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周
西周时期思维导图,契合大学生学习
编辑于2022-01-25 20:20:52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一、周王朝的建立
周族的兴起
产生:周人姓姬,最初周族先民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泾、微一带,传说为帝喾的后裔
发展
1.夏初周是夏王朝西部的重要方国,受游牧民族影响,不窋率众北迁,后成为商统治下的方国
2.公刘时期迁都于豳bīn,整治农田,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为以后周人发展奠定了基础
3.高圉、亚圉时代,商王武丁前后成为殷西大邦,人丁兴旺,交通发达
4.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又率领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
5.季历继位,四处征伐,取得胜利,成为西方强大的方伯之国
6.周文王时期,进一步联合各方国和部族,将周族势力向东扩展
周文王时期
初期:以主要力量向西北各部进攻,扩大西方疆域,巩固后方后,便全力向东发展
国家的形成:周文王由岐周向东,最终迁都至沣水西岸建立丰邑,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国家
政策
治岐政策:减少农民税赋,保障官员俸禄,不禁捕鱼,不牵连罪人家属
“有亡,荒阅”的法规:保证追捕逃亡奴隶交还原主
广罗人才,礼贤下士
势力:周人据有关中平原,势力很快扩展到河东地区,周、商之间冲突日益加剧
文王时期的周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阶级关系急剧变化,军事实力大增,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功绩
武王病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营建东都,分封诸侯,制礼作乐,为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因功封鲁,为鲁国制订了以礼治国的方针。周公被尊为“元圣”,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
事件
文王治岐
扩展疆域:北逐猃狁xiǎn yǔn,西攘混夷,灭小国,建毕邑,灭察国,建丰邑(今西安西南),占领关中平原)
发展生产
调和阶级矛盾,巩固奴隶制
礼贤下士
小国归附:调解虞、苗争田,三分天下有其二(九州中的六州),臣服于商
概要
武王克商
过程:周武王即位之后,迁都于镐;商王朝内外交困,由周代商而王天下的形式已经形成
孟津之誓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取得胜利,周武王攻克音都。又兵分四出,基本控制了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
周公摄政
周武王灭商以后,对商的残余势力实行笼络控制政策
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为诸侯,利用他统治商的遗民
王畿
自殷以东为卫,由管叔鲜驻守
殷都以西为鄘(亦作庸),由蔡叔度驻守
殷都以北为邶bèi,由霍叔处驻守
三监
周公东征
公元前1042年,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企图,对周公不满,散布谣言,武庚便趁机拉拢两人联合东方等部起兵反周,周公率军东征,消除叛乱主要势力,之后三年相继平定东方诸国
简介
周公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黜在洛水东岸
修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霍叔
二、周的体制
分封
分封制内容
1.封者类型
王的同姓(姬姓)亲属
功臣
古帝王之后
殷王室贵族
2.特征:以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核心,建立了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
3.形式:封诸侯,建藩卫(授民授疆土)
4.层级
封国与周天子的关系 封国必须承认周天子是它们的共主
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从天子到士,层层分封,均由嫡长子继承
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实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分权制度
评价
①西周初年的分封,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对国土的控制力量,从而建立起一个幅员空前辽阔的王朝,表现了周代王权统治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开发,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势力的发展,又使王权遭到削弱,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一些强大的地区性中心,到了春秋时期,终于演成了诸侯割据、列国分争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
②分封的经验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曲折向前,只注重前朝,进两步退一步,再进两步
③分封制与中国社会,如果说分封制是王族最高统治的集团内部的分家析家,那么,它也直接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财产分配方式,分家财产兄弟平享,好处是兄弟平等,人情味很浓,形不成世代的大地主,坏处是不利于财产积累,经常处在发展发家的努力之中,田地分成一块一块,耕作细致,地主没有了土地上的附属权力,而为专制政权提供了财政来源
宗法制
基础: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长制度
体系
宗族构成:同一高祖父以下四代子孙构成的血亲团体
尊卑关系: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
正妻的长子称为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是为宗子,旁系庶子为小宗。历世的周天子都以嫡长子身分继承父位为天子,奉戴始祖,为姬姓宗族的大宗,他的同母弟与庶兄弟受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继承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称宗子
维系纽带:血缘关系
影响
1.解决了统治阶级内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2.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
3.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合一,君统和宗统合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宗法制确定贵族的亲疏和长幼关系; 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基本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外延。
井田制
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代奴隶制国家的耕田是有限度的
形式:将方圆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
地位:是周代国家的经济基础, 与宗法制、分封制密切相连;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
土地所有:从原来的农村公社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周王是最高的所有者。层层封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
领土土地关系的特征:耕作者,称为庶人或庶民。农奴无偿地替领主代耕公田,然后才可以把自己那块份地(私田)上的收获归于己有
特点
1.保留着定期分配份地的遗风
2.土地不允许买卖和转让
破坏:西周时期存在不少的自耕农民,拥有一块小的耕地,经济生活较为独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样的自耕农民日渐增多,助长了私田的发展
三、国家机器的强化
统治机构
六卿
太史:掌王册命和祭典
太祝:掌祭祀
太卜:掌卜筮
三右
太宗:掌贵族事务
太士:掌司法
太宰(直接辅助周王处理政事)
三左
周王(至高无上)
诸有司
司徒:农耕
司马:军政
司空:工程
司寇等
冢宰【三公兼领(太师、太傅、太保)】、师保(辅佐周王)
国家选任官吏:世卿世禄制度
制度/国家机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军队
1.防止叛乱和民众反抗斗争
2.名义上由周王指挥派遣,如王不出征,则由重要卿士带领
刑罚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基本法则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暴力镇压的工具
概要
礼乐
制作者:周公
作用
礼:作用:确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起一个差异有别的社会秩序
乐:教化人民和谐相处
(五礼)按性质划分性质:吉、凶、军、宾、嘉五类
重要礼仪: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聘礼、乡射礼、乡饮酒礼
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相辅相成,维系统治
对诸侯控制加强
诸侯义务,王室权威:定期朝觐周王,交纳贡赋和贡税,贡献礼物
蕃屏周室,必要时军兵勤王。周王可以调动军队,诸侯另提供劳役、助祭义务。有权干涉诸侯内政,周王可以另立国君,乃至废除封地
五服制度
含义:可以视为政区划,政治地理
方式:因亲疏、远近不同而划分为五服:甸、侯、宾、要、荒服
控制:诸侯国的机构设置同于王室,而小其规模,降其等级,各项制度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导致:各地发展不平衡性
总结:西周巩固政权的措施和制度
周公摄政
平定三监叛乱,周公东征
宗周:建立周天下的宗主地位
成周:周武王灭商后在中原建立新都
分封制和宗法制
第二节 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
地位:主要生产部门
农业工具:金属工具的应用,青铜工具的使用比夏商更为普遍,可能有了铁制农具。推断西周初年已有了铁矿的冶炼和铁器的使用
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改进。由原来的抛荒制发展到休耕制,生荒逐渐整治成为熟田
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深耕、熟耘、壅本,锄草化为绿肥,堆制积肥,防治虫害
综合:农作物种类增多,品种和产量都有了增加,主要的有黍、稷,此外还有稻、粱、麦、菽及蔬菜、瓜果等。用作手工业的桑、麻和染料作物,种植的也较普遍
手工业
状况:周王朝时期很注重手工业生产,在商代基础上向前发展,手工业门类增加,一些主要的生产部门技艺都有比较显著的进步
工商食官:手工业垄断在奴隶主国家手中,工匠依附于官府
生产技术提高
制陶业:在原始瓷器的烧制方面,有陶器上施有青色、黄绿色釉,人称“原始青瓷”
纺织业:蚕丝、麻、葛
制骨、琢玉、车轴和漆器等手工业部门比商代也有所发展
西周时期车辆的制造,形制更为精巧,种类也有增多(综合性的手工业)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业的分布地区,已大大超过商朝,数量大大增加
技术提高,用一模翻制数范,有了焊接技术
类型由酒器多变为礼器,兵器增加
纹饰从繁趋简,显得更加精巧实用,器型由厚重变为轻薄,铭文增多
商业
状况:“工商食官”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较大的都邑出现市场
商品交换:主要货币为贝,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
贸易
民间贸易活动在城邑内外进行,一般数量较少,以物易物
固定交易地方——市,专职官吏——质人,负责监督交易的进行,负责双方需要订立契约,由质人负责主持和颁发
二、哲学、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敬天保民思想
背景:西周统治阶级基本继承了夏商时期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思想,将“天”视为主宰者,夏商的更替使周统治者认识到“天命”的不可信,于是在此基础上强调人的重要性,产生既要“敬天”又要“保民”的思想
影响:周公的“敬天”、“保民”、“明德”的思想和他制定的政、刑、礼、乐的整套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导。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先河
朴素唯物主义其思想的萌芽
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宗教思想还占统治地位
内容
五行
八卦与阴阳
表现
尚书中的五行
《周易》对占卜的记录
科学技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
礼、乐、诗、书、易、春秋(汉朝)
天文观测:确定二十八星宿;《甘石星经》
对日食的观测
周公测景(影)台
地图的测制
医学发展,有了内科、外科、兽医的分科
文字、诗歌和礼乐的发展
文字
西周金文
《周书》、《逸周书》、《尚书》
《诗》,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歌:诗经
礼乐:
乐器种类增多
音乐理论: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节,后来逐渐发展,形成我国传统的律吕学
三、社会生活
生活
饮食
中国传统饮食以及饮食习俗在周代尚处于形成之中,由于周代农牧业以及园艺欠发达,食物种类并不丰富
食肉是贵族的特权
周代具有种类丰富的瓜果蔬菜。
服饰
周代具有完整的冠服制度
周代戴冕冠者,都要穿着冕服
衣服布料主要有皮毛、麻、葛和丝织品
居室
居住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出现半地穴式居室
土穴式房屋和圆形深土窑式房屋(应该是平民和穷苦贫民住的房屋)
宫寝
宫室建筑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遗迹:陕西岐山凤雏村、扶风召陈村
前朝后寝、前堂后室
建筑用材特点:北泥南木
礼仪
婴儿降生的礼仪:男女有别
冠礼:男子20岁行成人的冠礼
婚姻:限于士大夫阶层(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丧葬:埋葬时间、地点,据身份等级不同,有所差别
宗教信仰
类型
自然崇拜
鬼神崇拜
巫觋是对西周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迷信活动
第三节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一·、西周中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概况:西周王朝经文、武时期创建至成、康时期趋于稳定;从昭、穆两两代各种矛盾日趋尖锐
矛盾
与周边各族的矛盾加剧,冲突不断
昭王南征
穆王西征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
1.政治地位的升降等原因,加剧贵族集团内部之间的矛盾
2.贵族之间存在利害冲突,在贵族中的诉讼纠纷不断增多,直接冲进奴隶制的等级制度
3.士阶层生活穷困,生活不稳定
民众的反抗
原因:周的奴隶主贵族,凭借强大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对奴隶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暴力统治
方式:逃亡、出现臣妾逋逃现象
二、周王朝的衰亡
国人暴动
暴政者:周厉王
背景
①西周后期,出现了土地买卖和采邑转让的现象,井田制度发生了动摇,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
②周厉王继位后,为了缓和财政危机,实行“专利”政策,周厉王与民争利,结果怨声载道
③再加上周厉王禁止议论国事,派人监视国人,使得人们道路以目,不敢说话打招呼
现象;激起广大国人的愤慨,出现国人谤王的现象;不及三年,爆发我国第一次群众暴动
共和行政:暴动发生后,总是一片混乱,于是召公周公临时主持政事收拾残局
共和行政
国人暴动后,厉王狼狈逃往彘邑,史称“厉王奔彘”;厉王奔彘后,昭公和周公联合主政
宣王中兴
含义:宣王讨伐俨狁,右派方叔带兵南征荆楚,控制东南地区,再伐西戎,史家誉为中兴
结果:没有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反而暴露了统治力量的虚弱
不籍千亩
释义:井田制分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农民自己耕种的土地,公田要靠借助民力来耕种,所以又称为“藉田”,在藉田上举行始耕典礼,为藉礼
背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所种私田上的收入,就能维持生活了,对于耕种公田也没有什么兴趣了,造成了公田的荒芜
影响:实际上打破了公田与私田的界限,改变了借民力助耕公田以事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的办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赋税制度变革的先河
料民太原
背景:由于奴隶逃亡,户口流离,直接由周王室和奴隶主掌握的劳动力和士兵越来越少,周宣王39年(前789年),为了控制人口,增加兵源,周宣王不得不料民于太原
内容:由国家清点户口、人数,搜捕逃亡的奴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影响:开启了各国各朝由政府清查户口的先河,但也标志着社会危机的演化
西周灭亡
王室衰微,诸侯国对王室的离心倾向不断加强
周幽王时期昏庸行政,引起朝政混乱,诸侯离叛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大事年表
思维导图
亡
共和元年
周厉王暴虐,国人相与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幽王时期
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周幽王,杀之于骊山下,西周亡
宣王时期
四处征伐
(前828年)共和十四年
厉王死于彘。召公、周公立太子静为王,是为周宜王
共王元年
周共王灭密
穆王时期
周穆王西征、北征,伐徐
昭王十六年
周昭王南征楚荆
康王时期
周康王盟诸侯于酆宫
成王时期
周公摄政,三监叛,周公东征,平之
营建东都洛邑
东伐淮夷、践奄
周成王盟诸侯于岐阳
周武王时期
周武王置三监,分封诸侯
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