝国
BC326,入侵印度河流域
BC325,回到巴比伦,亚历山大定都巴比伦
BC323,亚历山大病逝,亚历山大帝国瓦解
六、希腊化时代(BC323-BC30)
埃及托勒密王国(BC305-BC30年)
君主专制制度
土地转让合法化
公共建筑众多
西亚塞琉古王国(BC312-BC64)
特点
君主专制制度
设立自治市,军事殖民地保留一定自治权
经济发展不平衡
进程
BC3世纪后,中央权力衰落,分裂为
大夏(巴克特里亚)
安夏(帕提亚)等
BC64,塞琉古王国被罗马所灭
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
希腊独立运动中坚
BC4世纪,埃托利亚同盟
BC3世纪,阿米娅同盟
斯巴达振兴
BC235-BC222,克利奥蒙居改革
BC245-BC241,阿基斯改革
BC207-BC192,那比斯改革
三次马其顿战争
BC215-BC205
BC200-BC196
BC171-BC168
BC146,罗马征服希腊
希腊化时代的重要意义
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
托勒密埃及
安提帕特的马其顿
塞琉古的塞琉古王国
亚洲其他希腊化的国家:大夏、本都
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七、古希腊文化
神话与宗教
神话:艺术化的宗教信仰
宗教
神人同形同性
多神崇拜
无神权无祭司无组织
文学
史诗:《荷马史诗》《田功农时》
戏剧
悲剧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里斯
幼里披底斯
喜剧:阿里斯多芬
历史
希罗多德:《历史》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
《希腊史》
《万人军远征记》
科学技术
毕达哥拉斯定理
希波克拉底
欧几里得
阿基米德
艺术
建筑
雕刻
《掷铁饼者》
《拉奥孔群像》
哲学
朴素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上古南亚
概况
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
自然地理环境:南亚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印度)
居民构成
新石器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语人。
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
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
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
史料与研究现状
考古资料
南亚传统史料
婆罗门教系统的史料 ——《吠陀》、史诗、奥义书
佛教系统史料 ——三藏
世俗方面的史料 ——诏令、钱币学、碑文
希腊史料
希罗多德的《历史》
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
斯特拉波《地理学》
中国的传统史料
《二十四史》
法显《佛国记》
玄奘《大唐西域记》
《大藏经》
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1、多分裂少统一的文明进程
2、印度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民族片服的历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地接受异质文化挑战、不断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3、社会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
4、各种宗教盛行,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5、种姓制度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文明的发展
古印度历史分期
一、哈拉巴(印度河谷)文化时期(前2300—1750年)
文化概况
性质
城市文明——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定居的农业文明:谷仓、农作物、农具
古代世界分布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超过埃及和两河流域
主要代表:摩亨佐·达罗 哈拉巴
哈拉巴文字:印章文字 尚未解读
社会性质:无确切记载,推测为奴隶制社会
创造者:土著达罗毗荼人/外来者(说法不一)
中断、消失:公元前18世纪,突然消失,(例:自然灾害说与社会原因说)
二、吠陀时期(前1500—前600年)
早期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900)
地域范围:印度河流域
体制:军事民主制时代 ,氏族制度处于解体过程中
社会的组织结构:仍为氏族部落
经济生活:游牧畜牧业→定居农业;私有制发生。
等级划分现象出现:种姓制度萌芽
晚期吠陀时期(公元前900-600)
地域范围:发生变化,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上游
国家形成:城市国家,小国寡民,数目众多
经济生活:铁器时代
体制
种姓制度正式产生与确立
产生了婆罗门教
三、列国时代(前6世纪—前7世纪)
地域范围:统治中心东移,进入恒河流域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工具:铁器普遍使用的时代
农业:吠舍
手工业:专门化、分工细致
商业
金属货币的出现
贸易范围更广更频繁
商路系统
奴隶制的发展
种姓内贫富分化
奴隶数量增多
农业生产
种姓制度发展
刹帝利种姓地位提高
吠舍上层强大
种姓内地位变化
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各种姓内部的政治经济地位分化
社会政治的发展
北部趋向统一
政治体制:共和国与君主国
政权世俗性加强,君住权力扩大
总体发展趋势:君主制在恒河流域占优势,并逐渐取代共和制,世俗权力等级地位上升
反婆罗门教思潮与百家争鸣
斫婆伽派(顺世外道) :万物无灵
阿什斐迦派(邪命外道) :宿命论
耆那教:世界永恒非神造,否认种姓,善恶果报,超越轮回
佛教 :众生平等,否认种姓,支持刹帝利,,轮回思想
四、孔雀王朝 (前324—前187年)
建立的背景
①恒河流域:摩揭陀的兴起,B.C.4世纪统一恒河流域。
②印度西北部: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后,当地小政权分立
王朝的建立
旃陀罗崛多(BC324):对外抗击侵略者-亚历山大部将灭摩揭陀过的难陀王朝,占华氏城与塞琉古王朝缔结婚约
过程
频头沙罗时期(BC300-BC273),扩大孔雀王朝的范围
阿育王时期(BC273-BC236)
评价
①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使印度得到了暂时统一与繁荣
②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使其成为世界性宗教,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③发展文化事业
五、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
大月氏人的西迁
贵霜帝国的建立
贵霜帝国的灭亡
2世纪末,康居、大宛、花拉子模独立
印度河以西纳入萨珊
印度河以东分裂小邦
4世纪,笈多王朝控制印度贵霜王公
5世纪早期,嚈哒人灭大夏故地贵霜人政权
评价
促进各地经济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促进佛教传播与发展:第四次佛教高僧大会大乘佛教与佛教东传
宽容的文化宗教政策
六、佛教的东传
佛教的初传
起源
BC6世纪末——BC5世纪初
人物
迦毗罗卫
乔达尼·悉达多
初传:
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
贵霜帝国:迦腻色迦王时代
佛教东传的路线
北方陆路
海路
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
传说: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
信史记载
《后汉书·楚王英》所记的东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楚王英“尚浮屠之仁祠”并供养“伊蒲塞”“桑门”。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建筑:佛塔与石窟寺
艺术:舞蹈与绘画
文学与语言:大千世界、浮屠、涅槃、因缘
思想精神:儒道释三家汇流
民俗
七、种姓制度
本质: 种族区分下的复杂的等级制度
产生的社会历程
①早期吠陀时代(种姓的萌芽)
雅利安人部落与土著居民的对立
雅利安人内部分化
②晚期吠陀时代:社会分化与整合——瓦尔那制度的确立
③孔雀帝国时期:种姓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种姓制度与奴隶制的关系
等级与阶级
等级的森严——身份
阶级的代谢——经济
等级以阶级为划分基础
影响
族群的隔离与排斥
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
种姓冲突严重
八、古印度文化
宗教
婆罗门教
佛教
文学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科学
阿拉伯数字
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