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英国1903
英国1903年思维导图,包括:革命前的英国15-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争霸斗争(17-18世纪)、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革命前的英国15-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争霸斗争(17-18世纪)、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至1918、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英国
革命前的英国15-16世纪
13世纪中期出现议会(都铎王朝)
新航路开辟
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
宗教改革
英国国教
清教徒运动
资本主义兴起
圈地运动
农村出现农业工人和资本主义农场主
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导火索、标志和方式:苏格兰人民起义,议会召开、内战。
过程:议会召开→内战→克伦威尔独裁→王朝复辟→光荣革命
结果: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特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近代史的开端(以内战的形式进行,出现了复辟现象,披着宗教外衣)
争霸斗争(17-18世纪)
开始建立海上霸权的标志:155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北美13块殖民地,印度东印度公司
结果: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前提: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资源
标志和高潮: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1765年)蒸汽机(瓦特1785年)
过程:棉纺织业→采煤业→冶金业→交通运输业
影响:提高了生产力,加速的城市化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
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
干涉法国革命,参加反法同盟。
马克思主义诞生: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3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欧文)。1864年第一国际在英国伦敦成立。
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至1856年
侵略扩张:印度、新加坡、缅甸、阿富汗、中国等,同时占据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
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经济发展缓慢:殖民地广,资本投入外国以及设备陈旧
对外扩张:控制阿富汗,兼并缅甸,入侵土耳其、伊朗南部、中国,对拉美资本输出占领埃及、苏丹等,制定2C计划即入侵苏伊士运河
反英斗争:1905至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提拉克、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埃及人民反英斗争(苏伊士运河;阿拉比)苏丹人民反英大起义(马赫迪“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战前:英国从传统的外交政策(大陆均势)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势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围绕世界市场和殖民地,英德矛盾成为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随着1904年英法协约和1907年英俄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战中:英法比军队在西线同德军对战,西线主要陆上战役为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牢牢掌握制海权。
战后:经济衰退,操纵巴黎和会和国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战前:在二战前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英美法推行不干涉、中立政策(实质是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英国首相张伯伦参与策划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战中:德国空袭波兰后,英法宣而不战(静坐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使英法军队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1940年7月至10月,德军对英国发动空袭和潜艇战(不列颠之战),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粉碎希特勒企图迫使英国屈服的阴谋。1941年八月英美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发表后,美英开始对苏联提供援助。1942年,英国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1942年十月,英军在阿拉曼打败德意志军队使北非战场发生转折。英国参与了二战后期四大国际会议。1944年六月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战后:英国参与了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英国加入了美国为首的北约,英国也是欧共体和欧盟的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