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汉
西汉时期思维导图,契合大学生学习
编辑于2022-01-25 20:19:58西汉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刘邦“约法三章”
封闭秦朝珍宝府库,废除秦的严苛刑法,留任部分地方官职,以维持社会秩序
作用
①重建封建法制的开始
②稳定社会秩序
萧何掌握了秦王朝的档案,律令,户籍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掌握了秦的山川形势,关隘,要塞及土地和户口人数字,为以后支援刘邦的统一战争以及封建国家的重建工作提供了条件
项羽的分封
封刘邦为汉王,封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
将自己亲信以及趁农民起义而拥兵割据的旧贵族分封为王,共分封十八王
楚汉战争
BC206-BC202
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汉朝而告终
西汉的建立
BC202,刘邦为汉高祖,先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
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稳定社会秩序
①组织军队复员
②赐军吏卒以爵位
③招抚流亡
④释放奴婢
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沿用秦政治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制
建立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军、北军
制定法律,在《秦律》的基础上完善,制成《汉律》
再建赋税制度
赋税
田赋:恢复“什伍税一”
口赋:即人头税
献费:诸侯王、通侯和地方官吏献给皇帝的赋税
服役
更卒
正卒
戍卒
剪灭异姓王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借口谋反,先后将韩信,彭越,英布等杀掉,这个是在哪里?把账翱废为列侯,韩信逃入匈奴,仅留下一个势力最小的吴臣
文景之治
定义
汉景帝、汉文帝时期倡导以农为本,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轻徭薄赋
措施
汉文帝时期,提倡以农为本,多次减免赋税
汉景帝时期,将三十税一(减半)作为汉朝定制
作用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安定,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约法省禁
废除严苛刑罚,以缓解阶级矛盾
平定七国之乱
过程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意义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颁布《推恩令》
酎金夺爵
将全国分为十三郡
加强中央集权
限制丞相权利
选官制度:察举制、征召制、选用博士子弟
加强军队和法律
新财政政策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
③算缗和告缗
独尊儒术
背景
汉朝经过了经过了70年的休养生息,道家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统治的需求,急需一种新的思想基础稳固社会
影响
积极
适合当时大一统趋势的需要,巩固了西汉王朝
确立了儒学称为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消极
限制其他思想的发展,形成思想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儒家的仁义道德重视亲情,任人唯亲,阻碍了法制建设的发展
昭宣中兴
轻徭薄赋
废除法律苛税,禁止官吏“擅兴徭役”
面临崩溃的西汉经济逐渐得到恢复
重视吏治
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对吏治十分重视,汉宣帝也尽力改革弊政
平理刑狱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
措施
废除严酷刑罚,重视治狱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铁农具进一步推广
②治理黄河开凿灌溉渠
③推广新技术:代田法、耧车播种技术、区种法
手工业的发展
①冶铁业发展:冶铁规模增大、冶铁技术提高
②丝织业发展,丝织品种类增多,丝织技术提高
③漆器种类种类丰富,纹饰精美
④铸镜技艺高超
商业城市的发展
①商业繁荣,经营范围广
②大都市出现,经济繁荣
③中小城市发展
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汉族的形成
从三代到秦统一天下,中原地区的人们与边疆的蛮夷、狄戎不断地发生战争、文化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民族共和体--华夏族。汉时,民族主体称为汉族。汉人与匈奴等其他民族相互交流、对峙、兵戎相向等,在这些过程中,民族之间形成了生活方式、礼仪、信仰等一系列的民族间的新的互动重构,进一步相互关联,逐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汉族不仅仅是多民族血脉的民族,更是一个多元文化民族。
汉族与匈奴的关系
匈奴势力的强大
秦汉之际,已经建立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
四处征战,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等广大地区
国家机构日益完善
匈奴奴隶主贵族在战争中掠夺奴隶,供其役使
和亲政策
原因:和亲政策汉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汉高祖只好采纳娄敬“和亲”的建议,以缓和匈奴的侵扰
结果:无法完全结束匈奴的侵扰,文景时期不断加强军队和防御工事
反击匈奴战争
第一次,BC127年,匈奴入侵上谷、渔阳
第二次,BC121年,祁连山霍去病大破匈奴
第三次,BC119年,卫青、霍去病东西两路进军匈奴(规模最大)
昭君出塞
西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
西域
张骞通西域
过程
①张骞通西域建元三年(前138年),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着一个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只因势单力薄,其愿望尚未实现。
②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截断匈奴的右臂,乃使张骞出使西域。
③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余年。后来,乘机逃走,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占有大夏故地,土地肥沃,户口殷盛,安居乐业,不愿东归。
④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只好东返。在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趁匈奴内乱,于元朔三年(前126年)返回长安。他出使时率领一百多人,回来时,只有他和奴隶出身的堂邑父二人。
⑤公元前119年,汉进军漠北,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阿尔泰山以南各国的人力、物力,和汉朝对抗,张骞建议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于是汉武帝任命张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随员,携带金币丝帛巨万,牛羊万头向西域进发
⑥张骞到达乌孙时,正遇上其国内乱,乌孙无意东归。原定目的虽未达到,但他派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政治影响,最后顺利返回长安。
⑦乌孙还派了数十名使者携带礼物到长安答谢。
意义
①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地传入西域
②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艺品大量向西域行销,对西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③西域劳动人民也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技术传到了汉族人民居住地区,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④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优秀品质为后人所传诵。
西汉与西南各族的关系
①设置郡县和汉族官吏直接统治
②实行“羁縻”政策,即保持西南各族原有政治、经济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其原有的内部的统治
西汉与东南各族的关系
西汉与东越族
①汉高祖惠帝时期:东越军队跟随刘邦英勇作战,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东越首领被封为闽越王,在政治上允许闽越国享有比其他王国更大的自治权。闽越国为西汉进献贡品。惠帝时期对东越奉行众建诸王,以分其势的策略。制造了东越三王鼎力的局面,互为制约。东越与西汉王朝比较关系比较亲密、稳定。
②吕后,文、景帝时期:吕后实行歧视态度。南越发兵反汉。汉文帝即位,重新修和与边疆民族关系,西汉王朝与东越关系出现了裂痕,双方矛盾表面化。
③汉武帝时期:采取积极的政治干预与军事威胁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了闽越王势力的扩张,使中央王朝在东越的确影响日益扩大,加强了彼此关系,使闽越反汉活动收敛。
西汉与南越
①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经济残破,国力空虚,匈奴在北部地区不断骚扰,无法进行统一南越的战争,对南越进行安抚政策。南越和西汉建立了亲密联系。
②吕后临朝后,实行“别异蛮夷”的政策,进行经济封锁,对南越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利,赵佗趁机断绝和西汉的臣属关系。
③文帝即位之后,西汉继续执行高祖时期安抚南越的政策。派陆贾劝说赵佗取消帝号。赵佗废帝称王。
④汉武帝对南越实行“削平”政策。先“削”后“平”。首先在政治上“削”,使南越无法割据,无法对抗朝廷,称为有名无实的“内诸侯”。然后是军事上“平”,即用武力手段消灭南越割据政权。在南越设南海等郡。
两汉对南方的管辖:
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汉与乌桓
西汉初年,臣服匈奴。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乌桓归汉。武帝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设乌桓校尉管辖各部,使乌桓侦查匈奴动静。后来经营农业,与汉人互市。
东汉初,乌桓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
2世纪中,汉与南匈奴对抗,各部乌桓亦各自为政,或从汉攻匈奴,或与匈奴联兵攻汉。
灵帝以后,汉室衰微,乌桓以东汉为敌。
汉与高句丽
基本与汉保持良好关系
汉与鲜卑各部
①汉武帝遣霍去病攻破匈奴左地后,迁乌桓于五郡塞外,鲜卑乘机向西南乌桓故地即西拉木伦河流域转移。当时,鲜卑仍受匈奴控制,常随匈奴寇抄北边。
②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后,东汉采取联络鲜卑、孤立北匈奴政策。鲜卑大都护偏何对汉表示归顺,进攻北匈奴。
③和帝永远年间,东汉破匈奴,北单于远迁,鲜卑徙据匈奴故地。
④桓灵时期,鲜卑大人檀石槐统一内部,桓帝欲以封王与之和亲,遭拒。东汉边郡,每年遭寇杀。
⑤灵帝光合四年,檀石槐死,各部大人独立,鲜卑力量薄弱。
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的农民战争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社会危机
①奴隶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阶级矛盾尖锐
②统治阶级荒淫腐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引起大规模人民反抗
汉哀帝时期,提出“限田限奴”
王莽改制
内容
①土地奴隶制度。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男口不足8人而土地超过一井(900亩)的人家,把多出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的制度受田。
②五均六篼制。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而对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此项措施旨在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效益。
③币制改革。王莽时期共进行了五次币制改革,前后使用几十种货币。包括大钱、刀币、二十八品等。
④中央机构改革。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名和行政区划都加以改变,附会西周时期的官职制,在中央设立四辅、四将等职位。此外还对少数民族的族名和首领封号做了更改。
⑤统一度量衡
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赤眉等起义兵
绿林、赤眉
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国、王凤兄弟,深得饥民爱戴,被推为领袖,聚众数百人起义
劫富济贫,除霸安民,深受群众拥护,数日之间便发展到七八千人不久,农民军分化成下江、新市、平林三支军队,势力扩大到江汉流域
樊崇领导的军队
天凤五年(18年),琅玡(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兵。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黄河南北,发展到数万人
作风淳朴,纪律严明。他们没有文书、施旗、部曲、号令,以言语相约束,共同遵守“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纪律
绿林军深入长安和王莽政权的灭亡
23年,绿林军推翻王莽的统治,取得胜利
绿林、赤眉的火并与农民战争的失败
历时十年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席卷黄河、长江流域。起义军所到之处封建地方政权被摧毁,豪强地主受到惩罚,广大农民夺得了一部分土地,在豪强地主羁绊下的大量奴婢得到解放
西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哲学
汉初的黄老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
经今古文之争
史学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文字
①汉赋:骚赋体;散体大赋
②乐府民歌多样
艺术
绘画
雕刻
音乐
科学技术
①天文历法:天文学发展,为历法进步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②数学:《九章算术》
③医学:针灸
④地理学:地图绘制
⑤造纸术
社会生活
服饰: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民族性有机结合
饮食:较先秦时期有明显变化,等级观念在饮食淡化
婚姻
妇女地位得到一定提高,妇女婚姻具有一定的自由
类型:交互婚,表亲婚
节庆日
西汉时期的中外关系
西汉与西亚各国的密切往来
汉与中亚、西亚各国关系
汉与中亚西亚各国关系我国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很早就和中亚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如张骞出使西域
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西汉政府在西边设立亭障,便利各国使节和商旅往来
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
丝绸之路的开辟
通过新疆的中西陆路交通有南北两条大道:南路从长安出发,经敦煌、鄯善(今新疆罗布泊南面的石城镇)、于闻(今新疆和田)、莎车等地,越葱岭(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等国。北路经敦煌、车师前王庭(高昌,今吐鲁番附近)、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噶尔)等地,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由奄蔡南下,可达安息,由安息向西到达大秦(罗马)
这两条大路成为当时经济交流的两大动脉。那时,中国的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通过这两条通道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汉与东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与朝鲜的关系
中国与朝鲜历来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
西汉与越南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和南越在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联系
西汉与印度的关系
早在公元2世纪,中国和印度就有经济往来
西汉与缅甸、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关系
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的时候,两国人民之间就有往来,从四川经云南可到缅甸
我国在西汉时已与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东亚的日本等国有了友好往来关系
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余国派遣使者和汉朝往来。这是中日两国使节往来最早的记录
西汉对外的水陆交通
汉对外的水路交通秦汉时期,我国到东南亚各国的通道,除陆路经由中亚、缅甸外,还有海道
思维导图
大事年表
西汉
汉高祖
元年(公元前 206) 秦亡,项羽称西楚霸王,分封各王,汉王刘邦还定三秦
二年(公元前 205) 项羽破北齐,南破汉军于彭城
三年(公元前 204) 韩信北破魏赵,降燕代,楚汉相峙于荥阳
四年(公元前 203) 韩信下齐地,项羽与汉王约划鸿沟为界以和
五年(公元前 202) 项羽败死乌江,汉王即帝王位,建都长安
六年(公元前 201) 韩信为淮阴候
七年(公元前 200) 高祖伐韩王信为匈奴困于平城
十年(公元前 197) 代相陈豨反
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平陈豨,诛韩信、彭越,英布反
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平英布,高祖卒于长乐宫
汉惠帝
元年(公元前 194) 吕后害戚姬杀赵王,始城长安
二年(公元前 193) 萧何卒,曹参为相
三年(公元前 192) 遣使与匈奴和亲
四年(公元前 191) 除秦挟书律
六年(公元前 189) 长安城成,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七年(公元前 188) 惠帝卒,立少恭帝,吕后临朝称制
吕后
元年(公元前 187) 以陈平为右丞相,审其食为左丞相
四年(公元前 184) 幽杀少恭帝,另立恒山王弘为帝,太后仍称制
五年(公元前 183) 南越王赵佗自称南越武帝
六年(公元前 182) 匈如入寇狄道,攻阿阳
七年(公元前 181) 匈如入寇狄道,杀两赵王,以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
八年(公元前 180) 吕产为相国将南军,吕禄为上将军将北军,吕后卒,刘章、陈平、周勃诛诸吕,立代王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
元年(公元前 179) 以陈平、周勃为左右丞相,赐赵佗书,南粤称藩
三年(公元前 177) 匈奴入寇北地,济北王兴居反,兵败自杀
五年(公元前 175) 除盗铸钱令,更造四铢钱,贾谊上书
六年(公元前 174) 淮南王长谋反,徙蜀道死于途
十一年(公元前 169) 梁王楫坠马死,迁淮阳王武为梁王
十三年(公元前 167) 除肉刑
十四年(公元前 166) 匈奴大入萧关,鼂错上书言兵事
十六年(公元前 164) 方士新垣平以望气见
后元元年(公元前 163) 诛新垣平
二年(公元前 162) 与匈奴和亲,申屠嘉为相
六年(公元前 158) 匈奴入入寇上郡云中,诏周亚夫等屯兵备之
七年(公元前 157) 帝卒,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汉景帝
元年(公元前 156) 御史大夫陶青使匈奴结和约减收田租之半,三十而税一
三年(公元前 154) 吴、楚七国反,周亚夫等讨平之,诛鼂错
五年(公元前 152) 遣公主嫁匈奴单于
六年(公元前 151) 梁孝王刺杀袁益
七年(公元前 150) 立胶东王彻为太子
中元元年(公元前 149) 夏蝗
六年(公元前 144) 梁孝王卒,分梁为五国,匈奴入入寇雁门
后元元年(公元前 143) 周亚夫死狱中
二年(公元前 142) 匈奴再入寇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三年(公元前 141) 景帝卒
汉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始建年号,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徵鲁申公
三年(公元前 138) 闽越围东瓯,遣兵救东瓯,徙东瓯民于江淮间,张骞出使西域
五年(公元前 136) 行半两钱,置五经博士
六年(公元前 135) 闽越攻南越,遣韩安国、王恢击闽越,闽越降
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命李广屯云中,程不识屯雁门,御匈奴
二年(公元前 133) 设马邑之谋诱匈奴,事不成,诛王恢
三年(公元前 132) 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
五年(公元前 130) 通西南夷治 道,张汤、赵禹定律令,唐蒙出使夜郎,置犍为郡
六年(公元前 129) 遣卫青、公孙贺、李广等出击匈奴
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立卫皇后,遣卫青、李息出击匈奴,置苍海郡
二年(公元前 127) 卫青出击匈奴,收河南地区,置朔方郡
三年(公元前 126) 罢苍海郡,城朔方,匈奴入寇代郡、雁门,张骞使西域还
四年(公元前 125) 匈奴入寇代郡、定襄、上郡
五年(公元前 124)
卫青将六将军出击匈奴大胜,拜大将军
置博士弟子五十人
六年(公元前 123) 大将军卫青两度出击匈奴大胜
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获白麟,始通滇国,淮南王安,卫山王赐谋反诛
二年(公元前 121) 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胜,浑邪王降,置河西两郡,开通西域之路
四年(公元前 119)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桑弘羊置盐铁官,再遣张骞使西域
五年(公元前 118) 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币制至此始定
元鼎元年(公元前 116) 得宝鼎汾水上
二年(公元前 115) 西域始通
五年(公元前 112)
遣杨仆、博卢瑟等讨南越
列候坐酎金夺爵者百六人
六年(公元前 111)
定南越,置九郡,又伐东越
平西南夷置五郡,分置张掖、敦煌两郡
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帝巡北边,封泰山,禅梁父,浮海求仙,降东越
二年(公元前 109)
遣杨仆、荀彘伐朝鲜,塞瓠子河
滇国内附,置益州郡
三年(公元前 108) 破楼兰、车师,平朝鲜,置四郡
五年(公元前 106) 帝南巡,置十三州刺史
六年(公元前 105) 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
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造太初历,始以建寅为正月
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筑受降城
二年(公元前 103) 赵破奴为匈奴所俘
四年(公元前 101) 贰师将军斩大宛王获汗血马,封海西候
天汉元年(公元前 100) 匈奴放还汉使,汉遣苏武等答聘为匈奴所留
二年(公元前 099) 李广利击匈奴失利,李陵被俘降匈奴
四年(公元前 097) 再遣李广利、公孙敖等伐匈奴
太始元年(公元前 096) 徙郡国豪杰于茂陵,杀公孙敖
二年(公元前 095) 大夫白公引泾水作渠,谓之白公渠
三年(公元前 094) 生皇子弗陵
四年(公元前 093) 再祀泰山
征和元年(公元前 092) 巫蛊祸起
二年(公元前 091)
丞相公孙贺,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坐巫蛊死
江充治巫蛊引起大乱,江充、皇后均死,太子据亡走
三年(公元前 090) 李广利伐匈奴,兵败,降匈奴,诛丞相刘屈牦
后元元年(公元前 088) 杀鈎弋夫人
二年(公元前 087) 立弗陵为太子,帝卒,遗诏以霍光为大将军,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共辅政
汉昭帝
始元元年(公元前 086) 霍光辅政
六年(公元前 081) 苏武、常惠等自匈奴返国,置金城郡
元凤元年(公元前 080) 燕王旦,上官桀父子诛反谋
三年(公元前 078) 范明友等出击乌桓
四年(公元前 077) 傅介子诱杀楼兰王,改楼兰为鄯善
六年(公元前 075) 乌桓犯塞,范明友再击之
元平元年(公元前 074) 昭帝卒,立昌邑王贺廿七日而废,立武帝曾孙病己为帝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
本始元年(公元前 073) 霍光继续辅政
三年(公元前 071) 田广明、赵充国等五将军出击匈奴
地节元年(公元前 069) 楚王延寿谋反自杀
二年(公元前 068) 霍光卒,宣帝亲政
四年(公元前 066) 霍氏谋反,伏诛
元康元年(公元前 065) 西域龟兹国王及其夫人来朝
二年(公元前 064) 命郑吉屯兵渠犁
神爵元年(公元前 061) 赵充国讨先零羌
二年(公元前 060)
西羌平,置金城属国,日逐王来降
置西域都护,始以郑吉为都护
五凤元年(公元前 057) 帝行幸甘泉,郊祀
二年(公元前 056) 匈奴大乱五单于争立
四年(公元前 054) 匈奴单于称臣遣弟谷蠡王入侍,始置常平仓
甘露元年(公元前 053) 匈奴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均遣子入侍
三年(公元前 051) 呼韩邪单于再来朝
黄龙元年(公元前 049) 宣帝卒,汉元帝即位
汉元帝
初元元年(公元前 048) 史高、萧望之、周堪共同辅政
二年(公元前 047) 宦官弘恭、石显用事,萧望之被逼自杀
三年(公元前 046) 罢珠崖郡
永光元年(公元前 043) 刘向上书
三年(公元前 041) 冯奉士讨平西羌之乱
建昭元年(公元前 038) 帝幸雍,祀五时
三年(公元前 036) 陈汤、甘延寿攻杀郅支单于于康居
竟宁元年(公元前 033) 呼韩邪单于再来朝,嫁宫人王嫱与单于,元帝卒
汉成帝
建始元年(公元前 032) 帝舅王凤为大将军大司马
四年(公元前 029) 黄河水决东郡没四郡十三县,王延世筑河堤成
河平元年(公元前 028) 因河平元
三年(公元前 026) 刘向典校群经,谒者陈农求天下遗书
四年(公元前 025) 匈奴单于来朝
阳朔元年(公元前 024) 京兆尹、王章下死
鸿嘉元年(公元前 020) 薛宜为相
四年(公元前 017) 渤海青河河溢,灌县三十一
永始元年(公元前 016) 立皇后赵氏,封王莽为新都候
三年(公元前 014) 山阳、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作乱
元延元年(公元前 012) 王根为大司马,朱云上书
绥和元年(公元前 008) 王莽为大司马,立定陶王欣为太子
二年(公元前 007) 帝卒,刘欣即位为哀帝
汉哀帝
建平元年(公元前 006)
以傅嘉为大司马,朱傅为司空
今古文经学之争开始
二年(公元前 005) 朱傅自杀,复置刺史
元寿元年(公元前 002)
丞相王嘉下狱死,董贤为大司马
博士弟子景卢从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佛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二年(公元前 001)
匈奴单于,乌孙大昆弥来朝,六月哀帝卒
王莽复为大司马,诛董贤,立中山王 是为平帝
汉平帝
元始元年(公元 001) 王莽辅政,群臣颂莽功德,莽号安汉公
四年(公元 004) 立明堂辟雍,置西海郡,安汉公进号宰衡
五年(公元 005)
徵天下经术士数千人至京师,加王莽九锡
莽弑平帝,徵立宣帝玄孙婴为帝
孺子婴
居摄元年(公元 006) 王莽居摄,称假皇帝,西羌反,窦况讨之(此时实际上汉朝己亡)
二年(公元 007) 东郡太守霍义起兵讨王莽,莽令孙建、王邑讨平之
始初元年(公元 008) 关中民赵朋、霍鸿等反,旋平
王莽废孺子婴自即皇帝位,汉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