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必修四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这是一篇关于必修四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编辑于2022-02-05 00:36:11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与政治经济
(1)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教材P89“相关链接”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3.文化与文明
(1)区别
①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②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2)联系
①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及其载体
(1)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2)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3)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4)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在载体。
教材P90“相关链接”
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
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作用: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材P91“相关链接”
一带一路是文化推动发展的体现。集中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的特点,彰显了文化的功能。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形成
(1)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3)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①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②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4.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措施
(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坚持文化传承的原因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教材P98“相关链接”
1.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2.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内涵
(1)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②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作用
(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要求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2)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